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源流考 - 旭日东升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止道一 2010-08-25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源流考

中医与哲学 2010-01-19 21:30:38 阅读6 评论0   字号: 订阅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源流考

  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思想的产生,此后的《庄子》、《列子》、《管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极其重要的”。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道家思想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影响 《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集中总结,汇集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道家学说对其理论奠基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道家的“天地之道”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无为,人只要顺应自然,就能把握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种尊重客观自然法则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庄子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安时而处顺”(《庄子·大宗师》)。由此去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逍遥境界。《黄帝内经》承袭了道家思想的精华,把天和人作为一个统一体看待,建立了自己的天人合一观。《内经》认为,人是在特定的“气交”环境中,由天地两气结合生成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同时《内经》还认为,人与天的结构相类似,这种类似表现在人的身体体现了天地的结构。《灵枢·邪客》日:“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内经》还从唯物论出发,提出从自然界和人体本身去研究问题:“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人事”(《灵枢·逆顺肥瘦》)。这些思想,都是道家思想对于《内经》的渗透。 道家的精气阴阳思想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构建了“道一气一物”的宇宙生成模式。战国时期的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这一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精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提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观点,并指出阴阳是一气的最大规律,“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在道家学说中,精与气的概念是同一的,如《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日精”,并认为气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原或质料。“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淮南子·天文训》也认为精或气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宇宙生气,气有涯根。清阳者薄糜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对天地万物的生成,《内经》也有类似的解释。《内经》将气分成阳气和阴气两种。阳气轻清,主热,燥,动,浮散形成天空;阴气浊重,主寒,湿,静,凝聚生成大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宝命全形论》又说:“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长短,万物并至,不可胜量。“指出,万事万物都是天地之气和合而产生的。道家的精气思想对中医学的精气理论的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内经》在论述人体生命的产生和维系时,是精与气分论的: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气由精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另外,道家的“通天下一气耳”的思想,对人体中各种气本于一身之气的理论的产生,也有重要的影响。 先秦道家深谙辩证法,《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田子方》进一步提出:“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道家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不仅是气,而且是一切事物普遍具有的属性。《内经》具体反映了阴阳的这种普遍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 数者为阳。”结合到人体,则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变化,治疗的基本原则,均可用阴阳来阐释。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生有危焕胍跹簟啊T谔讣叭说纳砉δ芎筒±肀浠保端匚省どㄌ炻邸啡眨骸耙跗窖裘兀衲酥危灰跹衾刖觯司!岸档街瘟圃颍端匚省ぶ琳嬉舐邸诽岢觯骸敖鞑煲跹羲诙髦云轿凇!? 道家的养生原则与中医学的养生实践道家养生,强调静养。如《老子·十六章》指出:“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在宥》中说:“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管子·心术上》说:“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内经》承袭了此种养生理论。《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说明神气的特性是喜静恶躁,只有通过静养来保养神气,才能维护其清静内守之常态。神气清静内守,则精气亦充足于内,人体就会不生病。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顺应客观自然规律来生存。这一点在《内经》中体现为独特的“顺时养生”思想。如《灵枢·本神》日:“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讨论了顺时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指导人们根据四时变化调整起居作息,调摄精神情志,以顺应生长收藏之气的变化,这样就能增强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健康长寿。 道家学者王冰及《次注素问》提及《黄帝内经》,则不得不提及《次注素问》的作者王冰。王冰,号启玄子,自幼崇尚道家,其清淡寡欲的思想十分符合道家的“元为”“无欲”“恬淡为止”“内在养生、外在避世”的一贯主张。王冰从先师张公处得到《素问》秘本,又与齐梁间全元起《内经训解》本相参校,并“精勤博访”,刻苦钻研,结合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经验,采用合篇、别目、移章、增补等方法对《素问》进行了重新编次,又通过补夺、正误、删衍、润色等具体方法时行了全面校勘、训诂、注释和发挥,历时12年,于公元762年方辑成《次注素问》,计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使原来残缺不全、脱简讹误重复甚多的医学经典得以定本而广为流传。 由于受道家影响至深,王冰在其注释中注入了很多道家思想,包括多次引用《老子》中的名言警句。例如,《素问·解精微论》:“……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王冰注日:“德者,道之用,人之生也。《老子》日:道生之,德畜之。气者,生之主,神之舍也。天布德,地化气,故人因之以生也。气和则神安,神安则外鉴明矣。气不和则神不守,神不守则外荣减矣。故日人有德也气和于目,有亡也忧知于色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德作得);又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日: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王冰注日:“真人,谓成道之人也。夫真人之身,隐见莫测,其为小也,人于无间,其为大也,遍于空境,其变化也,出入天地,内外莫见,迹顺至真,以表道成之证,凡如此者,故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也口)。”凡此之类,不胜枚举,足见王冰受道家影响之深。而后世对《次注素问》的推崇和流传,实际上也表示了对于其中道家思想的赞同与接纳。这可以看作是道家思想对于《黄帝内经》的另一种形式的渗透。 2道家学说对后世医家及医学著作的影响 道家学说不仅与《黄帝内经》具有深层的联系,对于后世的医家以及许多医学著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仅举几例以供参考。 《神农本草经》与养性养命理论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产生年代不详,方家以为在东汉以前,作者佚名,为古代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全书共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药120种,多属补养类药物。“多服久服不伤人”,其作用是“养命以应天”。养命在这里是关键点。中品药120种,有些有毒,有些无毒,为补养和攻治兼具的药。“斟酌使用”,其作用是“养性以应人”。养性是关键点。下品药125种,多属“有毒、不可久服之药物”,专用于除寒热、攻邪气。其作用是“治病以应地”。治病是关键点。将命与性分开来讨论的,最早当数老庄。老子论生与死,即有“生之徒十三,死之徒十三”的判别。庄子“缮性”论,便开始了“性”与“命”的讨论。而《神农本草经》的写作,尤其是用养命和养性来分类药物的方法,显然是受了早期道家性命分别说的影响。因此,养性养命理论在中医学和中药学上的应用是非常之重要的。 葛洪和道教的炼丹术众所周知,东晋的葛洪著有医书《肘后备急方》,该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医著,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葛洪也因此被列为著名医家之一。事实上,葛洪还是一位著名的道教理论家,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希望通过炼丹来达到升仙不死的目的。这一点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中有明确阐述:“今若按仙经,飞九丹,水金玉,则天下皆可令不死,其惠非但活一人之功也,黄老之德,固无量矣。而莫之克识,谓之荒诞之言,可叹者也(《抱朴子内篇·释滞》)。”“夫体道以匠物,宝德以长生者,黄老是也(《抱朴子内篇·明本》)。”“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内篇·勤求》)。” 大医孙思邈及其道家思想道家医学道德观对中医伦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中医本身的发展起到了了不起的作用。道家医学一惯重视“德”,由巫医混合的年代开始,符祝就是重视德的具体表现。唐代道家学者孙思邈的主要医学著作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将其命名为“千金”是有其深意的。他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德逾千金是德重的比喻。这是孙思邈作为一个著名道家人物对德在具体事项上的表达。同时他还强调:“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其对道家思想的推崇程度,可见一斑。 古代哲学家的道家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理论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道家学说在中医学中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时间上的源远流长,说明道家思想可以成为解决现代中医发展问题的一种重要的理论资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