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九十论(下)

 章木匠 2010-07-13
伤寒九十论(下)
 
 宋·许叔微撰。成书于1132年。一卷。本书以作者经治的九十个典型病案为题,并结合《内经》、《伤寒论》等理论,对伤寒常见病证加以探讨,以案证理,阐明辨证要点、类证鉴别及用药关键。理论联系实际,剖析详明,多有创见,充分反映了许氏尊古不泥、通常达变的特点,对后世有所启迪。该书为许氏运用经方的医验实录,可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案专著,但由于其内容以伤寒为主,且以“论”名书,故多将其归于伤寒著作类。
 
 

發黃証(四十六)

五月,避地維揚東面裡沙中,一豪子病傷寒八九日,身體洞黃,鼻目皆痛,兩膊及項頭腰皆強急,大便澀,小便如金,予診曰:脈緊且數,其病脾先受濕,暑熱蘊蓄於足太陰之經,宿谷相搏,郁蒸而不得泄,故使頭面有汗,項以下無之,若鼻中氣冷,寸口近掌無脈,則死,今脈與証相應,以茵陳湯調五苓散與之,數日瘥。

濕家發黃証(四十七)

人病身體疼痛,面黃,喘,滿,頭痛,自能飲食,大小便如常,或者多以茵陳五苓散與之。 予診其脈曰:大而虛,鼻塞且煩,其証如前,則非濕熱與宿谷相搏,乃頭中寒濕,仲景云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而仲景無藥方,其方見外台刪繁証云,治天行熱毒,通貫臟腑,沉鼓骨髓之間,或為黃膽,須瓜蒂散,瓜蒂二七枚,赤小豆秫米各二七枚,為末,如大豆許,內鼻中,縮鼻當出黃水,慎不可吹入鼻中深處。

黃入清道証(四十八)

夏有高師病黃証,鼻內 疼,身與目如金色,小便赤澀,大便如常,則知病不在臟腑,今眼睛疼,鼻額痛,則知病在清道中矣!清道者華蓋,肺之經也。若服大黃,則必腹脹為逆,當用瓜蒂散,先含水,次搐之,令鼻中黃水盡則愈,如其言,數日而病除。

先汗後下証(四十九)

己酉夏,一時官病傷寒,身熱頭疼無汗,大便不通,已五日矣!予適自外邑歸城,訪之,見醫者治大黃芒硝輩,將下之矣!予曰子姑少待,予適為診視,視之脈緩而浮,臥密室中,自稱惡風,予曰:病患表証如此,雖大便閉,腹且不滿,別無所苦,何遽便下,於仲景法,須表証罷。 方可下,不爾,邪毒乘虛而入內,不為結胸,必為協熱利也。予作桂枝麻黃各半湯,繼之以小柴胡湯。然汗出,大便通,數日愈。 論曰:仲景云,傷寒病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裡,則不消矣!擬欲攻之,當先解表。 方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堅,實有燥屎,方可議下,若不宜下而遽攻之,諸變不可勝數,輕者必篤,重者必死。

太陽瘀血証(五十)

仇景莫子儀病傷寒七八日,脈微而沉,身黃發狂,小腹脹滿,臍下如冰,小便反利,醫見發狂,以為熱毒蓄伏心經,以鐵粉牛黃等藥,欲止其狂躁,予診之曰非其治也。此瘀血証爾,仲景云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為無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証也。可用抵當湯。 再投,而下血幾數升,狂止,得汗而解,經云血在下則狂,在上則忘,太陽膀胱經也。隨經而蓄於膀胱,故臍下脹,自闌門會滲入大腸,若大便黑者,此其驗也。

陰病陽脈証(五十一)

劉中道初得病,四肢逆冷,臍中築痛,身疼如被杖,蓋陰証也。急投金液來複之類,其脈得沉而滑,蓋沉者陰証也。滑者陽脈也。病雖陰而是陽脈,仲景所謂陰証見陽脈生也。於是再灸臍下丹田百壯,謂手足溫,陽回,體熱,而汗解。 或問滑脈之狀如何,曰仲景云翕奄沉名曰滑,古人論滑脈,雖云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曾未若仲景三語而足也。翕合也。言張而複合也。故云翕為正陽,沉言脈降而下也。 故曰沉為純陰,方翕而合,俄降而下,奄謂奄忽之間複降也。仲景論滑脈,方為諦當也。

辯少陰脈緊証(五十二)

玄華得傷寒六七日,煩,昏,睡多吐嘔,小便白色,自汗出,予診其脈,寸口尺中俱緊,謂曰寒中少陰經中,是以脈緊,當作少陰治也。仲景云病患脈緊反汗出,亡陽也。屬少陰証,當咽痛而複吐利,蓋謂此也。 有難者曰:脈訣以緊為七表,仲景以緊為少陰,緊脈為陰耶,予曰寸口脈俱緊者,口中氣出。 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白苔,勿妄治也。又云緊則為寒,又云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又曰寸口脈微,尺中緊,其人虛損多汗,由是觀之,則是寒邪入經絡所致,皆虛寒之脈也。其在陽經則浮而緊,在陰經則沉而緊,故仲景云浮緊者名為傷寒,又云陽明脈浮而緊者,必潮濕,此在陽則脈浮而緊者,仲景又云病患脈陰陽俱緊者,屬少陰,又云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則陰常在絕不見陽,又云少陰,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 此欲解也。此在陰沉而緊也。仲景云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欲知表裡臟腑。 先以浮沉遲數為定,然後兼餘脈而定陽陰也。若於脈訣而言,則疏矣!故予嘗謂傷寒脈者,當以仲景脈為準法。

青筋牽引証(五十三)

吳德甫戊申春病傷寒,先寒後熱,項筋強急,腳蜷縮不得伸,醫者欲以麻黃輩除其頸強,又欲桂枝加附除其足縮,予曰:皆非治也。此時行疫氣,病,為青筋牽引,投以柴胡地黃湯,三服而病已。 論曰:龐安常論四時受乖氣,而成臟腑陰陽濕毒者,春名青筋牽,夏曰赤脈攢,秋名白氣狸。 冬名黑骨溫毒,四季中十八日名黃肉,隨毒瓦斯在頭項,使人青筋牽急,故先寒後熱,腳縮不得伸。 蓋謂此,夫天行之病,大則流毒天下,小則方次一鄉,亦有遍著一家者,悉由氣運郁結,變成乖戾之氣,人命遭之所成病者,能調護將理,庶可免耳。

下膿血証(五十四)

遠族人患傷寒,他醫以陰証治之,硫黃附子相繼而進,旬日大脹下膿血,或如赤豆汁,醫尚作少陰証治,複下桃花湯治之,予因診視曰所誤多矣!表裡虛,熱氣乘虛入腸胃,而又投以燥藥。 是以下膿血也。遂投梅煎散,數劑愈。

刺陽明証(五十五)

庚戌五月,李氏病傷寒,身熱頭痛無汗,渾身疼痛,脈浮大而緊,予投以麻黃湯,數服,終不得汗,又多用張苗燒蒸之法,而亦不得,予教令刺陽明,少間汗出 遍身,一時間,是夕身涼病退。 論曰:刺熱論云,熱病先手臂痛,刺陽明而汗出,又曰刺陽出血如大豆,病已,蓋謂刺也。 陽明穴,在手大指內側,去爪甲角,手陽明脈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一呼,大凡傷寒熱病,有難取汗者,莫如針之為妙,仲景云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素問云病甚者為五十九刺。 其詳在注中。

陰陽交証(五十六)

裡有張姓者,病傷寒,醫汗之,汗雖出,身熱如舊,予診之曰:得汗,宜身涼脈靜喜食,今脈躁,身熱,不食,狂言,病名陰陽交,不可治也。素問黃帝問有溫病,汗出輒複熱,而脈躁。 病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名何疾,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 谷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能食而不複熱矣!汗者精氣。 今汗出而複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其壽可立而傾也。果半日死。

陰陽易証(五十七)

己巳,鄰人王友生以販京為業,蓄一婢,患傷寒,熱八九日,予為治之,得汗而愈,未數日生自病,身熱頭重不欲舉,目中生花,召予視之,予曰:是必傷寒初愈,婦人交接得之,即令陰頭上必腫,小腹絞痛,然是陰陽易也。生曰前患者婢子、意謂已安,遂與之交,翌日得此疾,良苦,予曰:失所治,必吐舌數寸而死,予作 鼠糞,燒 散等,以利其毒瓦斯,旬日安。

叉手冒心証(五十八)

乙巳六月,吉水譚商人寓城南,得傷寒,八九日,心下惕惕然,以兩手捫心,身體振振動搖。 他醫以心痛治之,不效,予曰:此汗過多之所致也。仲景云持脈時,病患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所以然者以重獲汗,虛,故如此,又云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証,予投黃 建中真武,及甘草桂枝,漸得平複。

傷寒耳聾証(五十九)

戊申年,類試山陽,一時官病傷寒八九日,耳聾而無聞,楚醫少陽治,意謂仲景稱少陽受病。 則脅痛而耳聾也。予診之曰:兩手脈弱而無力,非少陽証也。若少陽則渴飲水,心煩,但寐,咽痛,今俱無此証,但多汗驚悸,必汗過多所致也。仲景云未持脈時,令病患咳,而不咳者,兩耳聾無所聞也。所以然者,因重發汗,虛,故如此,病家曰醫者嘗大發汗矣!遂投以真武白朮附子湯輩,數日,耳有聞而愈。

揚手躑足証(六十)

己酉,王仲賢患傷寒,發熱頭痛,不惡風,身無汗,煩悶,脈浮而緊,八九日不退,予診之曰:麻黃証也。所感多熱,是以煩躁,遂投以麻黃湯三服,至暮,煩愈甚,手足躁亂,揚躑不止。 或以為發狂,須用寒藥,予爭之曰:此汗証也。幸勿憂,切忌亂服藥,守一時,須稍定,比寐少時中,汗出矣!仲景云至六七日三部大,手足躁亂者,欲解也。蓋謂此耳,若行寒劑,定是醫殺。

遺尿証(六十一)

城南婦人,腹滿身重,遺尿,言語失常,他醫曰:不可治也。腎絕矣!其家驚憂無措,密召予至,則醫尚在座,乃診之曰:何謂腎絕?醫家曰仲景謂溲便遺失,狂言,反目直視,此謂腎絕也。予曰:今脈浮大而長,此三陽合病也。胡為腎絕,仲景云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白虎証也。今病患譫語者,以不當汗而汗之,非狂言反目直視,須是腎絕脈,方可言此証,乃投以白虎加人參湯,數服而病悉除。

舌上滑苔証(六十二)

丁未五月,鄉人邢原暉病傷寒,寒熱往來,心下郁悶,舌上白滑苔,予曰:舌上滑苔有數証。 有陰陽脈緊,鼻出涕者,有臟結而不可治者,有溫瘴,丹田有熱者,有陽明,脅下堅者,此証屬陽明,宜梔子湯吐之於前,小柴胡繼於其後,數日汗解而愈。

衄血証(六十三)

睢陽張士美病傷寒七八日,口燥飲水而不咽入,俄而衄血,脈浮緊,身熱,醫者云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血者,屬麻黃湯,予曰:不可,古人雖云當汗不汗,熱化為血,此証亦有不可汗者,仲景云陽明病,口燥,但欲飲水而不咽者,必發衄,衄家不可發汗,發汗則額上陷。 不得眠,不能 ,此只可用犀角湯,地黃湯,若當時行麻黃,必額上陷,直視不眠也。

傷寒脅痛証(六十四)

董齊賢病傷寒數日,兩脅挾臍,痛不可忍,或作奔豚治,予視之曰非也。少陽膽經,循脅入耳,邪在此經,故病心煩,喜嘔,渴,往來寒熱,默不能食,胸脅滿悶,少陽証也。始太陽傳入此經,故有是証,仲景云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脅下滿乾嘔者,小柴胡湯主之,三投而痛止。 續得汗解。

傷寒溫瘧証(六十五)

友人孔彥輔病傷寒,身大熱,頭痛,自汗,惡熱,陽明証也。此公不慎將理,病未除,當風取涼以自快,越半月,寒熱大交作,予再視之,則為壞病溫瘧矣!仲景云若十三日以上,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當依舊壞病証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變成溫瘧,脈之變証,方治如法,乃小柴胡湯之類,加桂枝,治之,愈。 論曰:往來嘗見一士人施瘧方,以榜睢陽市肆,柴胡白虎之類也。俗人不問是何瘧証,例用前方,往往反變大疾,嗚呼,將欲濟人,反致損人,豈理也哉,予嘗謂瘧証最多,有暑瘧,食瘧。 脾寒瘧,手足三陰三陽皆有瘧,脾肺腎肝心胃亦有瘧,各各不同,安得一概與柴胡白虎湯耶,誤治尚可擬議,惟脾寒中暑二証,若水火不相將,素問曰夏傷於暑,秋為 瘧,又曰夏暑汗不出者。 秋成風瘧,始因伏暑,得秋氣乃發,故先熱後寒,或熱多寒少,頭目昏痛,虛則發戰,汗出一時而止,蓋心惡暑氣,心為君,心不受邪,而心包絡痰涎所聚,暑伏於涎中,豈比脾寒而濃朴草果所能驅溫瘧,而柴胡黃芩所能止也。非砒 腦麝之屬不能入,故暑瘧脾寒患者多,而醫者不識,妄投以寒藥,真氣先受病,所以連綿不已也。予嘗精究瘧証一病,須詳審諦當,然後行藥,十治十中無有失者,眾人以瘧為難療,予獨以為易治,要在別其証類,識其先後耳,因論溫瘧言及此,亦欲使患者知藥不可妄投也。素問瘧論甚詳,當精觀之。

發斑証(六十六)

族有乳媼,患傷寒七八日發斑,肌體如火,脈洪數而牢,心中煩滿不快,俄而變赤黑斑,其家甚驚惶,予曰:此溫毒也。溫毒為病最重,而年齒為邁,是誠可憂也。仲景云傷寒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濕熱,變成溫毒,溫毒最重也。故斑疹生,心下不快,痞悶,遂以升麻玄參湯與之。 日夜四五服,斑退而愈。 論曰:華佗云傷寒五日在腹,六日在胃,入胃則可下也。若熱毒未入於胃,而先下之者,其熱乘虛入胃,則胃爛,然熱入胃,要須複下之,不得留在胃中也。胃若實。 為致此病,三死一生,其熱微者赤斑出,劇者黑斑出,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 但看人有強弱耳,病者至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斑出,蓋此是惡候,若下之早,則熱乘虛入胃,或下遲,則熱入不得泄,須是乘機不可失時,庶幾輕可也。

臟結証(六十七)

甲辰,鹽商艤舟江次,得傷寒,胸膈痞,連臍下旁不可忍,飲食不進,予診之曰:此非結胸。 乃臟結也。不可救矣!臟結者寸脈浮,關脈細小沉緊者,尚有白苔,痛引小腹則死,仲景云痛引小腹,入陰經者死,次日痛引小腹,午時果死。

陽結証(六十八)

豫章劉商人,傷寒,發熱,口苦咽乾,腹滿,能食,大便閉,醫作陽明治,召予視,同坐。 予問醫曰:何以見証屬陽明?醫曰:仲景云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又云陽明病若能食名曰中風,不能食名曰傷寒,又曰少陽陽明者胃中煩,大便難,是審茲三者,全是陽明証也。予曰:陽明之脈長而實,中風者必自汗,今証雖陽明,然脈反見數,而身無汗,果可作陽明治否,醫無以應,予曰:以仆觀之,所謂陽結也。今計其日已十六日矣!來日當病劇,當與公治之,其家疑而不決,來日病果大作,亟召,予曰:是陽結証也。仲景云脈有陰結陽結,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此為實,名陽結也。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 ,名曰陰結。期十四日當劇,今病者十七日而劇者,是其候也。乃投以大柴胡,兩啜而病除矣。論曰:仲景云,脈來靄靄如車蓋者,名曰陽結,脈來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靄靄如車蓋,則是浮是數之狀,仲景所謂善取象矣!然則陽結何以十七日當劇,陰結何以十四日當劇?蓋十七日老陽少陽之數,十四日老陰少陰之數也。老陽之數九,少陽之數七,七九計十六,更進一數,陽之數而其道常繞,又陽數奇,故也。老陰之數六,少陰之數八,八六計十四日,不進者,陰主靜,而其道常乏,又陰數偶也。如此盈虛消長,不能逃乎時數。

傷寒協熱利証(六十九)

庚戌四月,鄉婦吳氏病傷寒,頭疼身熱,下利不止,眾醫多以附子理中金液治之,煩躁而利愈甚,予視之曰:脈遲而沉,若臍下熱,則協熱利也。投三黃熟艾湯,三服而利止渴除,漸投以解肌汗藥,而得汗瘥。

胃熱嘔吐証(七十)

丁未歲夏,族妹因傷寒,已汗後,嘔吐不止,強,藥不下,醫以丁香硝石硫黃藿香等藥治之。 蓋作胃冷治也。予往視之,曰:此汗後餘熱尚留胃脘,若投以熱藥,如以火濟火,安能止也。故以香薷湯,竹茹湯,三服愈。

霍亂轉筋証(七十一)

夏,鐘離德全一夕病,上吐下瀉,身冷,汗出如洗,心煩躁,予以香薷飲與服之,翌日遂定。 進理中等調之痊。 論曰:仲景云,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自吐下又利。 止而複作,更發熱也。此病多由暑熱,陰陽不和,清濁相干,飲食過傷,三焦溷亂,腹中撮痛。 煩渴不止,兩足轉筋,殺人頗急,不可緩也。

兩脛逆冷証(七十二)

江西茶客吳某,病,頭疼如裹,兩腳自膝以下皆冷,胸間多汗,時時譫語,醫作陰証,治以附子輩,意其足冷而厥也。予診其脈關濡尺急,遂斷以濕溫脈証,其病先日受濕,而又中 ,濕熱相搏,故此証成,急以白虎三投而解。

汗後勞複証(七十三)

有人傷寒,得汗數日,忽身熱自汗,脈弦數,宛然複作,斷之曰:勞心所致也。神之所舍。 未複其初,而又勞傷其神,營衛失度,當補其子,益其脾,解其勞,庶幾便愈,醫者在座,難之曰:虛則補其母,今補其子,出在何經也。予曰:出千金方論,子不知虛勞之証乎,難經曰: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此虛則當補其母也。千金方,心勞甚者,補脾氣以益其心,脾旺則感於心矣!此勞則補其子也。蓋母生我者也。子繼我助我者也。方治其虛,則補其生我者,與錦囊所謂本骸得氣,遺體受蔭同義,方治其勞,則補其助我者,與荀子未有子富而父貧同義,故二者補法各自有理,醫唯唯而退。

汗後瘡瘍証(七十四)

李琛大夫病傷寒,發熱,面目俱赤,氣上沖,腹滿大小便閉,無汗,脈緊而長,予令服大承氣湯,他醫以小柴胡湯與之,不驗,又以大柴胡湯與之,亦不效,又增大柴胡湯大劑,大便通。 下燥屎得愈,乃夸曰果不須大承氣,予笑曰:公苟圖目前,而不知貽禍於後,病雖瘥,必作瘡瘍之証,後半月,忽體生赤瘡,次日背發腫如盤,堅如石,痛不堪忍,渠以為背疽憂甚,急召予。 予曰:瘡瘍之証也。若當日服承氣,今無此患矣!治以數日瘥,或者問何以知其瘡瘍之証?予曰仲景云,趺陽脈滑而緊者,胃氣實,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瘍,蓋病勢有淺深,藥力有輕重,治者必察其病者如何耳,疾勢深則以重劑與之,疾勢輕則以輕劑與之,正如持衡,錙銖不偏也。不然,焉用七方十劑,今病患毒邪如此深,須藉大黃、朴硝,蕩滌臟腑經絡毒瓦斯,利三二行,則邪毒皆去,今醫小心謹慎,又不能了了見得根源,但以大柴胡得屎,因謂大便通行,便得安痊,不知遺禍於後,必瘡瘍,當時若聽予言,豈有斯患。

面垢惡寒証(七十五)

一尼病頭痛身熱,煩渴,躁,診其脈大而虛,問之曰小便赤,背惡寒,毛竦洒洒然,面垢中暑也。醫作熱病治,但未敢服藥,予投以白虎湯,數日愈。 論曰:仲景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又云其脈弦細芤遲何也。素問曰寒傷形,熱傷氣,蓋傷氣不傷形,則氣消而脈虛弱,所以弦遲芤細,皆虛脈而可知矣。

傷寒下利証(七十六)

呂商得傷寒,自利腹滿,不煩,不渴,嘔吐,頭痛,子診趺陽脈大而緊,曰太陰証也。若少陰下利必渴,今不渴,故知太陰証,仲景云自利不渴屬太陰,調治數日愈。 論曰:或問傷寒何以診趺陽?予曰仲景稱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脈經云下利脈大為未止,脈微細者今日愈,仲景論趺陽脈九十一處,皆因脾胃而設也。且如稱趺陽脈滑而緊,則曰滑乃胃實,緊乃脾弱,趺陽脈浮而澀,則曰浮為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趺陽脈緊而浮。 浮則腹滿,緊則絞痛,趺陽脈不出,則曰脾虛,上下體冷,膚硬,則皆脾胃之設可知矣!大抵外証,腹滿自利,嘔惡吐逆之類,審是病在脾胃,而又參決以趺陽之脈,則無失矣!其脈見於足趺之陽,故曰趺陽,仲景譏世人握手而不及足。

傷寒閉目証(七十七)

李思順得傷寒,惡寒發熱,口中氣熱如火,不絕七八日矣!而目閉不肯開,予診其脈,陰陽俱緊,是必汗之而複下之故也。此壞証矣!病家曰:一醫於三日前汗之不愈,一醫複下之,而目閉矣!遂投以小柴胡湯,五啜而愈。 論曰:或問何以知其汗下而目閉?予曰:仲景稱傷寒發熱,口中氣勃勃然,頭痛目黃,若下之則目閉,又云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目赤,脈多睛不慧,醫複汗之,咽中傷,若複下。 則兩目閉,此壞証,須小柴胡湯,調之愈。

傷寒表實証(七十八)

羽流病傷寒,身熱頭痛,予診之曰:邪在表,此表實証也。當汗之,以麻黃輩,數日愈。論曰:或問傷寒因虛,故邪得以入之,今邪在表,何以為表實也?予曰:古人稱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為病則實,蓋邪之入也。始因虛,及邪居中反為實矣!大抵調治傷寒,先要明表裡虛實,能明此四字,則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何以明之?有表實,有表虛,有裡實,有裡虛,有表裡俱實,有表裡俱虛,予於表裡虛實百証歌中,嘗論之矣!仲景麻黃湯類,為表實而設也。桂枝湯類,為表虛而設也。裡實,承氣之類,裡虛,四逆理中之類,表裡俱實。所謂陽盛陰虛,下之則愈也。表裡俱虛,所謂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也。

手足逆冷証(七十九)

酒家朱三者,得傷寒,六七日,自頸以下無汗,手足厥冷,心下滿,大便秘結,或者見其逆冷。 又汗出滿悶,以為陰証,予診其脈沉而緊,曰此証誠可疑,然大便結者為虛結也。安得為陰,脈雖沉緊,為少陰証,然少陰証多矣!是自利未有秘結,予謂此半在表,半在裡也。投以小柴胡湯,大便得通而愈。 論曰:傷寒,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 ,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複有裡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複有外証,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也。難者曰:仲景云病患脈陰陽俱緊,及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今云陰不得有汗,何也。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何以頭汗出,則知非少陰,予曰:此說正是議議處,謂四肢冷,脈沉緊,腹滿,全是少陰,然大便硬,頭汗出,不得謂少陰,蓋頭者三陽所聚,三陽自胸中而還,有頭汗出,自是陰虛,故曰汗出為陽微,是陰不得有頭汗也。若少陰有頭汗,則九死一生,故仲景平脈法云,心者火也。名火陰,其病,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心為手少陰,腎為足少陰,然相與為病,以意逆志,是謂得之。

寒熱類傷寒証(八十)

一尼病,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時或有汗,他醫以傷寒溫瘧治之,見其寒熱往來,時方疫氣大作也。大小柴胡雜進,數日愈甚,轉劇,予診之曰:兩手不受邪,厥陰,脈弦長而上魚際,此非傷寒,乃陰動不得陽也。此正與倉公治一繡女病同,投以抑陰等藥,數日愈。 論曰:昔褚澄云,治師尼寡婦,別製方,蓋有為也。師尼寡婦,獨居怨曠,獨陰而無陽,欲心屢萌,而不適其欲,是以陰陽交爭,乍寒乍熱,虛汗倦怠,全類溫瘧,久久成癆瘵矣!嘗記史書倉公傳載,濟北王侍者繡女病,腰背寒熱,眾醫皆為寒熱也。倉公曰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何以知之,診其脈。 肝部弦出寸口,是以知也。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主,男子精溢則思室,女子血盛則懷胎,肝攝血者也。 今肝脈弦長上寸口及魚際,則血盛欲男子之候也。然則治師尼寡婦,尤不可與尋常婦人一概論也。

失汗衄血証(八十一)

裡人秦氏子得傷寒,發熱,身疼,骨節疼痛,惡風無汗,或者勸其不須服藥,待其自安,如是半月矣!而病不除,不得已召醫治之,醫至問日數,又不審其脈與外証,但云已過期矣!不可汗下矣!且與調氣藥以正氣,複延予,予診其脈,浮澀而緊大,此麻黃証無疑者,但恐當汗不汗。 化為衄血,必有是証,言未已,衄血作,予急以麻黃湯與之,繼之以犀角地黃湯,血止汗解愈。 論曰:仲景云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或稍遲, 病即傳變,雖欲除必難為力,今醫不究根源,執以死法,必汗之於四日之前,下之於四日之後。 殊不知此惑也。又云病不服藥,猶得中醫,此為無醫而設也。若大小便不通,必待其自瘥乎,蓋前後不得溲,必下部腹脹,數日死矣!又況結胸蓄血,發狂發斑之類,未有勿藥而愈者,知者知變,愚者執迷,以取禍也。須是隨病淺深,在表在裡,或陰或陽,早為治療,如救火及溺然,庶易瘥,素問云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扁鵲望齊侯而逃,其斯之謂歟。

脾約証(八十二)

一豪子郭氏,得傷寒數日,身熱,頭疼,惡風,大便不通,臍腹膨脹,易數醫,一醫欲用大承氣,一醫欲大柴胡,一醫欲用蜜導,病家相知凡三五人,各主其說,紛然不定,最後請予至。 問小便如何,病家云小便頻數,乃診六脈,下及趺陽脈浮且澀,予曰:脾約証也。此屬太陽陽明。 仲景云太陽陽明者脾約也。仲景又曰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其脾為約者,大承氣大柴胡恐不當,仲景法中麻仁丸不可易也。主病親戚尚爾紛紛,予曰: 若不相信,恐別生他証,請辭,無庸召我,坐有一人,乃弟也。逡巡曰:諸君不須紛爭,既有仲景証法,相當,不同,此說何據,某雖愚昧,請終其說,諸醫若何,各請敘述,眾醫默默,紛爭始定,予以麻仁丸百粒,分三服,食頃間盡,是夕大便通,中汗而解。 論曰:浮者風也。澀者津液少也。小便頻數,津液枯竭,又爍之以風,是以大便堅 ,乃以大黃朴硝湯劑蕩滌腸胃,雖未死,恐別生他証,嘗讀千金方論腳氣云,世間人病有親戚故舊遠近問病,其人曾不經一事,未讀一方,騁騁詐作明能,詭論,或言是虛,或言是實,或以為風,或以為虫,或道是水,或道是痰,紛紛謬說,種種不同,破壞病患心意,莫知孰是,遷延未定,時不待人,忽然致禍,各自走散,凡為醫者要識病淺深,探賾方書,博覽古今,是事明辨,不爾, 大誤人事,識者宜知以為醫戒。

格陽關陰証(八十三)

張養愚患傷寒八九日以上,吐逆,食不得入,小便疰悶不通,醫作胃熱而吐,傳入膀胱,則小便不通也。予診其脈,見寸上二溢,而尺覆關中,伏而不見,乃斷之曰:格陽關陰証也。陽溢於上,不得下行,陰覆於下,不得上達,中有關格之病,是以屢汗而不得汗也。予投以透膈散,三啜而吐止,小便利而解。 論曰:或問何謂格陽關陰?答曰難經云關以前動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陰乘之脈也。又曰陰氣太盛,陽氣不得營,故曰關,陽氣太盛,陰氣不得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能相營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矣!素問曰人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仲景云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小便不利,格則吐逆。又趺陽脈浮而澀,浮則吐逆。 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由是言之,關脈沉伏而澀,尺寸有覆溢者,關格病也。何以言之,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在卦為泰,泰者通也。天氣不降,地氣不升,在卦為否,否者閉也。今陽不降,上魚際為溢,故其病吐逆,名為外格,陰不得上浮入尺為覆,故其病,小便不通。 為內關,此關格之異也。

太陽陽明合病証(八十四)

有豪子病傷寒,脈浮而長,喘而胸滿,身熱頭疼,腰脊強,鼻乾,不得眠,予曰:太陽陽明合病証,仲景法中有三証,下利者葛根湯,不下利嘔逆者加半夏,喘而胸滿者麻黃湯也。治以麻黃湯,得汗而解。 論曰:或問傳入之次第,自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何哉,說者謂陽主生,故足太陽水。 傳足陽明土,土傳足少陽木,為微邪,陰主殺,故太陰土傳少陰水,水傳足厥陰木,為賊邪,少陰水傳厥陰木,安得為賊也。故予以為不然,素問陰陽離合論云,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 名曰陰中之陽,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少陰根起於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厥陰根起於大敦,名曰陰之絕陰,大抵傷寒始因中之氣得之於陰,是以止傳足經者,是陰中之陽,陽中之陰,亦自然之次第也。故此篇因黃帝問三陰三陽之離合,岐伯自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而推之,且以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 少陰為樞,六經不得相失,則其序有授矣!不特此也。以六氣在天而考之,厥陰為初之氣,少陰為二之氣,太陰為三之氣,少陽為四之氣,陽明為五之氣,太陽為六之氣,此順也。逆而言之。 則太陽而後陽明,陽明而後少陽,少陽而後太陰,太陰而後少陰,少陰而後厥陰,傷寒為病,在氣則逆而非順,自太陽而終厥陰也。

懊怫郁証(八十五)

士人陳彥夫病傷寒八九日,身熱無汗,喜飲,時時譫語,因下利後,大便不通三日,非煩非躁,非寒非痛,終夜不得眠,但心沒曉會處,或時發一聲如嘆息之狀,醫者不曉是何証,但以寧心寬膈等藥,不效,召予診視,兩手關脈長,按之有力,乃曰懊憹怫郁証也。此胃中有燥屎,宜與承氣湯,服之,下燥屎二十枚,次複下溏糞,得利而解。 論曰:仲景云陽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微煩,胃中有燥屎,可攻,宜承氣湯,又云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怫郁不得眠者,有燥屎也。承氣湯主之,蓋屎在胃則胃不和。 素問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所以夜不得眠也。仲景云胃中燥,大便堅者,必譫語,此所以時時譫言也。非煩非躁,非寒非痛,所謂心中懊 也。聲口嘆息,而時發一聲,所謂水氣怫郁也。燥屎得除,大便通利,陰陽交和,是以其病得除。

兩手撮空証(八十六)

市人張某,年可四十,病傷寒,大便不利,日晡發熱,手循衣縫,兩手撮空,目直視急,更三醫矣!皆曰傷寒最惡証也。不可治,後召予,予不得已往診之,曰此誠惡候,染此者十中九死。 仲景雖有証而無治法,但云脈弦者生,澀者死,況經吐下,難於用藥,謾以藥與,若大便得通。 而脈強者,庶可料理也。遂用小承氣湯與之,一投而大便通利,諸疾漸退,脈且微弦,半月得瘥。 論曰:或問下之而脈得弦者生,何也。答曰:金匱玉函經云循衣摸床,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承氣湯與之,余嘗觀錢仲陽小兒訣法,手循衣領,及亂捻物者,肝熱也。此証玉函列在陽明部,陽明胃也。肝有邪熱,淫於胃經,故以承氣湯瀉肝。 而得強脈,則平而和,胃且堅不受,此百生之理也。予嘗謂仲景論,不通諸醫書,以發明隱奧。 而專一經者,未見其能也。須以古今方書,發明仲景餘意。

下利服承氣湯証(八十七)

客有病傷寒,下利,身熱,神昏多困,譫語,不得眠,或者見其下利,以譫語為鄭聲,皆陰虛証也。予診其脈曰此承氣湯証也。眾皆愕然曰下利服承氣,仲景法乎,答曰:仲景云下利而譫語者,有燥屎也。屬小承氣湯,乃投以小承氣,得利止,而下燥屎十二枚,俄得汗解。 論曰:內經云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帝曰何謂反治?岐伯曰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王冰以為大熱內結,注瀉不止,熱宜寒療,結伏須除,以寒下之,結散利止,此寒因寒用也。小承氣止利,正合此理。

濕溫証(八十八)

丙午歲,商人張皓,季夏得疾,胸項多汗,四股時冷,頭痛譫語,予診其脈,關前濡,關後數,斷曰當作濕溫治,蓋先受暑,後受濕,暑濕相搏,是謂濕溫,投以白虎加參,次以白虎蒼朮。 頭痛漸退,足漸溫,汗漸止,數日愈,此病名賊邪,誤服藥則死。論曰:或者難云,何謂賊邪?予曰:難經論五邪,有實邪,虛邪,正邪,微邪,賊邪,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者為賊邪,從所勝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又曰假令心病中暑者為正邪,中濕得之為賊邪,今心先受邪,而濕勝之,水克火,從所不勝,斯為賊邪,五邪之最逆者也。難經有云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濡弱見於陽部,濕氣搏暑也。小急見於陰部,暑氣濕蒸也。故經曰暑濕相搏,名曰濕溫,是為賊邪也。

血結胸証(八十九)

丁未歲,一婦患傷寒,寒熱,夜則譫語,目中見鬼,狂躁不寧,其夫訪予詢其治法,予曰:若經水適來適斷,恐是熱入血室也。越日亟告曰:已作結胸之狀矣!予為診之曰:若相委信,急行小柴胡湯等必愈,前醫不識涵養至此,遂成結胸証,藥不可及也。無已,則有一法,刺期門穴,或庶幾愈,如教而得愈。

論曰:或問熱入血室,何為而成結胸,予曰:邪入經絡,與正氣相搏,上下流行,或遇經水適來適斷,邪氣乘虛而入血室,血與邪迫,上入肝經,肝既受邪,則譫語如見鬼,肝病則見鬼。 目昏則見鬼,複入膻中,則血結於胸也。何以言之,蓋婦人平居,經水常養於目,血常養肝也。 方未孕,則下行之以為月水,既妊娠,則中蓄之以養胎,及已產,則上壅,得金化之以為乳,今邪逐之並歸肝經,聚於膻中,壅於乳下,非刺期門以瀉,不可也。期門者肝之膜原,使其未聚於乳,則小柴胡尚可行之,既聚於乳,小柴胡不可用也。譬如凶盜行於閭裡,為巡邏所迫,寡婦處女適啟其門,突入其室,婦女為盜所迫,直入隱奧,以避之,盜躡其蹤,必不肯出,乃啟孔道以行誘焉,庶幾其可去也。血結於胸,而刺期門,何以異此。

六陽俱絕証(九十)

一達官乘舟悉歸,四月風雨,飲食不時,得疾如傷寒狀,頭重自汗,身體悉疼,醫作中風濕証治投以術附姜附等湯,汗不止,單服附子,及灸臍下,亦不止,予往視之,曰六陽俱絕,不可治也。(其汗必如珠,驗之果然,半時卒,)論曰:難經云六陽氣俱絕者,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開,絕汗乃出,汗出如珠,轉而不流,夕占旦死,旦占夕死,此之謂也。蓋病者之汗,有陽盛陰虛,陰盛陽虛,陽盛者如骨蒸熱病之汗,則流溢如潤,陽絕者如此証,則凝聚而止,假如甑 之蒸物,出汗而散者,陽盛之類也。假如置冰於金銀瓦器中,汗出而凝聚不流,陽絕之証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