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解读·述而第七·34》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客

 zcm1944 2010-09-24

论语别裁 南怀瑾

《论语》学习 2009-11-07 08:38:45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 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中国文化,在三代以后,便建立了一个作人的最高标准,就是圣。和印度的佛、中国的仙、西方文化的神,差不多同一个观念。圣之次为贤,贤者也就是君子。再下来是仁者。过去老一辈的人写信给朋友,尊敬对方的人平时,往往称呼“某某吾兄仁者:”或“某某仁者:”对平辈、晚辈、长辈都可以用,这是很尊敬的称呼。所以孔子说,圣者的境界与仁者的境界,这种修养我怎么敢当?实在没有达到,那高得很,我还差得远。不过虽不是圣人,不是仁者,我一辈子朝这条路上走,总是努力去作,而没有厌倦过。至于学问方面,我永远前进努力,没有满足或厌烦的时候;我教人家,同样没有感觉到厌倦的时候,只要有人肯来学,我总是教他的。只有这两点,我可以说是做到了。他的学生公西华听了说,老师!这正是我们做学生的,一辈子也无法学到的地方。


引文来源  论语别裁

 

————————————————————————————————————————————

          杨伯峻《论语译注·述而第七》摘记

  

 

7.34子曰:“若聖⑴與仁,則吾豈敢?抑爲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譯文】孔子説道:“講到聖和仁,我怎麽敢當?不過是學習和工作總不厭倦,教導别人總不疲勞,就是如此如此罷了。”公西華道:“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

【注釋】⑴聖——《孟子·公孫丑上》載子貢對這事的看法説:“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可見當時的學生就已把孔子看成聖人。


安德义《论语解读·述而第七·34》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①,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②。”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

  ①抑:只是。 ②云尔:如此。

  【语译】

  孔子说:“如果要说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但为此而不断追求,并不知疲倦地教诲他人,则可说是已经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弟子们无法学到的啊。”

  【解读】

  本章表现孔子对“圣”与“仁”的自谦,同时对“教”与“学”的自信。“圣”是孔子学问中最高的道德境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仁”是孔子学问中核心道德范畴,“仁者,爱人。”“仁”包含一切美德。孔子自谦说未能达到。可见“圣”“仁”境界之高,行仁之难。“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差不多做到了,“为之不厌”与“学而不厌”同,从“修己以安人”角度讲,“为之不厌。”讲的是“修己”,“诲人不倦。”讲的是“安人”。《说苑?说丛》说:“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倦,所以治人也。”“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一则修身,治己;一则安人,治人。正符合《大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以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修身而后治人。

  以上两章,既有孔子自谦的一面,也有孔子自信的一面,正符合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的自知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