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经证治、明辨虚实

 辰龙天蝎 2010-09-28

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临床以行经前后或经期少腹及腰部痛为主症,其主要机理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认为月经期间抵抗力减低,易受六淫侵袭和七情所伤。如寒邪客于冲任,与血相结而致经血凝滯,郁怒伤肝,致肝气郁滞,营血不畅,以致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胞脉失养,均可引起痛经。《景岳全书:妇人规》说;〝经行腹痛,症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滞,或因气滯;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据此,临床当分虚、实两大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1、实证

1、气滞血瘀型;多因忧思郁怒,肝气不舒,气机不利,不能运血以畅行,以致血滯于胞脉而见痛经。

主症: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气滯为主,胀甚于痛,胀甚连及两胁,胸闷,或乳房作胀,血瘀为主者,痛甚于胀,按之痛甚。经水量少,淋漓不畅,脉沉弦或细涩,舌质偏红或泛紫。

2、寒凝型;多因经期涉水淋雨,或饮食生冷,感受寒邪,滯于胞宫,血得寒则凝,致经血运行不畅而作痛。诚如张景岳所说:〝经水临行,误食冷物,若寒滯于经,或外寒所逆,或素不慎寒凉,以致凝结不行,则留聚为痛。〞

主症:经前或经行少腹拘挛冷痛,或绞痛,得温减轻,痛甚呕吐清水,四肢不温,经水量少色黯红,淋而不畅,或夹有血块,脉沉迟或沉紧,舌苔薄白。

 

虚证

1;气虚血少型:多因脾胃虚弱,化源不充,以致气血不足,或久病、多产,气血两亏,经行之后,血海益虚,胞脉失养而引起痛经。

主症:经期或经后少腹绵绵作痛,得按痛减,经色谈红量少,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脉濡细,舌淡红。

2:虚寒型:多因素体阳虚,胞宫虚寒,血失温运,经行不畅,不通则痛,而致痛经。

主症:经前或经行少腹冷痛,喜按喜温,经水色淡量少,畏寒怯冷,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脉沉迟,舌淡白。

3:肝肾阴亏型:多因稟赋不足,肝肾本虚,或久病、多产,或房劳过度,以致精血亏损,冲任不足,胞脉失养,遂令经行作痛。

主症:经来量少色红,经行后少腹作痛,腰膝酸痛,手心灼热,口干咽燥,眩晕耳鸣,脉细数,舌质红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