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智慧之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男人的胸膛 2010-08-22
    “学”的目的是为了“知”,“知”的目的是为了“行”。真知要从实践中来,学了知识只停留在口头上,不能付诸行动,就不能算是真知。
 

谨言力行涉及知与行、说与做的关系,是修身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先秦诸子对言行问题非常重视。

孔子说:“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把“行”看 得比“言”更重要。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老子八十一章》)认为好话不在动听,而在于真实,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善良。

《韩非子》中说:“内外相应,言行相称”,从言行一致的角度强调谨言力行的重要性。

《墨子闲诂》中记载了一则有名的故事:“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舌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墨子认为,多说没有用处, 要说就要说在当口上。

古人为什么重视谨言力行的问题,有下面几点理由:“学”的目的是为了“知”,“知”的目的是为了“行”。荀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养身心,增进德性,不是为了讨好别人,猎取功名利禄。因此,君子的学问要体现在行为举止上,小人的学问只是挂在嘴巴上。扬雄也说:“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 之,又其次也。”(《法言·学行》)学习首先要身体力行。朱熹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知行互相促进的道理:“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朱子语类》)陆游亦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真知要从实践中来,学了知识只停留 在口头上,不能付诸行动,就不能算是真知。

言行一致,少说多做,是君子的品格。“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杂记下》);君子“耻其言而过于行”(《论语·宪问》);“言顾行,行顾言”。(《中庸》)这都是把言行一致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格。有这样的品格,就是可以成为君子,没有这样的品格,就会成为口是心非的小人。

言行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人生的祸福。《论语》中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话,认为说话有时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荀子说:“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把言行作为君子立身处世的大事来看待。刘向说:“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晋傅 玄(一作南齐肖子良)《口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他们把慎言作为全身远祸的人生忠告。

在言行问题上,古人对“言”的论述更多,提出了许多慎言的遗训。例如:要言而有信,言而有征。“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荀子·正名》)强调说话要有根据。

讲话要看对象,当说则说。“交疏自古戒言深,肝胆徒倾致烁金。”(司空图《狂题十八首其三》)“言虽至当,言于必不受言之人,便是妄语。”

(申居勋《西岩赘语》)说话不考虑对方情况,不考虑对方能否接受,不考虑交情的深浅,话虽然正确,说了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澄心定气,防止大喜狂怒时失言。明陈继儒说:“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安得长者言》)清王豫说:“不可乘喜而多言,不可乘怏而易事。”(《蕉窗日记》卷二)喜怒过甚,情绪失控,说话容易走火, 说些大话、空话和偏激的话。因此要澄心定气,心思专一,情绪稳定,这样才能“一言而服人,一言而明道。”(吕坤《呻吟语》)明人敖英还编了一本《慎言集训》,可算是一本研究说话艺术的专著。

《慎言集训》辑录前人和诸子、史书中关于说话的言论,分上下两卷。上卷讲说话容易犯的二十二种毛病,依次为:戒多言:说话不要太多,言多必失。戒轻言:不要轻率他讲话,轻言的人会召来责怪和羞辱。 戒狂言:不要不知轻重,胡侃乱说。胡说乱说往往后悔。戒杂言:说话不可杂乱无章,杂乱无章就会言不及义,伤害自己的美德。戒戏言:不要不顾分寸地开玩笑,否则会引起矛盾,招来祸害。 戒直言:不要不顾后果地直言不讳,否则也会引起麻烦。戒尽言:说话要含蓄,不要不留余地。 戒漏言:不要泄漏机密。“事以密成,语以漏败。”(《韩非子》) 戒恶言:不说无礼中伤的话,不要恶语伤人。“刀疮易没,恶语难销”。
 

戒巧言:不要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必然虚伪。戒矜言:不要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自矜自夸是涵养不够的表现。戒谗言:不要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背后说人坏话,会弄得天下都不太平。戒讦言:不要攻人短处,揭人疮疤。揭人疮疤的人招人痛恨,害人害己。戒轻诺之言:不要轻易向人许愿,轻易许愿就会丧失信用。 戒强聒之言:不要唠唠叨叨,别人不愿听也说个不停,使人厌烦。戒讥评之言:不要说讥讽别人的话。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人,对自己的要求往往马虎。

戒出位之言:不要说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话。戒狎下之言:不要对下属讲过分亲密的话,以免下属迎合你而落入圈套。戒谄谀之言:不要说吹捧奉承别人的话,吹捧奉承别人是人品卑微的表现。

戒卑屈之言:不要低三下四,说奴颜卑膝的话,因为德厚者无卑词。戒取怨之言:不要说招人怨恨的话。说话不要播下使人怨恨的种子。戒招祸之语:不要说招来祸害的话。许多祸害往往是说话不当的结果。

《慎言集训》下篇讲应该提倡的十一种说话方式,与上篇相对应,有破有立。这十种说话方式是:言贵简:说话要简洁。说话简洁,又能把意思表达清楚,把道理说明白,就可以提高品德学识的修养:多言,轻言,杂言,漏言,尽言,出位、狎下、 强聒、讥评之言这些毛病也就可以根治了。

言贵诚实:说话以诚实为原则,丁是丁,卯是卯,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不能脱离实际地乱说。能做到说话诚实,戏言、妄言、巧言、谗言、轻诺之言这样一些毛病就可以克服了。

言贵和平:说话要心平气和,不必疾言厉色。言贵婉:言词委婉能够感动别人。言贵逊:说话要谦逊,不要用言语激恼别人。懂得言贵平、贵婉、贵逊,直言、讦言、恶言、矜言,以及谄谀、卑屈、取怨、招祸之言等毛病就可以避免了。

言贵当理:话不能随便说,说出来就要合情合理。言贵时:说话要合时宜。该沉默时就沉默,该说时就说,依具体情况而定。

言贵养心:说话要有利于修养身心。言为心声,心地纯正,说话自然不差。

言贵养气:说话要心平气和,不冷静就会说出错话,招来怨恨,闹出乱子。

言贵有用:狄仁杰一言打消了武则天立武三思为太子的念头,保全了唐朝的社稷。颖考叔一言使郑庄公母子和好如初。晏子一言说服齐景公免除了刖刑(砍掉脚的刑罚)。这些例子说明有用之言才能利人济世。

《慎言集训》辑录的古人关于慎言的观点,有一些反映了传统思想的局限性。如戒出位之言是根据“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推衍出来的。戒狎下之言是受“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的影响。有一些观点缺乏具体分析,显得迂腐可笑。如戒直言、戒尽言不能脱离环境和对象。在原则问题上直言不讳,对同志、对朋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一种美德。即使是开玩笑的戏言,只要不失分寸,也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气氛,不能一概反对。戒多言,戒招怨取祸之言,如果只从个人利害考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是不可取的。“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南宋普济《五灯会元》),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不值得提倡。

但古人和《慎言集训》中说的许多话,对我们是有参考价值的。例如:言而有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今天,我们仍然要 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在有些问题上还要少说多做,先做后说,不能口是心非,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不管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说话都要守信用,说到做到。领导说话算数,

才能取信于群众。父母说话算数,才能取信于子女。在私人交往中说话算数, 才能取信于朋友。在经营业务活动中说话算数,遵守合同,才能取信于合作伙伴。企业的广告宣传符合产品的实际,才能取信于顾客。言而无信,必然损害的信誉和形象,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一事无成。

古人讲戒多言,言多必失,如果从积极方面理解,对我们也有益处。可以使我们说话准确精炼,减少废话空话,也可以使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 避免被人利用。“舌尖飞,泄心机”。在谈判桌上,因多言而漏底,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在公共场所和陌生人面前,因多言而泄密,就会给国家造成损失。在茶余饭后,说东遭西,飞短流长,就会影响人际关系,损害团结。还有人逢人便唠叨不休,这也是多言,只能使人厌烦,没有任何好处。当然,戒多言不是不说话,而是当说才说;也不是话越少越好,而是要恰当,尽量 用较少的话把问题说清楚,做到要言不繁,一语中的。

古人在慎言方面的其他见解,如说话要看对象,不可交浅而言深;不可乘喜而多言,不可因怒而失言;不可花言巧语,阿谀奉承别人;等等,都值得我们细细玩味,从中吸取教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