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食同源

 昵称177104 2010-10-08
2500多年前的中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强调饮食调养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有了,“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就可以长寿。(这里的五是多的意思)
历代医学家都强调“药食同源”。如绿豆(解毒)、芹菜(降血压)、葱、姜、蒜、冬瓜都可以入药。东汉名医张仲景,人称“医圣”,他最擅长用“药食同源”给病人治病。“药食同源”实际上是最早的中医药。
“药食同源”发展到现在,成了一门学科:“营养学”,它又细分为“营养免疫学”和“临床营养学”。
“营养免疫学”确立了“预防第一”的健康观念;“临床营养学”侧重治疗疾病。
老百姓也注意到,现在关于营养的广告越来越多,补维生素,补钙,补锌的广告满天飞,但就是不明白营养与健康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与现代疾病的种类发生变化密切相关。以前是“风寒湿热”、急性病和传染病多,需要西药或者中药紧急处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空调、暖气都有,这些病很少了,大家面临的主要是亚健康(慢性病)的危险,也就是营养失衡(不该多的多了,不该少的少了)造成的。打个比方说,人体的营养库存就像一桶水,容量只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长期缺某种营养,人就很容易得病。
营养失衡就像“温水煮青蛙”,无声无息的蚕食人的健康基础,最典型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2004年10月12日,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记者招待会强调:“目前的医学技术水平不可能彻底治愈(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而通过健康干预,反而有可能使这些疾病的病理变化逆转”。
王部长说的其实是“临床营养学”。通过“营养调节”,结合适量的运动,很多慢性病人恢复了健康。
举个例子:在湖南娄底,心脑血管专家胡卫民给病人开两张方子:一张是每个月仅仅10块钱的药方;另一张是健康知识处方,上面写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防治知识,他告诉病人,每个月在营养上花不到200元就能治好病。有11万人次得到了他的帮助,但他捅破了一个事实:心脑血管用药很简单,主要是靠营养来恢复。但是其它同事只开药方,每个月最少在200元以上。他因此得罪了同事和医院,被人踢伤了命根子,老婆没有学“秋菊打官司”,而是很现实的选择了离婚。全国主要媒体大都报道了这件有关医疗体制的事。
佛教法眼禅师问:“虎项金铃,何人解得?”众皆无语,法灯大师答曰“系者解得”。实际上,“解铃还需系铃人”,“营养学”与中医相结合,是现代中医发展的希望,也是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