周积寅 江苏泰兴人。周积寅(1938.10─),曾用名寅生,笔名禾宙,堂号苦乐斋。擅长美术史论、中国画、美术教育。1962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编《中国美术通史》明清卷、《中国画派研究丛书》、《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扬州八怪研究资料丛书》四十余卷。出版美术专著《中国画论辑要》获1988年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中国历代画目大典》、《吴派绘画研究》、《沈铨研究》、《郑板桥》等三十余种。出版有《周积寅书画集》。
古城金陵,周积寅先生的住所多次搬迁,先是从长江新村迁到武夷路,后又迁到山西路的世贸大厦,楼层也从一楼到七楼,再到三十二楼,他的画室兼著书立说的书房——“苦乐斋”的名字却从未改变过。苦乐斋的变迁,既见证了先生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所取得的骄人成就,也暗合了他的学术及艺术成就从美院教师终至煌煌大家的艰苦历程。
周积寅,1938年生,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扬州画派”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画、书法,尤爱画梅,其作品意境清新,笔墨苍润,风格秀逸;书法得郑板桥“六分半书”之神韵。主编美术中国画学丛书40余卷,出版专著30余种。1995年因其突出的贡献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美术史论:识新多产
1958年,周积寅以优异的成绩从泰兴中学被免试保送到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在留校任教后,跟随恩师俞剑华教授进修,从事中国画论、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对中国绘画史论有着精深的研究。
几十个春秋光阴荏苒,周积寅是在学术耕耘的苦乐中度过的。他先后主编了《中国画派研究丛书》、《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扬州画派研究资料丛书》、《中国画艺术专史丛书》凡40余卷以及专著《中国历代画论》、《中国画论辑要》、《吴派绘画研究》、《沈铨研究》和《郑板桥》等30余种,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2年5月,他与夫人积20余年功力编撰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历代画目大典》,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该《大典》从全世界600多家博物馆收集了从历代5000多位名画家的存世代表作7万余幅加以著录,被誉为我国古代绘画目录编撰史上一部集大成之作,对海内外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积寅是一位知识渊博、识新多产的美术史论家,其独到的观点与清新的思路常令人耳目一新,其丰富的作品常常让人叹为观止。 研板桥体:书坛一绝 在周积寅的著作中,有一部分专门研究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和郑板桥同为扬州人,多年潜心研究,广泛涉猎其人其品、书画、诗词、刻印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周积寅发现,最能代表板桥书法成就的是他的“六分半书”。所谓“六分半书”,是从汉“八分”隶变化而来。从比数上去理会,即从汉八分书中取其六分半,尚有一分半为行、为楷、为篆、为草。周积寅指出,从郑板桥存世的“六分半书”看,情况并非完全如此。郑板桥常常是意之所至,随意挥写,他不可能也没必要按照这个比数去写,书写的结果,也许是五分、五分半、六分、六分半、七分。因此,他的六分半书应该看作一种活称,绝非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他深入分析了郑板桥的作品,认为其“六分半书”以八分隶为主的前提下,约有二体相参、三体相参、四体相参、五体相参多种写法。
周积寅先后出版与郑板桥相关的研究书籍8部,以其精深的研究成果,被日本郑板桥研究会誉为“板桥研究第一人”。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特邀去鉴定馆藏板桥书画,俄罗斯、韩国郑板桥书画爱好者特慕名前来攻读他的博士生,德国一位教授的博士论文引用了他的著作,国内外的郑板桥书画收藏者,也都慕名前来采访或询问。而他自己,由于耳濡目染,加上深刻的体悟,似与郑板桥跨越古今的时空,得以灵犀相通。他以原有的深厚的书法功底为基础,通过反复实践,竟至自己也能随手写出神似的“六分半”板桥体,并有自己的面目,被众多书家誉为书坛一绝! 痴情画梅:别有天地 梅、兰、竹、菊,被历代文人合称为“四君子”,而梅居于其首。最著名的画梅的画家有宋代的扬无咎,元代的王冕,明代的陈钅录、王谦,清代的扬州八怪金农、汪士慎、李方膺等人,他们均以自己的艺术语言创造了各种梅花的艺术形象。周积寅爱画梅、兰、竹、菊,但尤爱画梅。他视梅为师、为友,为知己。在画梅花的时候,常常达到“不知我之为梅,梅之为我”境地。他笔下的梅花世界,是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周积寅笔下有红梅、绿梅、蜡梅、白梅,有老树虬干,有柔条嫩枝,或傲立于山岩,或斜擎于绝壁。时以浓墨焦墨刻画,时用淡墨湿墨写出。周积寅反复吟咏梅花绝非偶然,或许梅花正是他艺术风格的一种写照?亦或正是梅花之姿态可将那清秀峭拔的风格彻底展现出来?
周积寅在画梅花的笔墨技法上继承了传统的精华,并加以发展,其工笔、写意、没骨、白描都能灵活运用,不拘成法。尤其在梅花的形象塑造上,周积寅更是努力探求自己的艺术语言。他画枝干是传统技法,画花却不然,梅花不是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数笔描成,而是随手掂来,一笔画成一个圆圈,接着用不同形状的圆圈有机地组成一个场面,形成一个很强的整体,而不显得琐碎。一朵梅花一个圆圈,似乎有些抽象,但点上具象的花蕊之后,便像梅花了,若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点上花蕊后,就更变得生动传神——在似与不似之间,可谓妙哉!他的这一独创的梅花画法,写意花鸟画大师陈大羽曾盛赞“有新意”,著名美术教育家谢海燕也盛誉“别有天地”。 正因为其书画自成一体,周积寅的书画作品多被海内外诸多有识之士及国内一些博物馆、高等院校所收藏,并经常被作为礼品传入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及澳大利亚等国。前不久,国内某著名房地产商更是以五十多万元令人瞠目的价格,征求其书画作品,引起各方关注。 和学术及艺术上取得辉煌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活中的周教授十分低调,年近七旬的他,其教学诲人不倦,其待人真诚笃厚,一派学儒风范,是一位让学生与同行十分敬重的师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传道授业解惑近五十年,周积寅先生培养的学生们,包括众多的硕士生、博士生们,已经分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将先生精辟的学术观、艺术观薪火相传,播向四面八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