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课堂教学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初探

 bdcxrh 2010-07-17
论文案例]科学课堂教学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初探
来源:云依水博客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09-4-10 13:57:00 浏览次数:398次  此信息由 jianjian 志愿者发布

[提要] 当过亿的农民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涌入城市寻求他们的淘金梦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也随父母来到城市,这些孩子的科学教育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面对科学新课程的普及引起的一波波的学习热潮,面对有占学生总人数…

  当过亿的农民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涌入城市寻求他们的淘金梦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也随父母来到城市,这些孩子的科学教育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面对科学新课程的普及引起的一波波的学习热潮,面对有占学生总人数70%的农民工定点学校来说,我们的科学教育面临着比语文,数学更艰难的教育任务。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只有让这些城市流动的花朵尽早融入这个集体,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

  一、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总是举步维艰,学生思维一片混沌,几经诱发、引导也无法领悟,不得不承认城乡之间存在的差别。探究活动中,农民工子女往往暴露出很多自身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思想观念落后,科学意识淡薄。

  首先从观念上来说这些家长和孩子不重视科学课,他们认为科学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在一次家长会后,碰到一位较熟识的家长,跟他介绍了孩子在科学课堂中的表现,没想到他不屑一顾的说:“科学是开卷考查吧!只要语数好就行了。”听了这一席话,让我深刻感受到科学教育不应只针对学生,而应该深入到每个家庭。其次是我们不否认在农村有较好的天然实验环境,绿色的原野、清澈的小河、蔚蓝的天空,可爱的花鸟、虫鱼……但是设备简陋,器材缺乏,信息闭塞,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时也限制了孩子创新思维的发散。

  2、知识面不广,讨论无法深入。

  刘默耕先生说过:“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和凭借,不凭借任何东西而想发展某种能力的教学是不存在的。”科学教材从明线上看没有多少结论性的东西,知识确实淡化了。但是教学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综合性强,这需要学生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而我的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同时,大多不具备这种基础和凭借,头脑中没有多少相关的科学知识。一次科学课堂教学中,执教《摩擦力》一课时,我准备了溜冰鞋、各种玩具小车等材料。为了让学生有较为直接的认识,我想先让学生试穿展示一下给其他同学看,结果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课堂一下冷场了。我鼓励说:没有关系,大胆一点,对自己要有信心。结果一个学生好像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我请她站起来,她小声说:“我根本没去过溜冰场,这么好看的鞋子第一次看到。”这一刻 ,我才感觉到孩子原来所处的天空是多么的狭窄。更不要说还要他们来展示了自己的溜冰技巧了。事已至此,我只好选择放弃这个环节,打算课后再让他们尝试。事先的准备也就草草收场了。

  3、探究能力差,思维火花无法激活。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活动以探究为中心。课堂中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探究活动开展的实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而在农村学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课堂显得死气沉沉,动手操作实践也只是为了证明课本上的理论和结果,他们似乎更青睐于接受学习,这样就窒息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而课改中探究活动真正的目的是发现课本上以及课本以外的理论和结果,课改离开了一个“活”,就会缺乏生命的活力。如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学生对一沉一浮的马铃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问有什么方法可以鉴定两个烧杯里的液体是不同的。一个学生提出烧,马上被很多学生否定。“那有什么好方法吗?”学生一片茫然,我提出:“那就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我们来烧吧!想一想,该怎么烧呢?”有学生可能看见了抽屉里的调羹,说:“用调羹!”“还需要什么器材吗?”学生的思维还是一片茫然(蜡烛我事先没放在学生的抽屉里)。有的甚至还做起了小动作,课不能停下来呀,我只能继续“灌输”。

  4、家庭不支持,后续探究无法进行。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这是我们所接受的新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广大农民工家庭中,却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部份孩子的家长忙于生意,孩子回家后无人监督,他们的书房就是店面,他们的书桌就是柜台。平时叫自己的打工仔检查孩子作业和参加家长座谈会的事例不在少数;另一部分孩子的家长整天在外打工,做苦力,到家后已无力给孩子一个学习的空间,更想的只是希望孩子能多承担一点家务来减轻自己生活的重担。这样的家庭更别说有科学后续探究活动了,他们根本无法对孩子的课外探究进行指导,更有甚者对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斥之为不务正业,扼制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如《植物的一生》这个单元就是一个持续性的探究活动,课堂教学中我不但教给学生的栽种技巧,并播放了一些关于植物的录像,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望着学生们一个个兴奋的笑脸,我趁热打铁,布置了课后探究的题目:回家后栽种一株自己喜欢的植物,观察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并做好观察笔记。一段时间后的科学课,我问学生后续探究的结果,学生面面相觑,都低下了头不敢面对我的提问。究其原因有的说是家里租住的是过渡房,没有合适的位置摆放,放在家墙角被别人拿走了;有的说家里摆放的到处都是货物,一次爸妈无意把还没有发芽的植物扔掉了,学生的种种回答只能让我措手不及。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的建议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上这些的问题必然会严重制约科学教育功能的整体实现,阻碍课改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如果要想真正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就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让城区学生和农民工子女取长补短,交流已有的知识经验,达到资源共享。

  1、加强科学知识整理,打好基础。

  科学探究是中心环节,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但它们是伴随科学知识进行的。新课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知识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能的!”农村学生知识底子薄,所处环境文化氛围差,因此更需教师指导他们获取有用的知识。要引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一节科学课后给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书,告诉他们收看少儿电视中的科学类节目,不定期交流收获,说说感想。三年级科学教材更注重以活动为载体,科学知识的文字稀少。在教学中要加强对知识的整理,一个实验结束,要让学生讨论实验原理,说说为什么会这样。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每个单元结束后专门留一节课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前一课获得的知识往往是后一课探究的基础。比如三年级上册《一杯水的观察》一课让学生比较水和油的不同,学生如果把油和水混合,得到油比水轻的知识,那么三年级下册《混合身边的物质(一)》油和水的混合实验学生就轻而易举了。

  2、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活跃思维。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积极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是学生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源泉。首先必须要关注来自农村的学生,大多是不敢提问题,不会提问题。因此老师一是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二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具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提。其次,要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创设良好的情境是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最好途径。教师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引入,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情境的引入产生了一个问题,而在探究完这个问题以后,又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使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都能顺利进行,使他们在“搞科学”的实践中闪现思维的火花。再次,要利用儿童天性,创设竞争情境。“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每学期,我在开学时都会定一份科学课堂情况登记表,记录他们的带书、带材料以及课堂纪律情况,纠正他们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期末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与奖励。

  3、争取家庭支持,达到共识。

  城市是繁荣热闹的,但是农村的山地、田野、树林等广阔的天地确为科学课教学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资源。因此这些进入城市的孩子实际上已积累了大量科学基础知识,只是没有一个创新的思路和方向。作为引路者我们只有充分利用他们所处环境的这一优势,和家庭拉近距离,让他们共同重视我们的科学教育。首先,我们要与街道社区密切配合,对农民工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和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其次,开展针对农民工的“关爱孩子”、“科学教育”大型宣传活动,利用发放宣传材料、定期到工地和农民工居住地开设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向农民工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强调他们要从科学的自然性、教育需要、社会实际问题需要等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现在的分科意识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再次利用教师家访、定期召开农民工家长座谈会、举办农民工家长学校等方式,促进农民工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总之,有科学知识为依托,有家庭的重视和支持,有引路者的正确引导,学生探究的路会走得更远;培养了良好的探究能力,学生探究的兴趣才会持久,才会把探究进行到课外。“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让科学家真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这些发自肺腑的语言已深入人心,让我们看到了科学教育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