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古大厝:古老的大厝会“说话”

 推浪儿 2010-07-12

来源:海峡网 作者:海峡网编辑 时间:2009-08-20
核心提示:或零星点缀在城市霓虹之中,或成片横陈于乡村山野之间,或隐身于闹市中僻静的小巷,或显露在公路旁翠绿的田边行走在泉州的城区与农村,一座座与你不期而遇的古大厝连成了一道...

或零星点缀在城市霓虹之中,或成片横陈于乡村山野之间,或隐身于闹市中僻静的小巷,或显露在公路旁翠绿的田边……行走在泉州的城区与农村,一座座与你不期而遇的古大厝连成了一道道古朴而亮丽的风景线。

 


隋圆规山墙 (黄金良 摄)

“三间起”、“五间张”、燕尾脊、门厅、主屋、护厝……也许你会惊讶它们鲜明的风格,会流连它们华丽的装饰,还会艳羡它们宫廷般的气度,但你不一定会知道,这些古大厝的一砖一瓦、一门一屋,甚至它们的屋盖、门环、水井都别有深意,内涵广远。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泉州古大厝这一特殊的建筑群体,则是一本写满了文化精神符码的厚重书籍。它们会说话,会为你将一段段绵长而又有趣的历史传说与闽南风情娓娓道来。

实用 遮风挡雨采光通透

 


永春县城关水关口陈宅天井(黄金良 摄)

《孟子·滕文公》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天时之变,人们便造房安居。因此,实用性成了建筑物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元素。

“泉州地区地处多风、多雨、多地震地带,特别是多雨这个因素,对其建筑影响最大。”泉州市建设局建筑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凯峰以“屋脊”为例,分析了泉州古厝建筑时考虑到的实用性:采用“脊”的建筑方式有助于房屋最大程度的降低磨损度,从而增加使用的时间。在房屋的建筑上主要有两种方式:硬山墙和悬山墙。所谓的硬山墙是指屋顶和墙壁是吻合的,屋顶没有延伸多余部分,像现代的砖面房;而悬山墙则是指屋顶和墙壁不是吻合的,屋顶有往外延伸的部分,像泉州古民居的建筑,大多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因为古时候的房屋大多是土木结构的,采用悬山墙,可以避免雨水腐蚀墙体,削弱了房屋的使用寿命。

屋面的筒瓦和屋檐的垂珠也比较有特色,特别是靠沿海的民居建筑,在屋面两旁砌筑几道筒瓦,一般为三道和五道。据介绍,屋顶坡度,泉州习惯叫“倒水”,倒水坡度是据平均雨量和屋盖的面积,从中到屋檐口,采用1∶2斜率的坡度,俗叫“加三水”。传统坡形民居曲线形的屋顶,上部要求高陡一些,使雨水顺势急流,而下面的出檐则可以做得平缓一些,使雨水“吐”得远一些。

具有闽南特色的“天井”也是为了采光和排水而形成的,有点类似于北方的“四合院”院落。但因为南方处于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常年阳光充足,所以院落不用太大,同时南方雨水充足,院落太大则不容易排水,所以房屋和房屋之间距离不远,形成了空间不大的“天井”,起到了采光通风和排泄雨水的作用。
 
       

审美 “出砖入石”精雕细琢

泉州古大厝体现了对红色的偏爱,加上精雕细琢的外观雕饰,往往令不少初来乍到的外地来客惊讶不已:怎么每幢房子都像个小庙!

红砖红瓦的贵族气派起源,相传来自一个民间故事:闽王王审知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阴雨天气,便想起了娘家房屋破漏,不能阻挡风雨。于是闽王说:“赐你一府皇宫起。”圣旨传到泉州,民众误以为泉州一府都可以建皇宫式建筑,遂大兴土木。

红砖所呈现的红色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而大厝的墙的构造和装饰则更有审美特点,即是墙石混砌的“出砖入石”。红砖与白石混砌,形成质地与颜色的强烈对比。同时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点、线、面的组合又形成了独特的几何装饰美。山墙上还有装饰,主要用炭泥塑纹花,贴嵌彩色瓷片,上雕有火纹、云纹及细致生动的人物、动物、鱼虫、花鸟等各种优美图案。

位于鲤城区亭店社区的杨阿苗故居,其窗棂雕刻堪称一绝,浮雕、空雕的花鸟,姿态不一,以静显动,栩栩如生。房屋内外的墙上、檐下、壁间、柱头和门窗装饰着十分精美的木雕、砖雕、漆雕、灰雕和辉绿岩、花岗岩石雕。采用透雕、浮雕和平雕手法,精雕细琢大量的珍禽异兽、花鸟游鱼、山水人物、三国故事、博古图案,厅堂壁垛摹刻唐颜真卿、宋苏轼、明张瑞图、清吴鲁等古代书画家的书法艺术作品。整座厝面前堂装饰、配色协调雅致,是体现“雕梁画栋皇宫式”的杰出代表。

人文 严明礼法寄寓吉祥

                                                                       出砖入石 (黄金良 摄)

“燕尾脊”也可以称为“鱼尾脊”,因其房屋的建筑样式像燕子的尾巴而得名。陈凯峰介绍说,在古民居的建筑中,要采用燕子的尾巴则是因为古时候的人们存在着图腾崇拜,如印度崇拜蛇、人们相信有河神、雷公电母一样。在泉州地区,或者说闽南地区,燕子是人们经常见到的一种生物,它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并且它到来的时候,春天也来了,代表吉祥,而鱼也代表了丰收的意思,于是古时候的人们就把燕子、鱼的尾巴当成一种建筑样式,“燕尾脊”之名由此而来。

大到功能布局,小到屋脊房梁,泉州古大厝的每一个细胞都渗透出深深的人本思想印迹,讲述着先人的哲学思考和宗法礼制。

屋居住人,院纳天地,人通过院落达到与天、地的沟通;门则是大宇宙和小宇宙的界面,通过它使合院成为相对封闭的小环境。“门——天井——房”的组成,这是古人“天、地、人”三才的物化体现。整个大厝对外是一个封闭的大环境,同时大厝内的成员由具有血缘关系的若干个独立的小家庭组成,每个小家庭可不受干扰,生活在自己相对封闭的单元庭院内,延续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

而“三开间”、“五开间”的开间形式,则反映出很强的礼制观念。其中,五间张大厝多为官宦门第,其屋前埕两侧一般置有旗杆石座,以示荣获功名。如崇武的武功大夫第、泉港的土楼侍卫府、洛阳的陈金城故居等。位于惠安的明朝按察使刘望海的故居,更是由四列五开间大厝组成,俗称“四马拖车”,寓意高车驷马、地位名望尊崇。明清时期,一些人丁兴旺的家庭,通过增加进深和护厝来增加居住面积,有些甚至出现十数座民居组成排列整齐的民居建筑群,如市区黄宗汉故宅由两座三落三间张带双护厝书房、花园组成,市区老范志大厝由三座五进三间张大厝组成。

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元文化的共融共存也对泉州古民居的建筑产生了一定影响。陈凯峰举例说,在民间,佛教的轮回思想也深深地印入中国老百姓的思想中,经过文化的融合,轮回思想被体现在古民居的建筑上。采用“脊”的建筑方式,是因为它是向天上弯曲的,代表了一种升天的意思,佛教思想中升天、下地狱的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于是能够代表升天的意思的“脊”建筑方式也就流行开来。

此外,泉州的华侨、华人在将闽南传统民居文化传到东南亚等国的同时,也将南洋甚至西方的建筑风格自觉不自觉地带回泉州。这类华侨民居既保留泉州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又增加了钢筋、水泥、有色玻璃、马赛克、釉面砖等外来装饰材料,出现了带有明显欧式风格的哥特式门窗、科林多式廊柱、阳台、拱券顶、百叶窗等建筑形式,形成“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

(责任编辑:小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