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州秦岭北麓瓜坡一带的水打磨房

 华州文史荟萃 2022-04-21
秦岭北麓的水打磨房
作者:李吉超
      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逐步迎来了农耕文明的曙光,加工粮食,如面粉等,已用上了石磨和石碾等新石器类工具。可使用的动力,却一直是人力和畜力。这种状态,可能维持了千百万年的历史阶段。

华州少华山的石磨 谢天祥摄
      聪明的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水从高处向低处下落时,产生一定的势能。有人将这种水能,通过水轮与转动能,进而带动石磨加工粮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畜力。这才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了粮食加工利用水力、人力和畜力并存的历史时期。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电力广泛使用后,人们才完全进入到了以发动机和电力,为动力之源的历史时期,完全取代水力石磨,使加工粮食的方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华州南部秦岭北麓一带,地势陡峭,水资源丰富。这里的人们,在用电力作为加工粮食的主要动力之前,村村寨寨都呈现出,用水力带动石磨,加工粮食的繁忙景象。

华州秦岭北麓 李吉超摄

       华州区瓜坡镇故城村,是秦岭北麓马峪河畔的一个小村庄。新中国成立之前,在村城墙南50米处,就设有一处古老的水打磨磨面房。20世纪60年代初期,又在城墙东侧不远处,建了一处弹花柜房。还是利用水轮的转动,经过几次加速提高转速,带动了弹花柜和拧花机工作。这座专司棉花加工房的建成,在周围十里八村影响很大,许许多多村民,都来这里加工过棉花。一年四季,这里人来人往,一派繁荣景象。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穿衣,主要靠人工放线、织布,制作一年四季的衣服。加工棉花的量特别大,这个加工棉花坊也就特别地繁忙!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村里经济形势好一些后,又在第一座磨房南100米,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综合性水打磨房。水轮经反复提速,可同时带动2台石磨同时加工粮食,极大的提高了加工能力。

华州张桥村的水车 王成供
       此后不久,村里又购置了第一台机械面粉机(村民俗称钢喂子),使粮食加工由石磨转向机械加工,使用的动力,也用上柴油机带动。一年四季都可以加工粮食,根本不受季节、水力大小的影响。从而,也使粮食加工效率,实现了飞跃式转变。到了春节和农闲时节,村里的戏剧演出也被安排在这里。因而,这座磨房平时是加工粮食的场所,节日又是村民文化生活的舞台,成了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双赢的公共场所。

     与此同时,为解决村民在枯水季节,粮食加工动力不足的问题,又在离川口水源较近的稻地,建了一处水打磨房,专用于少水季节的粮食加工,俗称:稻地石磨房(也因周围全是水稻地而得名)。

      处于同一地域条件下的几个邻村,也多有水打磨房。如过村西城墙外就有一处水打磨房,使用很久;三留村西村东城门外,也有一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磨房;湾惠村的2座磨房,在马峪河川口处,相距不足百米,历史悠久。且上游的磨房还附设了人工食用油压榨房(俗称:油坊),在周围村庄,也很有影响力。这里水资源丰富,效率更高;马泉村,在马峪河畔也有2处水打磨房,常年加工粮食;姚郝村村北的水磨房和郝岩村西崖畔的水磨房,加工能力也很强,也是很有名气的;石堤河东岸的磨村,就是以石磨加工而得名。该村南北长2公里,古时,就有多处水力磨房和油房,闻名全县。华州区秦岭北麓,东从柳枝镇,西到高塘镇,村村有水打磨房,亦很司空见惯。

华州秦岭北麓 李吉超摄
      秦岭北麓的华州人,在共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这种生产模式和生活习惯,构成了一致的生活、生存风俗,产生了相同的文化观念。因而,我们都是古老的华州人!
华州区民间艺术研究会会员 李吉超
2021年6月3日 于武汉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