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学习小记:《论语.述而篇》第三十四章...

 时宝官 2019-10-26
论语学习小记:《论语.述而篇》第三十四章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抑”,转折的语气词,用现代汉语说大概就是“只不过是”的意思。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努力而不感厌烦,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这样说大概差不多吧。”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弟子学不到的啊。”
有些学者认为本章与上一章本来应该是一章,只是中间多了“子曰”二字,与上一章相连,“躬行君子”我还做不到,至于圣与仁,那我就更不敢当了,意思很连贯。本章总体上还是孔子自谦之辞,据说当时有人称赞孔子,其中有将其称为圣人及仁者的说法,所以孔子才会有这种自谦之词。
公西华之所以会说“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这样注释,“然不厌不倦,非已有之则不能,所以弟子不能学也。”就是说孔子已经达到了圣与仁的境界,才能说在实践过程中始终如一,才能“不厌”。坚持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或对于圣与仁的理解教授弟子,才能称之为“不倦”。所以公西华在听到老师自谦之辞后,马上就明白了老师的境界和水平,所以才会感叹“这正是我们这些弟子学不到的地方”。其实即使不这样理解,为之不厌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这也足以让弟子们去努力学习了。
本章中“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两句话可以说是历代为师的金科玉律,很多为人师者也经常用这两句话自勉。中华文化的传承正是因为有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师者,秉持着“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人精神,让我们的孩子现在还能诵读两千多年前哲人关于人生思考的诗文,让这在其他古代文明看来是多么难以想象的事成为了现实。孔子之所以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育、对知识传播的尊重。突然想起刘慈欣的小说《乡村教师》(跟电影《疯狂外星人》可一点关系都没有)对教师的描写,让人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