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亡失 阴阳失调 阴阳偏衰 阴阳偏盛

 夜玲珑 2010-09-18
            阴阳亡失,是指机体的阳气或阴液突然大量消耗而亡失,导致功能严重衰竭,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

  1.亡阳

  亡阳,是指机体阳气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一般情况下,亡阳多因邪气太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大量耗伤;或素体阳虚,劳伤过度,耗损过多;或汗、吐、下太过,气随津泄,阳气外脱;或失血过多,阳无所附;或慢性疾病,长期耗散阳气等所致。亡阳主要表现为突发而极重的虚寒证,其临床表现多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肌肤不温、大汗淋漓、汗稀而凉、精神疲惫、神情淡漠,甚则昏迷、畏寒静卧、舌白而润、脉微欲绝等一派阳气欲脱之象。

  2.亡阴

  亡阴,是指机体阴液突然大量丢失或消耗,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一般情况下,亡阴多因邪热炽盛,或热邪久留,大量煎灼津液;或长期慢性疾病耗阴;或者汗、吐、泻太过和大出血伤阴所致。亡阳主要表现为突发而极重的虚热证,其临床表现多见面色潮红、手足温而肌肤热、汗出不止、汗热而黏、烦躁不安,甚则昏迷谵妄、口渴欲饮、心悸气喘、体倦无力、舌红而干、脉数疾无力等一派阴液脱失之象。亡阴与亡阳,在病机和临床征象等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由于机体的阴和阳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阴亡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液无以固摄而耗脱。所以,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亦可迅速导致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生命活动终止。另外,阴阳失调也可以表现为阴阳转化,即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的病理性质向相反方向转化,由阳转化为阴或由阴转化为阳,证候的性质则由热转化为寒或由寒转化为热。具体内容参见“疾病的传变与转归”一节中病性寒热转化部分。
 
 

  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邪正之间的斗争,导致机体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协调平衡,而出现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阴阳在中医学中具有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内涵,而具体落实到人体之阴阳,它们既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调节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因素。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维持其相对平衡、协调有序,是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都可造成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有序状态的破坏而形成疾病。所以说,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其中阴阳偏盛、偏衰是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表现出来。一般说来,邪正盛衰是病证虚实性质的机理,阴阳失调是病证寒热性质的机理,二者在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理时,常相互结合,互为羽翼。
 
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某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于 “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机。由于阴阳双方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因此当阴或阳一方虚衰时,必然不能制约另一方而导致对方的相对偏盛,从而形成“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的病理变化。

  1.阳偏衰

  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缓慢,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多由于久病耗伤阳气,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劳倦损伤等所致。“阳虚则寒”,阳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阳气偏衰时,突出地表现为温煦、气化、推动、兴奋功能的减退。一方面阳虚温煦作用减弱,气化功能减退,产热减少则见寒象,如畏寒喜暖、四肢不温、面色白光白、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等;另一方面,阳虚推动无力,脏腑经络等功能减弱,血和津液运行迟缓,加之失于温通气化,则更易使血液凝滞,脉络蜷缩,脉搏跳动微弱或沉迟无力,或津液停聚不能气化而成水湿痰饮;阳虚兴奋作用减弱,则见精神不振、喜静踡卧之象。阳气不足,可发于五脏六腑,但以心、脾、肾三脏为多见,其中尤以肾阳不足为最。因为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故肾阳虚衰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尽管在病机上有一定的联系,但其病理特点各不相同。前者是以阳虚为主,虚而有寒;后者则是以阴盛为主的实寒证,虚象不明显。

  2.阴偏衰

  阴偏衰,即阴虚,是指机体阴液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旺,机能活动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多由于素体阴虚;或外感阳热病邪,邪退阴伤;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或津血流失过多;或过食燥热之品,日久伤阴等所致。“阴虚则热”,阴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精、血、津液等物质亏损,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阴液不足时,主要表现为阴的制阳、滋润和宁静作用减退。阴虚制约阳热作用低下,则阳气相对亢奋,而见虚热表现,如低热、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滋润作用减退,脏腑官窍、形体组织失于润养,则见干燥的征象,如口燥咽干、小便短少、大便燥结等;阴虚宁静功能不足,阳气偏亢,则人体出现虚性兴奋现象,如心烦、失眠等。

  临床上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偏盛,可导致阴虚内热、阴虚火旺、阴虚阳亢等不同的表现。阴虚内热之热象,多以全身性虚热为主,如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舌红、脉细数等;阴虚火旺,多以局部症状为主,如咽干疼痛、牙龈肿痛、颧红升火、咯血或痰中带血等;阴虚阳亢,多见阳气升腾太过之象,如头痛眩晕、耳鸣等。 阴液不足,可发于五脏六腑,但以肺、肝、肾三脏为多见。由于肾阴为人身诸阴之本,故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阴虚则热与阳胜则热,虽然在病机上有一定的联系,但其病理特点各不相同。前者是以阴虚为主,虚而有热;后者则是以阳盛为主的实热证,虚象不明显。
 
阴阳偏盛,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过于亢盛的病理状态,属于“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从感邪性质而论,病邪侵袭人体,多同气相求,以类相从,阳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阳偏盛,阴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阴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阴阳偏盛必然导致机体寒热变化。由于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一方偏盛必然制约另一方使之虚衰,阳偏盛伤阴可致阳盛兼阴虚,进而发展为阴虚病变;阴偏盛伤阳可致阴盛兼阳虚,进而发展为阳虚病变。因此,“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阴阳偏盛病理变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1.阳偏盛

  阳偏盛,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感受阳热邪气,或虽外感阴邪,但从阳化热;或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痰湿、瘀血、食积等郁久化热所导致。“阳胜则热”,故阳偏盛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临床表现以热、动、燥为其特征。热即热象,如发热、面赤、目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动即躁动不宁,如烦躁、发狂,或出血等;燥即干燥,如口渴、尿少、便干等。“阳胜则阴病”,即阳热亢盛进一步发展必然耗伤阴液,疾病则从实热证转化为实热兼阴亏证或虚热证。

  2.阴偏盛

  阴偏盛,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之物,寒滞中阳,遏抑阳气温煦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阳不制阴,阴寒内盛。“阴胜则寒”,故阴偏盛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临床表现以寒、静、湿为其特征。寒即寒象,如恶寒肢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舌淡、脉迟等;静即沉静少动、静卧等;湿指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的水湿留滞症状,如泄泻、水肿、痰液清稀、带下清稀、小便清长等。“阴胜则阳病”,即阴寒偏盛进一步发展必然损伤阳气,疾病则从实寒证转化为实寒兼阳虚证或虚寒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