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象?思考?本质——网络为什么能夺取孩子的心?

 小禾家 2010-09-23

现象思考本质——网络为什么能夺取孩子的心?

网络为什么能夺取孩子的心?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进行反思才能有所收获,这种反思不是随便进行几次电视辩论、举几个个案做例子说明危害性,就以为找到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随后便曲终人散、从头再来。大部分的家长、教师,都将网瘾归结为是社会问题、教育导向问题、商业问题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似乎是共识。如果我们全面进行原因分析的话,会发现以上说法过多的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的因素,而忽略了生物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原因。所以,反思必须是透过网瘾现象,由每个家长、教育工作者对自己进行直面自我内心世界的一次或多次探讨——家长和教师们对孩子究竟有多少人性化的情感关怀?这种探讨才能促使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广大青少年共同成长。 

    由于工作关系,我多次在青少年发展教育讲座中向家长们发问:大家一个月能和自己的孩子说多少句话?其中多少句话是谈学习、当班干部的?多少句话是谈吃穿的?多少句话是关心孩子与同学、老师相处是否愉快的?对家长和家庭的感觉如何?是否感到活得轻松?多少家长能和孩子一起出游、看电视并做即时交流?对前三个问题,家长踊跃回答,而对后面的问题几乎无话可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社会变革阶段,人心浮躁,功利成为文化的主流现象是不争的事实,家长过强的功利之心,及以往自己成长经历中所留存的遗憾,均寄希望于下一代来实现,加之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促使相当数量的家长把更多精力放到了对现实功利的关心上,物质关怀和所谓的爱心,变成了实现功利目的的操作条件,而真正人性化的关怀被挤压掉了,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体验到的更多是缺乏温情的期望和由此带来的压力。当人们高度社会化到缺乏人类基本情感的时候,任何社会化的影响都会破坏现实的人际关系,因为我们每个人究其本性而言,都希望得到他人在情感、心理方面的尊重和关怀,这是人的基本情感需求,当不能在现实中得到时,就会寻求其他的寄托,寻求能满足自己基本需求的替代品,网络依赖也只不过是其中一种替代罢了,网瘾戒除了,而现实条件不变,孩子们还会去寻找其他替代品。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家长应该庆幸好歹还有个网络。

     从我个人的咨询实践来看,面对青少年所出现的问题,真正需要心理干预的不单单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同时也是那些需要克服自己不合理的欲望,通过身体力行给孩子们树立榜样的家长和教师们。 

    有些家长草木皆兵,对孩子上网过于敏感,孩子一上网就担心是网瘾,其实确认网瘾是有标准的,虽然以上网时间长短界定网瘾有争议,但网瘾的重要表现是,沉湎在网络中不能自拔、不能自控,不上网会出现坐卧不安等焦虑症状,如果出现这种状态,则需要考虑是否有网瘾现象存在。很多家长曾经询问,面对这种情况自己要怎样应对?很重要的一点是:家长首先需要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然后家长需要增加和孩子共处的时间,和孩子交朋友,平等对待,彼此交心,了解孩子想玩的、想做的事情、想达成的愿望,尽量帮孩子在现实中达成,这样,虚拟世界的吸引力就会降低,所谓成瘾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气氛良好,亲子关系融洽,合理愿望能够得以满足,那么网络对于孩子而言就只是网络而已,不会将不满的心态或全部的愿望寄托于网络中,自然不易成瘾。而如果家庭有其自身未解决的问题,如夫妻冲突、父母离异、亲情淡漠、学习成绩差等,存在这些现实的问题,又没有其它有效的情绪出口,在这种心态下上网,网络就成了孩子逃避现实的桃源,使自己避免面对家庭的困境、学业的困难,以此减轻自己的焦虑和无助。 

家长多给孩子们一点质朴的、自然的、人性的、不附加其他条件的爱,这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难吗?如果成人能克服功利之心,不难!假如只以功利为目的,难!做不到怎么办?到专业心理工作者处寻求专业帮助,千万不要再把精力耗散到去寻找客观原因了。因此,家长、教师们如何在现实社会中抛弃无情的功利性的浮躁,进行人性的回归,这才是我们需要真正反思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