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良耳内镜耳垂脂肪移植鼓膜修补术

 徐海兵 2010-09-24

改良耳内镜耳垂脂肪移植鼓膜修补术

作者:作者:覃文格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耳鼻咽喉科,广西 百色 533000 来源:医学期刊 / 大学学报收藏本文章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耳内镜下自体耳垂脂肪移植鼓膜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5例鼓膜穿孔病人施行经耳道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改良办法为孔缘烧灼,自体耳垂脂肪内植嵌入。结果 35例经随访6个月~2年,治愈32例,无复发,3例穿孔未愈合。结论 改良耳内镜下自体耳垂脂肪移植鼓膜修补术是一种简便安全,疗效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  鼓膜穿孔 鼓膜修补术 组织移植 脂肪组织

  鼓膜穿孔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外伤所致,修补鼓膜穿孔以提高听力是耳鼻咽喉科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显微镜下修补,多数需行耳内或耳后切口,手术复杂、创伤较大、恢复时间长。我院2005年1月~2007年6月在耳内镜下用自体耳垂脂肪改良内植方法修补鼓膜穿孔3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病人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15~48岁,平均30.2岁。外伤性鼓膜穿孔26例,病程1周~3年;中耳炎遗留鼓膜穿孔9例,病程2~30年。所有病例均为鼓膜紧张部穿孔,残边≥2mm,穿孔大小:直径<3mm小穿孔20例,直径>5mm大穿孔6例,直径3~5mm的中等穿孔9例。中耳黏膜正常,无鳞状上皮化生及胆脂瘤,无鼻咽部炎性病变,咽鼓管功能良好,听骨链完整,两窗功能正常。纯音测听语言频率气导听阈为30~40dB,骨、气导差距平均为20dB,鼓膜贴片试验平均气导听阈降低15dB。

  1.2  方法  选用桐庐医疗器械厂生产0°直径2.7mm耳内镜及Wulf内镜摄像、显像系统。全部病例均在全麻下手术。取仰卧头侧位,患耳向上,术野皮肤常规消毒铺巾。在耳垂外缘切取2倍于穿孔大小的片状脂肪组织,修剪边缘,放置备用。术者在电视监视下一手持耳内镜,一手交替持吸引器或耳显微手术器械,先用硝酸银烧灼穿孔边缘致发白,使鼓膜穿孔边缘形成移植床,鼓室内置入含抗生素药膏的明胶海绵小碎块与穿孔边缘相平,将备用片状脂肪组织用内植法自穿孔置入中耳腔,使其各部纳入鼓膜内侧面,与移植床紧密贴敷铺平,外用明胶海绵固定,外耳道填塞碘纺纱条。新鲜穿孔无需处理穿孔边缘,直接将脂肪组织植入。术后保持外耳道干燥,应用抗生素10天,2周内避免用力擤鼻,14天抽出耳内填塞物,分别于3个月、6个月复查纯音测听。

  2  结果

  35例手术均一次顺利完成,随访6~30个月。术后1个月32例穿孔愈合;2例因移植物皱缩留有小缝隙,1例术后1个月因感冒致中耳感染,移植物脱落,穿孔治愈率为91.43%。6个月后听力测试语言频率提高(10±5.0)dBHL者18耳,(15±5.5)dBHL者10耳,(20±3.5)dBHL者4耳,3耳听力无变化。

  3  讨论

  鼓膜穿孔多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外伤等因素引起,对于陈旧性鼓膜穿孔以及无法自愈的外伤性鼓膜穿孔,如无听骨链及中耳其他疾病,并且咽鼓管通畅,可采用鼓膜修补术治疗,以期改善听力,降低外界噪音对中耳及内耳的损伤,阻断经外耳道鼓膜途径所致的中耳感染。

  3.1  显微镜和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比较  以往鼓膜修补多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但手术显微镜只能提供固定直线光轴范围内的术野,因而存在一定的盲区。对外耳道狭窄、弯曲的术耳必须做切口,甚至去除部分骨质,尤其是对外道前壁突出明显的术耳,手术损伤大,且术中常须反复搬动患者的头部,显得麻烦。而耳内镜能提供良好的照明、放大及高分辨的图像,配以大小适当的镜长、口径、视角的内镜,探查显微镜下的盲区,术中通过穿孔观察可以发现咽鼓管、上鼓室、鼓窦等处的病变,对小病灶作出处理,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1]。由于耳内镜可非常接近鼓膜进行操作,因而,能更清楚地处理穿孔边缘,而不造成残余鼓膜撕裂等医源性穿孔扩大。不需做耳内或耳后切口,减少了副损伤,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且手术时间短,患者依从性好。这些都体现了该种术式的优越性。但耳内镜鼓膜修补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只能单手操作,对病变广泛、渗血多的区域,镜头前端易血染,显示不清而影响成像。因此,术中尽量避免损伤外耳道、鼓膜,以免引起渗血影响手术。其次,还存在术野立体效果较差、光源热效应损伤等缺点。

  3.2  改良耳垂脂肪组织修补鼓膜的优点  国外研究证实[2],脂肪组织具有骨髓干细胞功能,这为脂肪组织修补法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依据。与颞肌筋膜相比,脂肪组织在取材及手术操作上都较筋膜修补法简单、方便,且术后效果良好。根据光镜下的观察结果[3],耳垂部位的脂肪组织较其它部位脂肪组织更紧密,含有更多的纤维支架,将更有助于支撑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通常的耳垂脂肪鼓膜修补术均应进行穿孔缘切除及搔刮造成植床,耗时、穿孔更大、渗血更多,影响手术及效果。我们的改良办法为孔缘烧灼,克服了这些缺点,而且不影响疗效。通常的脂肪植入以团块状、哑铃状嵌入穿孔而达到修补目的,缺点是组织块需切取够粗大,对耳垂小和儿童而言,有时很难供给,其二修补后鼓膜显得肥厚。而我们的改良办法用片状脂肪组织内植法修补,组织片薄,修补后的鼓膜较薄,接近正常,利于听力的恢复。

  3.3  体会  要保证手术成功有如下关键点:①在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小穿孔和外伤性穿孔的病例。因为穿孔过大,新生的血管不能保证脂肪组织的正常血供,造成部分脂肪组织坏死,穿孔不能愈合。外伤性的鼓膜穿孔残余鼓膜的血供较好,并保持正常的鼓膜层次,而中耳炎遗留的鼓膜穿孔,残余鼓膜受炎症影响可产生钙化斑、鼓膜萎缩变薄等病理变化,影响鼓膜的血供;②鼓室内明胶海绵的放置应均匀一致,应将铺放的脂肪组织与鼓膜残边紧密贴合,否则,可引起移植物在术后皱缩,留有缝隙或穿孔;③移植物的应大于穿孔至少有2mm以上的重叠区。本组有2例移植物皱缩留有小缝隙,可能与鼓室内明胶海绵放置不均匀,造成移植物与移植床贴敷不佳;另一种原因可能为移植片稍小刚封闭鼓膜穿孔有关;④炎症的存在会影响移植脂肪的成活,对中耳有炎症的病例,应选择耳屏软骨、颞肌筋膜或骨膜等对炎症侵蚀耐受力更强的材料。本组1例术后1个月再穿孔,可能为咽鼓管功能不良,感冒致中耳感染,移植物脱落所致。

  3.4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及早外科干预  外伤性鼓膜穿孔有一定的自然愈合率,以往观点是观察治疗3个月后穿孔没有自然愈合才考虑手术。但1998年,Imamoglu等[4]进行了豚鼠的动物实验,结果发现:对于穿孔面积小于鼓膜面积30%的小穿孔自然愈合率为66.6%,穿孔面积>50%的大穿孔的自然愈合率仅为26.6%。国内龙海珊等[5]的临床研究也发现,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患者,观察治疗3个月后,41.9%的穿孔没有自然愈合。上述结果表明,外伤性鼓膜穿孔的自然愈合率,远没有人们印象中的那么高,所以对外伤性鼓膜穿孔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尽早行外科手术干预以提高愈合率,以减少鼓膜穿孔可能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本组病例中有26例为外伤性鼓膜穿孔,且大部分为新鲜穿孔,均得到完全治愈,提示及早外科干预的有效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