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老的水碓、永久的记忆

 歙之三阳 2010-08-09

水碓磨房,这一以水利资源为动力的粮食加工作坊,相传自公元三世纪西晋学者,陕西人杜预发明以来,逐步在全国各地有水资源的农村推广发展,后经南宋科学家祖冲之设计改良,将碓、磨结合,配套联营综合加工,历经千百余年,为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后世人称祖冲之为水碓祖师,敬为碓神。

笔者居住的三阳村,地处皖南边陲,座落在徽杭古道上一面积为四、五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四面环山、风景秀丽,道路四通八达,是古徽州至今都较为出色的千年古村落。自古以来、三阳村都是当地周边各乡村的经济和集市贸易中心。村庄依山傍水,昌源河自东向西沿村流过,梅溪小河由北向南穿村而淌,昌源河两岸良田数百顷,水资源较丰富,村民大多数以农、茶为主,小数出外打工、经商赚钱贴补家用,古时村民收获的粮食作物,都是人工推磨磨粉面。打杵臼舂米,劳动强度大,十分劳累,且效率不高。

据说大约在明初时,有三阳藉在外的徽商,回家见此情形,会同村中有名望的父老乡亲集资,引进外地水利技术、经验,先后在村头、中间建造了两座连磨水碓,在昌源河上游筑堨拦水,提高水位引入碓渠,利用水流落差流速为动力,带动磨、碓加工粮食,解决了全村大部分粮食作物加工之需,提高加工效率,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上碓、中间碓两座水碓共用一堨水。合理地利用了水资源。后在清朝中期因发展需要,又在水口庙建造了一座同规格的磨房水碓。三阳村在昌源河沿岸1公里范围内就有三座大型磨房水碓。水碓选料讲究,水车轮选用老松树板(古话云:水浸千年松不烂),车轴选用硬杂木,车轴固定在轴套上,所有木结构传动部份都采用硬杂木,如刹树、黄坛树等,水碓工作原理,水流通过落差,产生冲力,带动水车轮叶片,使水车旋转,车轴上的木头齿轮(36齿)带动磨立柱上的横24齿木齿轮(90°涡轮涡杆作用)使立柱上的石磨下扇连盘旋转,上扇石磨则用绳索固定在右右两根“将军柱”上,这与手推石磨刚好相反,操作者只需用碓帚将碓放磨上的粮食扫入磨洞,通过磨盘旋转磨研成粉从上下两扇磨中间齿缝流入磨盘,磨面粉则要通过罗仓,筛去麸皮,十分省力。水碓则由固定在叶轮轴上的十字架旋转带动碓厅,碓柱一上一下靠碓柱碓头自身重力舂向石臼,一般用于谷物脱粒,如舂米等,操作也很便利,水碓磨房构造规格相当,都是上层的磨房下层为水碓,碓房内置碓闸,外置野闸,加工时野闸关闭,不加工及修理水碓时野闸开启,水碓内部结构科学合理,环环相扣,很具实用和观赏价值,相传古代有两个皇帝他们是明朝朱元璋和清朝乾隆皇帝,他们游过金川福泉山先后途经三阳村,参观了三阳村的水碓后,对水碓的结构及实用大加赞赏。三阳村的三座水碓几百年来为三阳及周边村庄几十代人的修养生息,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说每逢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村民的首先想到的是维修水碓磨房。后因发展需要,清末期间又在村里源头梅溪河边联户合作建造一座小型漕车碓,方便了附近年老体弱的村民粮食加工。至此三阳村拥有三座大型水碓磨房、油棕,一座小型水碓。如此规模在古徽州歙县境内是绝无仅有的,别的村都是1-2座水碓。民国时期杭徽公路开通,车站就座落在中间碓对面,时有近代作家郁达夫、林语堂等人乘车由浙江经昱岭关西行入徽州,途经三阳车站休息,游览了三阳村的水碓及村庄,对三阳村的小桥流水人家,简朴美丽的田园风光,连声赞美,并作文留念,称三阳村为“东方小瑞士”。难怪当时周边村庄有顺口溜称“养女就要嫁三阳,三阳是个好地方,水碓磨房样色有,不用推磨打杵臼”。后因内战等历史变革原因,民不聊生,百废待新,水碓磨房几经沧桑:几乎衰退败落。解放后,人民开始安居乐业、人口增多,水碓磨房也开始恢复起来,每座水碓配备壹磨壹罗仓,4-6个石臼,壹油榨。(村里小型漕车碓除外)开展粮油加工一条龙服务,每个水碓确定专人管理,收取农户加工费(俗称碓份)以补水碓维修材料、匠工及管理人员工资等开销,需要加工粮食的农户早几日就要向水碓管理员预约排号登记(俗称接碓)由管理员安排一家接一家,上家磨好下家上,再下一家等。旺季磨面的磨面、舂米的舂米,有说有笑、非常热闹,水丰富时全天不停轮流转,干旱季节时就只有用踏碓牛鞍磨加工,一般男壮劳力干重活和粗活或外出,下水碓磨粉、舂米等大部份由家庭妇女承担,笔者从小也经常陪伴母亲下水碓磨面、舂米,久而久之对水碓的结构、机械原理、操作流程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深为三阳村先民们的劳动智慧所折服。特别是遇到半夜接碓、爬出被窝打着灯笼火把下水碓,夜晚的天空,群星灿烂,偶而有流星划过,水轮的吱呀声,石磨的隆隆声,伴随着田野的蛙鸣声与哗哗的流水声组成夜景田园交响曲,别有情趣。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三阳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兴建了集茶叶初制、粮油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加工厂,碾米机、钢磨、粉碎机、榨油机等替代了古老的水碓磨房,工效提高了几十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接通了高压电,电气化粮油加工厂更加的省时方便,因此从古代创建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为三阳村几十代人生活服务了好几百年令三阳村人引以为豪的全部水碓,磨坊、油榨因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退出了历史舞台。水碓场址也改建了房屋,踪迹无存。水碓成了三阳人们心中永久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