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儿 液 体 疗 法医药篇 2008-12-05 18:28:45 阅读3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小 儿 液 体 疗 法 一、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小儿体液平衡特点(一) 多 1、体液总量多,占体重80%,主要是细胞间液差快多 45%,而成人为30%,新生儿1周内血K+上小儿体液平衡特点 升、CL-上升,乳酸上升、HCO3下降。 2、不显性失水多(代谢旺盛、呼吸快,活动增加、体温升高)。体重计算约为成人的2倍。 小儿体液平衡特点(二) l快 1、水交换快,婴儿每日的水交换量约等于细胞外液的1/2,而成人仅为1/7,快3-4倍。 2、消化道的液体交换快,正常人每日分泌消化液,约为血浆量的1-2倍或细胞外液的2/3,绝大部分回吸收,极少量随大便排出,婴儿的交换率是成人的7倍。 小儿体液平衡特点(三) 差 1、肾脏浓缩功能差。正常成人可使尿稀释到尿比重1.003,浓缩到比重1.035,而新生儿和小婴儿只能浓缩到1.020。 2、对水的依赖性大,对缺水的耐受力比成人差。 3、肾脏调节酸硷能力差,易致代谢性酸中毒(因肾脏排泄CL-、磷酸盐、H+和产氨能力差。) (一)小儿体液组成和分布 表 1、 不同年龄的体液分布(占体重的%)
(二)小儿体液调节功能 1、肾脏:① 浓缩功能:比较差,小于6个月,只能将尿浓缩至700mosm/L,尿比重1025,而成人为1400mosm/L,比重1035。排1mg溶质,成人需0.7ml尿液,在婴儿需1.2~2.0ml尿液。如婴儿进水量不足或渗透压过高易产生高渗性脱水。② 稀释功能:相当于成人的1/2~1/4,临床上补液过多或非电解质液过多,易造成水肿。 2、中枢神经系统:钠盐过多或失水过多刺激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患儿感到口渴。 3、内分泌系统:抗利尿激素(ADH)维持渗透压恒定,促进远端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渗透压升高时,ADH升高,水重吸收增多。醛固酮(ADS)维持血容量的程度,促进远端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钠重吸收的同时,一部分水亦重吸收回血,使血容量增高。 4、酸碱失衡:决定于[H+] 二、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㈠、表1: 脱水程度的判断(本表适用于等渗及低渗性失水)
脱水指细胞外液体液丢失,如占体重2%以下无症状,达5%则出现临床症状 ㈡、依血钠把脱水分为3种: 等渗性脱水:水和钠成比例丢失,血钠值130~150mmol/L,临床上主要是前述(上表中)脱水症状。 低渗性脱水:失钠大于失水,血钠<130mmol/L,表现为循环血量减少症状,易发休克。脑水肿则由烦躁,昏迷等。 高渗性脱水:失水大于失钠,血钠>150mmol/L,表现为皮肤干燥、烦躁、高热、肌张力增高甚至惊厥。严重者发生脑卒中等。 脱水性质的判断
脱水的性质
㈢、低钾血症(血K<3.5mmol/L) [病因] ⒈体内钾总量丢失:①摄入不足;②输入大量非电解质溶液,如葡萄糖,使合成糖原时用钾过多(合成1g糖原需0.36mmol/L钾);③胃肠道丢失:如呕吐,胃肠引流;④长期应用皮质激素、排钾利尿剂。 ⒉体内分布异常:①酸中毒、酮中毒、组织损伤时,钾由细胞内转到细胞外,酸中毒纠正后随尿排出;②碱中毒时,钾进入细胞内,细胞外钾减少。 [临床表现] ⒈神经肌肉症状:①骨骼肌无力-活动困难,腱反射迟钝、消失,重者软瘫,呼吸肌麻痹;②平滑肌无力-肠麻痹,甚至麻痹性肠梗阻; ⒉心血管症状:①心肌兴奋性增高,发生心律失常,严重出现房扑、房颤、心脏骤停。②心肌损害,导致心脏扩大、心动过速、心衰。③血管平滑肌表现为血压降低,休克。 ⒊肾脏损害: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以致形成低钾性肾病,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引起多尿、夜尿、及口渴、多饮等类似糖尿病症状。 [ECG] ST段下降,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有U波,P-R间期可延长。 [纠正低钾血症] (入院前6小时排尿,膀胱叩诊浊音) ⑴去除病因,恢复正常饮食;⑵轻度低钾血症,口服含钾食物,必要时口服氯化钾3~5ml,日三次;⑶重症低钾,予以补钾。 注意:①补钾时间:输液后3~4小时,患儿开始排尿;②补钾量2~4mmol/L/kg/d(10%氯化钾1~2ml/kg/d);③补钾浓度,不超过0.3%;④滴数< 0.7ml/min,10~12gtt/min,过快可引起高钾血症,心脏骤停,点滴时间不小于8小时。1mmol=74.55mg.(kcl) 低钙现出症状(手足搐搦、惊厥)补10%葡萄糖酸钙5-10mliv 补钙后症状无改善,考虑低镁,给25%硫酸镁0.1ml/kg im ㈣代谢性酸中毒(HCO3-) [病因] 1体内碱性物质丢失过多(腹泻、肠引流、大面积烧伤),2、体内酸性产物过多或排泄障碍(如急性感染、休克,高热、 缺氧时体内脂肪或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多,产生的有机酸过多或排泄障碍,见于严重脱水、休克)。3、服酸性药物过多:如氯化铵、氯化钙。 分度:轻度 HCO3-(或CO2-CP) 18~13mmol / L 中度 HCO3-- 13~9mmol / L 重度 HCO3-- <9mmol / L 酸中毒病病理生理 酸中毒
↑CO2 HCO3-+H+→H2O+CO2 肺 呼吸深长 儿菜酚胺↑→心率↑ ←H+ 抑制心肌 →K+↑→→ 心律失常 →Ca++↑ [临床表现] 1、呼吸深快(主要表现):呼吸加深早于呼吸加快,口唇樱红,呼气有酮味,面色苍白或发绀;2、新生儿或小婴儿呼吸深长不明显,而频率快,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口唇樱红;3、对严重代酸有恶心、呕吐、嗜睡、烦躁昏迷、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与病人脑脊液PH值降低有关);4、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脉搏增快,脉压增大,血压下降。 [纠正酸中毒] ⑴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⑵改善循环、肾脏、呼吸的功能后,轻度酸中毒可以自行缓解,不必应用碱性药;⑶补充碱性药:①常首选5%碳酸氢钠(5%NB);②其用法是:在无条件化验二氧化碳结合力、病情严重者可用5%NB,5ml/kg/次,可提高二氧化碳结合力5mmol/L,或11.2%乳酸钠,3ml/kg/次;有条件化验二氧化碳结合力者,可按5%NB,5ml/kg/次,可提高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HCO3)5mmol/L,用葡萄糖稀释3.5倍(1.4%NB)的等渗液。1.4%NaHCO33ml/kg,可提高[HCO3-]约1mmol。亦可用公式计算NB量,分次给,注意病情变化、复查二氧化碳结合力。5%SB(ml)=(-BE)×0.5×体重(kg)。BE(绝对值)-2.3(剩余碱正常值)。5%SB1ml=0.6mmol 所需碱性液的mmol数=(22—测得的CO2CP mmol/L)×0.5×体重(kg) 三、小儿补液疗法 适应对象:中度以上脱水、吐泻重或腹胀 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见痉补钙 补液分步:累积损失、继续丢失、生理维持 补液三定:定量(脱水程度)、定性(脱水性质)、定时 (补液速度) 目的: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恢复和维持血容量。 原则:依具体病情处理,以表现、化验来制定方案,注意机体的能力。 分类: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 常用液:非电解质溶液(5~10%葡萄糖)、电解质溶液(氯化纳、碳酸氢钠、乳酸钠、氯化钾)和混合液(3:2:1、2:1) 注意:三定(定量、定性、定速);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农后淡;见尿补钾、见酸补碱、见抽补钙 。 小儿常用混合液的组成
注:表中数字系混合液中各组成成分的液量的比例。
各度脱水第一天补液总量(ml/kg·d)
不同类型脱水补累积损失量液体种类的选择
婴幼儿腹泻静脉补液步骤
1、 纠正酸中毒:详见上述 2、纠正低钾血症 详见上述 四、新生儿腹泻液体疗法 1、补液总量比婴儿要少,生后3天以内,液体总量10~40ml/kg/d;生后4~7天,液体总量70~100ml/kg/d,速度亦要减慢。 2、新生儿应用电解质溶液量要适当减少。因其肾脏调节功能差,对钠氯排泄差,过多会引起高氯酸中毒,稀释功能差,输大量葡萄糖会造成水中毒。 3、血清乳酸较高,肝功能较差,对新生儿不用乳酸钠,而用碳酸氢钠。 4、生后10天之内,因血钾偏高,一般不补钾,应用1/4液,用部分碳酸氢钠代替部分氯化钠。 五、急性婴儿肺炎液体疗法 1、重症肺炎时,呼吸增快,不显性失水增多; 2、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引起呼酸伴代酸; 3、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引起肾小动脉痉挛,引起钠水潴留。 要注意:1/供给足够的水和电解质;2/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的,予生理需要量提供基础代谢的热量,相当于50千卡/kg/d热量(由葡萄糖提供), 60~80ml/kg/d液量(1/4~1/5张液提供)12~24h ivgtt(5ml/kg/h);3/合并婴儿肺炎,处理原则按腹泻补液总量减少1/4量,速度要减慢;4/有呼酸的,重点治疗原发病,一般可不纠正,如有严重失代偿呼酸经改善通气条件未恢复,可给予碱性药物;5/呼酸并代酸,予碱性药,同时改善通气功能。 附: 用于渗透压计算的常用公式与参考值(mmol/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