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若干因素的研究

 行走的船 2010-07-31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特推荐一文供大家学习。
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若干因素的研究
 
王洪伟
(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   上海 200065)
 
摘要:本文提出“有效教学”的界定和标准;罗列了“低效教学”的十种表现;分析提出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十种因素:用好教材资源、了解学生情况、设计适切目标、改变学习方式、优化“讲练”策略、引导帮助学生、教与学的和谐、缩小个体差异、善处动态生成、坚持教学反思;最后给出实现有效教学的若干因素之间联系的模型。
关键词:有效教学;若干因素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标准是什么?持不同观点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有效教学应是“三高”教学:一是从时空上看应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效果;二是从成果看应是高效益,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得益;三是从关系看应是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高效应。换句话说,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其中的发展,包括: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有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检查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教师教得多么认真,多么生动,多么辛苦,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是一个较复杂的任务,它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高低有密切的联系。
一、 当前重视课堂有效教学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积极投身到教学研究与改革之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了新“课程”,涌现出一大批新经验和新课例,真是令人欣喜振奋。但在我们听课观察中,也发现少数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有差异:一是固守传统理念;二是产生新倾向的“形似神异”,在教学中,出现“低效”和“无效”现象。下面分别略谈几种倾向。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王洪伟(1957——),男,山东文登人,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学校管理研究。
1、固守传统的教学行为。
传统的不一定都不好,但以下几种教学行为确有讨论之处。
一是“仓库式教学”。到目前为止,尚有少数教师,把学生的头脑看成是储存知
识的仓库,用大量的知识填进去。这种教学仅发挥头脑中负责记忆的储存器作用,而没有发挥接收信息的感受区,处理信息的判断区,以及负责创造的想象区作用,使学生学习上死记硬背,死读书,读死书,结果效率低下。
二是“粗放式教学”。此指教师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投入多,产出少。一句话,落实目标“少、慢、差、费”。
三是“结论式教学”。到目前为止,仍有少数教师,在教学中,重结论,而忽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问题的思考过程、结论的探究过程,成果的创新过程等。其后果是:知识乏化,技能僵化,兴趣淡化,思维劣化。三维目标难以落实。
四是“模仿式教学”。当然在教学中,必要的模仿仍是需要的。但有少数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仅提供模式、样板,让学生进行机械模仿,学生在模仿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照葫芦画瓢,缺乏学习能力。
五是“训斥式教学”。指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动不动就发火,“教训”学生,语言霸道,甚至嫌弃、挖苦、体罚等。有时导致师生冲突,对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可想而知,这种教学会有效吗?
2、“形似神异”的教学行为。
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中,出现了新的倾向。
一是“自主”没有落到实处。通过多次的课堂观察,发现“他主”现象明显。即学生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很难看到学生在静静地进行个体的思考,自主学习,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没有达到“内化”的效果。
二是“合作”存在无效现象。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通过我们观察,确实存在无效现象。首先表现为:合作匆忙,合作过程简短,缺乏深思熟虑;其次,合作无机制,盲目分组围座,成员分工不明,结果乱轰轰;再次,合作成“包场”,合作学习中全员参与性不够,发言汇报时往往优等生包揽全场,其他人只是盲从。
三是“探究”没有抓住重点。首先探究学习形式化,有些可用接受性学习来解决的问题,也要探究;其次,探究的问题无意义,探究的问题零碎,未抓住重点,不需要探究的也搞探究,费时过多,常常事倍功半;再次,探究问题多数来自教师,有时学生不感兴趣,在探究中多数被动,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是“对话”理解不够全面。首先表现为:对话机会不等,在对话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有时在对话中,教师话语霸权严重;其次对话淡化倾听,在交流中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再次,对话忽视了准备,有少数教师问题一提出,学生未好好地思考,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
五是“赏识”需要教师真诚。在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答的是什么,都一律评为“好”,“不错”!或者根本不评价,这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以上罗列的一些问题,说明当前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低效或无效教学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需要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
二、 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若干因素的分析
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我们认为,实现有效教学是多因素的,有一个因素不到位,就会影响教学,所以我们可从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设计和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两方面来分析,确定有效教学的若干因素加以实施,可能对教学会产生一定的有效性。
近两年,我们在实施“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中,尝试了实现有效教学的“十个因素”的研究。现将其地位作用和操作简述于下:
1.用好教材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灵活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学习资源(包括媒体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要把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课标”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其次,要回顾此内容先前的实践经验和反思,进行选择性的借鉴;再次,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任务;最后,要吃透文本中的“十个着眼点”,即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学生的质疑点,资源的开发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切忌“教教材”。
2.了解学生情况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
要了解学情,才能以学定教,以学定教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了解学情,主要是了解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起点和判明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十知道”,知道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知规律等。了解的方法,如问卷调查,开调查会,或课前请部分有代表性学生参加备课等。只有了解学生情况教学才有针对性、有效性。
3.设计适切目标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目标过高,通过教学目标达不到,目标过低,在教学中学生感到没味道。所以,目标的设计要适切,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切合实际的目标最后是无法落实的,当然,教学有效性更是谈不上的。除此之外,目标的设计要具体、可察、可测,要分层,以便自己的执教,以便自己和他人的评价。
学习目标,这里指“三维目标”,对“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理解,在教师中间还有差异。我们认为,在三维目标中,有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在教学中,要以落实显性目标“知识与技能”为主线,夯实基础;同时挖掘,渗透隐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知识形成过程和有效学习方法运用的“过程与方法”之中。在一节课中制定的目标有时不一定都是“三维”,要根据具体教材来确定。
4.改变学习方式是有效教学的着力点。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改变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观念,观念的改变是一件艰巨的事,需要着力地抓,使之达到“五变”:一是变“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发现中学”;二是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三是变“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四是变“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五是变“单一向书本学”为“多提供各种经历在体验中学”。在教学中,只有真正地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有效教学才有可能。
5.优化“讲练”策略是有效教学的效益点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因为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学效果。
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即产生练习的“高原现象”。所以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6.引导帮助学生是有效教学的支撑点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系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使之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其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的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7.教与学的和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当前党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在联合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问题。作为小社会的课堂,当然也要构建“和谐课堂”,使课堂中,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环境和谐,学生发展和谐等,其中主要的是师生之间的和谐,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我们认为,在师生关系上的和谐,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在对学生赞赏的同时,要与学习评价进行整合。对学生的学习,要实施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差异性评价,要把学习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把评价看成是师生互动的一部分,使评价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促进师生和谐的杠杆。
8.缩小个体差异是有效教学的平衡点
有效教学主要指对全体学生教学有效,不是指对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有效,否则就要产生新的不平衡,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使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更大。我们需要的是让原来的不平衡,逐步趋于平衡,这也是对有效教学的要求。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因为每个学生都受到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必然使各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客观差异。其差异主要是:基础性差异、动力性差异,操作性差异和方向性差异等,如何在教学中缩小差异,或在有较大差异的班级(如民工子女多的班级)中如何执教,这是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学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的班级中,一定要打破“齐步走”的格局,提倡“异步行”的做法。其中,分层递进,因材施教,仍然是一个好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的指导思想下,要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通过对学生的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调节,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共振效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9.善处动态生成是有效教学的关注点
动态生成教学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核心理念之一。
所谓“动态生成”或说“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成”的观念。平时,教师在教学中较多关注的是“预设”,很少关注“动态生成”,很少考虑促进动态生成,应对动态生成。而新课改要求,要关注动态生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成资源,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生成”,它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设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中的“生成”可分为“可预设的生成”和“不可预设的生成”。前者是在教师的教学准备范围内的,是教师有意预设的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的相关生成行为;后者是随机的,偶发的,是教师意想不到的,甚至是突发的事件和行为;此时,课堂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学情,课堂环境的变化,那么课堂教学将变成机械的程序,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在课堂中,要随着师生互动生成的不断推进,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的程序,减少教学的环节,学习目标可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学习重点可在生成中调整,探究的主题可在生成中替换,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
10.坚持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反思产生于问题,开始,教师对许多问题模糊不清,包括对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低效教学,教师知道的是笼统的,并不具体;肤浅的,并不深刻,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教学反思,让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使原来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使原来一般教师,走向“有效教师”
教学要反思,现在人人皆知,但是在反思实践中,出现一些倾向:一是“假反思”,不是“真反思”;二是“浅反思”,不是“深反思”;三是“应付思”,不是“我要思”;四是“空反思”,即只顾反思,不会“决断”,没有行动,未解决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提高反思品质中的几个“度”是训练的方向,即反思要有广度;反思要有深度;反思要有高度;反思要有创新度;反思要有灵活度。
研究表明:一个不会反思的教师,不可能在课程改革中,转换教师角色,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他的经验也是狭隘的,肤浅的,他的学术水平的发展也将大受限制。
三、 实现有效教学的若干因素之间的联系。
以上“十个因素”不是各自独立的,是互相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有机的
整合。下面我们提供一个包括若干因素在内的模型来说明。
1、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模型

 
反馈调控
文本框: 实施·评价
设计学习过程
学习设计实施
学习课题
学习内容分析
设定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重组
学生情况分析
开发学习资源
选择学习策略
引导帮助
平等对话
善处生成
关注差异
教学反思
文本框: 分析·设计

2、对以上模型的简要说明。
此模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分析――设计――实施――评价。此模型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并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习目标”,再开发学习资源,选择解决问题的学与教的策略。又根据“内容”,“学情”,“目标”,“资源”,“策略”设计了“学习过程”。其中,内容分析是基础,学情分析是关键,目标确定是核心,多种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内因,创设学习条件的教学策略是外因。此设计是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指导,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方案设计。此设计是一个有若干因素构成的,在各因素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有序的学习系统。
在实施中,要关注互动和对话,加强调控,及时评价,把评价与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进行整合、使课堂教学走向有效教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