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译文、注释
《兰亭序》为文章,清新优美;《兰亭序》为书法,遒劲飘逸。或许其法帖难见原貌,或许其真本经历不凡,千百年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历代书家心摹手追之经典珍奇。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浙江山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 众人诗作集册,由王羲之作序,因名《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据唐何延之《兰亭记》云:王羲之挥毫作序时,“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王羲之挥毫之时,或许身临山水佳境而忘却烦恼;或许沉湎真挚友谊而心情愉悦,或许酒助豪放而壮思逸兴,《兰亭序》墨迹堪称绝妙,甚为王羲之及家人所诊视。 此后,三百余年间,虽沧海桑田,王氏后人历代传承,至七代孙智永,而智永已皈依佛门为僧,临终将《兰亭序》帖授于弟子辩才。唐太宗得知,派人往永欣寺,请辩才进宫,三番问之,辩才均称,确曾有幸目睹之,而先师圆寂后,《兰亭序》贴已不知去向。 唐太宗遂谋于侍臣,推萧翼“出山”。萧前往永欣寺,诡称北方商人,常与辩才晤谈,乃至饮酒赋诗,成为“莫逆”。萧伺机曰:“《兰亭序》已不复存在,现存者仅为临本耳!” 辩才遂将真迹取出,坦言:此乃禅师临终亲授之。萧仍伪称非“真迹”。一日,萧趁辩才外出之际,终将其真迹裹携而去。 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以此帖为王书第一,玩赏一生,曾命侍臣临摹分赐亲贵近臣。后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兰亭序》真迹亦别于人世。今人观之《兰亭序》墨迹者,均为后人摹本或刻本。摹本以唐冯承素之“神龙本”为最精,刻本以唐欧阳询之“定武兰亭”为最著。或许《红楼梦》因传本残缺而令人遐想,或许《兰亭序》因真迹不见而更让人仰慕。 下面是王羲之的原文、原图、和译文
【原文】 <2>会(kuài快)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3>修禊(xì细):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5>少长:指王凝之等九位与会的本家子弟。 <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7>俯仰一世:很快地过了一生。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8>晤言:面对面谈话。《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 <9>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10>趣舍:同“取舍”。 <11>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2>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 <13>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14>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 <15>齐彭殇:把高寿的彭祖和短命的殇子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殇,指短命夭折的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