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模式和质量研究调查报告

 昵称1166897 2010-09-29

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是整体提高教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品位的关键。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县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适应新课程的能力、研究意识、自我发展意识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加快专业成长已成为我县中小学教师的现实渴望。

为深入探讨和研究我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和制度保障。左权县教师进修学校于2008年8月对全县中小学110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认真汇总和全面统计现从教师基本情况、教师培训途径和教师培训效果等方面作如下分析。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1、教师年龄结构

从调查统计中可知:我县中小学教师30岁以下的约占教师总数的25.9%,

30-39岁的约占教师总数的40.4%,40-49岁的约占教师总数的21.2%.这三个年龄段教师约占全县中小学教师总数的87.5%左右,他们综合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全面促进中青年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尽快成长、快速提升、早日成熟,这应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县教师培训的重中之重。

2、教师职前毕业院校情况

在教师职前毕业院校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职前第一学历为高等师范院校和中等师范院校毕业人数分别占到总人数的43.4%和40%;其它院校毕业的约占总数的4.4%;第一学历为普通高中以下毕业的人数约占总数的12.2%(小学人数相对多一些)。以上数据说明,我县还有一定数量民办转正教师,这类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和专业知识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其专业化成长,这应该是我们今后在构建师资培训内容时应特别注意的地方。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出,近年来,我县在新教师的选拔和聘用上,已逐步面向全社会、面向各级各类院校选拔优秀人才来充实我县中小学教师队伍。今后我们应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常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特别加强对这一部分非师范毕业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3、教师学历情况

从教师学历情况调查统计中得知:小学教师以专科为主,据不完全统计专科约占总数的59.1%,本科约占总数的18.5%,中师约占总数的19.4%。初中教师以本科为主,约占总人数的60.3%。高中教师以本科为主,本科约占总人数的76.3%,研究生约占总人数的4%。

从以上数据我们明显看出: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又有大幅度提高,全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但高中不达学历的教师依然存在,达研究生的教师为数很少。因此,大力倡导教师专业成长,切实强化教师学科理论修养,整体促进专业水平提升,应该是今后高中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之一。

4、教师职称结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县小学教师的职称主要集中在小一和小高,其中小高人数约占小学教师总人数的28.2%;中学教师的职称主要集中在中二和中一,中一人数约占中学教师总人数的33.5%;高级职称教师约占中学教师总人数的11.4%,仅占全县教师总数的5.4%。显而易见,我县中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相对匮乏,特级教师寥寥无几,而乡镇中小学的高级职称教师则更是凤毛麟角。

5、教师工作年限情况

调查统计数据反映出:我县中小学教师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约占总人数的21.1%,尤其是高中5年以下教师约占高中教师总人数的32.4%。6-15年的教师约占总人数的51%。以上数据再次表明;中青年教师是我县教育战线上的主力军,中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下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我县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新教师的跟踪培训和中青年教师的“高原期”培训是师资培训的重点之一。通过开展“师徒结对”、“教师沙龙”、“同伴互助”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新老教师的交替和过渡,这是高中乃至全县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6、教师所学专业、现任专业和进修专业的情况

在对教师所学专业、现任专业、进修专业分析中我们发现:小学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如音、体、美在城内学校开展较好,而在农村学校却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无疑给农村中小学在开全开足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带来了很大困难,这也是农村中小学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中学教师中高中教师所学专业和现任学科尚基本吻合;而初中教师则学科很不平衡,文科专业教师远远多于理科教师,相比之下,文科教师明显过剩,而理科教师略显不足。

这些现状说明,近年来,我县在充实高中教师过程中相对重视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对口问题,基本满足了学校对各学科和各专业需要。但中学教师“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历史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在今后的教师培训中应把薄弱学科的培训列入重点培训内容之中。同时要大力倡导专业不对口教师通过电大、自考、函授等多种渠道积极参加第二学历进修,切实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和专业化水平。

7、校长基本情况

从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县中小学校长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60.4%;大专毕业的占48.1%,本科占50%;小高或中一占51.9%、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占96.2%;担任校长工作1-2年的人数占15.1%,担任校长工作4-6年的占59.9%。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我县中小学校长队伍从总体上看是一支年轻化、高学历、高职称、懂教学、会管理的队伍,完全具备在更高起点上开展高级研修的条件和基础。因此,今后组织校长培训,应结合我县校长队伍实际,在高质量完成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校长培训模式,拓展校长培训内容,拓宽校长培训思路,快速提升全县中小学校长管理水平。

(二)教师参加培训情况分析

1、教师对培训制度的认识

从调查问卷中反映出:(1)约18.3%的教师不知道培训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说明这部分教师对培训制度的认识不够,不知道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更不知道自己在培训中应该做些什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误认为学校把教师培训与教师续聘、评模评优、晋升职称和年终奖励挂钩是不合理的。(2)约10.6%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学校校本培训计划的制定,约29.8%的教师不知道校长对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负有首要责任。这说明一些学校在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时,只是主管人员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安排,根本没有深入一线了解教师的心声,这样的培训计划其实用性可想而知。从中也能看出一些学校校长对教师培训过问很少或纯粹不管,这是对教师培训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3)约23%的教师认为参加培训不需要自己花钱,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教师培训仅仅是培训机构的事,所有培训费用应由培训机构支付,这充分说明这些教师在对教师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上还不到位。(4)约10%的教师把自己的专业成长抛在脑后,总认为参加培训是为了多挣工资、当选先进、晋升职称,这样的想法恰恰与教师培训的实质背道而驰。

2、教师参与培训学习情况

(1)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问题研究、参与分享、合作交流是教师最愿意参加、最受欢迎的三种培训模式;广大教师普遍认为:教学观摩、问题解决、案例教学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实践训练方式;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是更新学科知识和掌握教学技能的主要培训模式;问题解决和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主要学习模式;专题讲座和名师带教是新教师培训的主要教学模式。以上调查情况充分说明:我县中小学教师普遍认识到有效的培训学习方式是其专业成长的必备条件。一所学校如果忽视教师培训或放弃教师学习这一环节,那么这所学校的教师资源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同时也告诉我们,在今后教师培训工作中我们必须以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要为工作方向,想基层所想,急教师所急,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促进教师成长出发,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

(2)教师感觉最有收获的培训模式依次是集中培训、脱产进修、校本培训和远程教育。这一方面说明集中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一种主要形式,已被中小学教师普遍接受和认可,这种培训形式在引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上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的培训模式,对校本研修、远程教育等新的培训模式略显不适应。

(三)教师培训效果分析

从调查数据中反映出:(1)约80%的教师认为,通过参加教师培训已经体验到培训的价值所在,并愿意参加更多的培训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2)约90%的教师认为,通过培训自己研究的意识增强了,研究的思路也拓宽了。(3)90%以上的教师认为培训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是非常必要的。以上数据告诉我们,今后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已成为全县中小学教师的现实需求。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他们迫切需要获得课改方面的新知,同时也迫切希望自己的专业水平尽快得到提高。这充分说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他们在课堂改革实践中已经深深地感受和体验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以上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县中小学在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制度和管理以及培训效果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训组织和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培训制度不健全。(1)制度建立缺乏实效性。制度建立不能从学校实际出发,不能从教师现状出发,学校出台的教师培训制度只是为了应付平时的工作检查,没有真正的实用价值。(2)制度落实不重过程性。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紧张,组织管理人员不能全身心地为教师培训工作服务,由于缺乏过程管理,致使教师培训工作多数流于形式。(3)制度执行缺乏保障性。其一,学校内部事务繁多,教师培训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受到其它工作的冲击和影响而导致培训工作的开展不能正常进行。其二、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较低,由于缺乏名师和专家引领,致使教师培训内容仍停留在观念的灌输上,不能使培训工作向纵深推进。

2、教师培训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培训工作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我县各中小学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致使多数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随意性较强、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培训效果。

3、新的培训模式不能及时适应。一是由于受传统培训模式的束缚和制约,多数教师安于现状,对新的培训模式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二是随着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规模的不断扩大,“层层拔高”的用人制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三是农村一批批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被选拔到城内学校任教,致使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下降,城乡教师资源越来越不均衡,由于缺乏名师引领和专业指导而直接影响到新的培训模式的有效实施和开展。

4、教师培训经费难以落实。我县中小学办公经费中实际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远远低于国家或省、市规定标准(生均公用经费5%)。由于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多数教师外出参加省、市、县培训机会很少,这样各学校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仍然在低层次、低水平之中徘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教师对于其职业价值的信念认同是其素质结构的基础。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不少教师从事教学只是一种功利性的机械劳动,普遍缺乏职业敬重感和荣耀感,多数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近年来提前离岗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部分教师特别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教师的安逸感,思想提前老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说,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在信念上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正是在此种认同感的催化作用下,教师才能不断地更新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2、知识能力适应不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深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老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难以接受。由于教学观念得不到及时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自己的专业成长。新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使他们在工作中眼高手低,不能很快融入新课程改革大潮中。中青年教师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自我发展意识和研究意识随之淡化,混日月、图轻闲的思想占据上风。这些思想现状无疑直接影响到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全县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

3、缺乏读书活动和自我反思的意识。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受生活条件、教学环境、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很淡薄。由于缺乏学习,不能把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吸收,把古今中外优秀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加以继承和发扬,以至使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不能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应用。由于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识,工作中本该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以至使自己在工作中多走好多弯路,浪费好多时间,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县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4、新教师基本功和基本素养较差。近年来,新选聘的教师补充到农村中小学从数量上看确实令人欣慰,但补充进来的新教师基本功和基本素养却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一是近年来师范院校的扩招多数学生知识水平、基本素质和思想素养较低。二是近年来师范院校放松了学生管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进行严格规范的基本功训练。三是岗前培训时间不能充分保证,新上岗教师在职业意识和业务能力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匆上岗。

5、“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历史现象依然存在。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所学专业和现任学科不相符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1)教师任教学科不固定。(2)教师后取学历专业多数不对口。(3)部分教师毕业院校专业不对口。(4)文科教师过剩,而理科教师不足;音、体、美教师严重短缺。

6“专家型”、“科研型”教师相对匮乏。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专家型”、“科研型”教师严重匮乏,由于缺少专家引领和专业指导,多数教师对新时期专业发展的要求感到不知所措。诸如在实施新课程中,对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如何确立教师专业发展方向,采取何种途径才能获得真正的专业发展等问题感到十分困惑,以至于许多教师主观上想有所为,而客观上表现为无所为,教与学都无变化。

三、策略及建议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得出的结论,针对目前我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制定相关的制度,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上述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

加强组织和管理使教师培训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充分调动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一是完善和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各校必须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各项制度。校长作为教师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全程管理,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程服务。(1)各校要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2)以省、市、县各级各类培训为依托,促使教师参加多种渠道培训、学习活动,从而不断提升专业水平。(3)从本校教师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教师培训长远规划,教师本人也要结合自身特点认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专业成长计划。这样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从而使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二是建立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为鼓励和约束中小学教师积极、主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有必要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绩考核登记制度与年终考核、评优评模、职称续聘紧密结合的管理制度,有效地制定符合教师继续教育特点的评估体系。建立教师业务学习的各项档案,加强平时督查和年终考核。把平时检查中发现的一些好做法和一些新问题及时以书面的形式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这样既加强了教师培训的过程管理,也达到了教师培训的目的,从而确保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依靠有效专业引领,全面提升校本培训水平

思想和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教师的成长如果在专家的指引和共同参与下,教师培训工作会少走一些弯路。在对教师的调查中:约70%的教师认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借助专业力量和自己一起备课、评课、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研究、反思是最受欢迎的培训方式,这就是当今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校本培训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成果分享。为此在今后校本培训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抓领导,提高校本培训认识。校长是校本培训中最关键的人物,既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又是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通过专项培训让校长全面认识校本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开展校本培训的方法和模式,为积极引导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打好坚实基础。

2、重实践,提高校本培训质量。优质高效的培训是校本培训的生命线,植根教学一线,选择和确定培训内容,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课堂观摩等方式来调查教师的实际需求,从而了解教师、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认识和困惑,然后对教师提出的困惑进行研讨,筛选出值得“追究”的关键问题,将这些问题转化为课题,生成富有学校特色、切合学校实际的培训课程。

3、多形式,保证校本培训实效。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选择最佳的培训方式对于提高校本培训质量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有了问题就要解决,“快餐式”研讨会、“小课题研究”、“菜单式”讲座、“沙龙式”互动等这些活动方式都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全体参与、共同研讨、共同解决,从而保证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校本培训的落脚点,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名师或专家上课将新课程理念直观呈现出来。课后参训教师与专家进行零距离对话,让参训教师真实感受到新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导教师将理念转化为行动,组织参训教师登台作课,名师或专家进行点评。参训教师通过对自己课例的分析和反思,进一步得到名师或专家的指导。这种“实战式”的培训方式有助于参训教师更好地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1、坚持并完善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制度

(1)充分发挥县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开展送教下乡帮扶活动。针对全县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学的现状,组织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有计划地分批、分科目深入到全县中小学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课后名师与一线教师进行零距离沟通,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教学中的困惑问题并帮助一线教师走出困境。

(2)加强县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管理和使用,积极为他们外出学习创造条件,使他们的师德修养、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他们在新课程改革中骨干、引领作用。

(3)高度重视各学科拔尖教师的培养,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科带头人评选”、“教育名师工程”、“领雁工程”等多种形式活动,引导和促进广大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名师型”教师方向发展。

2、深入开展“师徒结对”、“同伴互助”活动

根据我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在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深入开展“师徒结对”、“同伴互助”活动显得尤为重要。(1)三年内新分配教师主动与一名有经验的中青年教师结对,并签订师徒结对协议书。(2)青年教师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相互之间建立同伴互助关系。(3)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县进修学校和各校组织机构共同监督师徒落实协议情况和同伴互助情况,并定期对履行情况进行跟踪指导。(4)通过开展“同题异构”课堂教学展示、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教育名师评选等活动,给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师徒之间、同伴之间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3、实施新教师跟踪培养“123工程”

全县实施中小学新教师跟踪培养“123工程”。“1”是围绕一个核心,即全面提高新教师综合素质;“2”是突出两个“重点”,即新教师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的培养;“3”是分三步走,抓好三个层次的培训,一是以组织课堂教学为主的岗前适应性培训,如教育教学常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培训等。二是以掌握新方法、新技能、新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提高性培训,如新课程理论、专业技能训练、微格教学等。三是以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拓展性培训。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育科研方法等。县进修学校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教科研等方面对新教师进行全面指导与帮助。通过对新教师的跟踪培养,使他们在踏上工作岗位的三年内努力做到:一年上路,二年成型,三年合格。

4、再一次掀起教师“大练功”热潮

从2009年3月开始,通过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达标”活动在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再一次掀起“大练功”高潮。这次活动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3月至4月),通过积极宣传,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间形成大练基本功的浓厚氛围。第二阶段:实施落实阶段(5月至10月),各中小学根据本校教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此项活动,并帮助教师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训练计划。县进修学校不定期深入基层进行实地指导,确保此项活动真实有效地开展。第三阶段:验收评比阶段(11月至12月),县进修学校深入各中小学分组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以书面形式在全县进行通报,并把此项活动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年终考核中。教师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功(三笔字、简笔画、自制教具等)、基本技能(导课、结课、板书、多媒体应用、远程教育使用等)。通过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增强教师自我学习的意识,为全县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5、大力打造“精品工程”

从2009年3月开始,在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大力开展“十个一”精品工程。(1)每学期在全乡(校)进行一次精品课展示。(2)每学期结合所代学科精心设计一课教学设计。(3)每学期根据自身教育实情写一篇经典性教育叙事。(4)每学期结合课堂实例自制一个精品课件。(5)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经典专箸。(6)根据所代学科每学期自编一份标准试题。(7)每学年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撰写一篇教改实践论文。(8)每学年在全乡(校)进行一次专题讲座。(9)每学年至少参加一次省、市级培训。(10)每学年根据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自拟一个研究课题。通过开展这一系列活动,为全县中小学每一位教师研究教学、展示自我搭建平台,积极促进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快速提升。

6、抓好青年教师的学历进修

依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自考、函授等学历培训平台,鼓励中小学青年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和专业不对口的教师,积极提升学历层次和参加第二学历进修,通过学历进修尽快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使他们快速成长,早日成为我县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四)保障经费投入,确保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民族振兴的关键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基础,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办学品位的关键,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教师参与培训的有力保障是培训经费的足额投入。保障教师培训经费的足额投入必须做到如下几点:(1)教师培训是政府行为,培训经费应以政府拔款为主。为保证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政府应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5%和教师工资总额的2.5%用于教师培训,为教师培训提供经费保障。(2)各校应保证生均公用经费5%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专帐。(3)教师外出培训或集中培训采用上报制度,加大主管部门对教师培训工作和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4)加大对各校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力度,保证教师培训的合理使用。(5)建立教师培训经费由政府、学校、个人合理分担的机制。鼓励和支持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培训,从根本上解除教师培训费用难这一后顾之忧。只有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有了保障,全县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得以实现。

(五)大力倡导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迫切需求。教师的知识、技能的获得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但读书是首要的。

让读书成长教师的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作为一名教师每天的教案要写,每天的作业要批,每天要与学生沟通,每天有许多杂事要应付,所以教师必须利用业余时间去读书。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必须养成读书习惯。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教育激情、转变教学方式、推进课程改革。在教师中大力倡导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从根本上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进一步强化并完善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

为促进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快速发展,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的主动性。(1)形成继续教育考核与教师年终考核、晋升职称、职称续聘、评优评模、外出学习相结合的管理机制。(2)实行继续教育年终考核不合格一票否决制。(3)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各种档案管理,并加大督查力度。(4)树立典型、交流研讨。通过开展创建“校本研训示范校”活动,树立几个继续教育工作开展较好、有创意的典型学校,利用开研讨会、现场会等形式,宣传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从而引导和促进基层学校和教师深入持久地、创造性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把我县教师教育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有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有主管部门的科学管理,有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共同努力,我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定能得到提高,我县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跨越式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