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特性,增强理性,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

 高歌1 2010-10-20

认识特性,增强理性,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

――学校信息化发展论坛

朱安平

 

(一)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要驾驭现代教育技术,使其为师生所用,促进其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它的特性。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如果我们通过网上搜索的话,会找到多媒体及其网络的许多特性。如:多媒性,集成性,交互性,开放性,虚拟性,智能性等等。我们这里所说的认识特性不是从理论上认识媒体、工具的技术特性而是指认识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基本特性。即基础性、技术性、综合性。

1、基础性。即学校必须搭建起满足教育教学,特别适应是“十一五”课题研究需要的现代教育、教研环境。换句话讲就是要提供适应开展课题实验、课题研究的设备条件。应该讲在“十五”期间,学校校园网建成,“班班通”、“室室通”工程为实现学校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十一五”信息技术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师生信息素养不断提高的需要。我们现有的基础建设问题不断凸现。第一、我们的网络构架满足不了多功能,多用户的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学校,网络一般是三层交换,而我们还是两层交换。第二、班级多媒体环境满足不了教师的需要,更谈不上学生的需要。嵌入式电脑是无盘工作站,以点少,价格便宜占优势,它对网络、服务器的依赖程度太高,使其正常工作的要件太多,老师们反映不符合自己操作电脑的习惯,头绪太多,不方便。第三、满足教育、教学、管理不同需要的个性平台,维护、管理、应用不规范。(进出不知道,维护工作量大出,现问题承担责任,技术人员觉得冤。)第四、办公室、中心机房设备自然老化情况突出,满足不了教师快速增长的信息技术教育需要。这些基础性问题希望在课题研究启动的前期尽快解决。

2、技术性。前一段时间有一个信息技术方面的杂志,组织了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是姓“技”还是姓“教”的问题开展讨论。大家是争论不休,有的说姓“技”,有的姓“教”。最后还是姓“教”的占了上风。因为学校的教学人员最多。其实,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的下结论,首先要弄样清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到底是一个什么的关系。我认为技术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应该放在教育教学上。但根据学校的分工和工作性质来讲有下面几种不同的呈现形态,我们应该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信息技术人员来讲,两者的位置我认为:技术第一,教育第二。也就是先要做好教育教学的技术、平台、资源支撑,再来谈怎样服务好,应用好的问题。

对于教育、教学人员来讲,两者的位置我认为:教育教学第一,技术第二。也就是先要根据学科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任务思考、安排教学问题,再来考虑平台、资源、技术怎样优化我们的教学问题。

对于学校管理人员来讲,更多的则要考虑将技术、平台、资源广泛的运用在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已取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句话就是要加强管理,做好两者的结合、整合,实现112。信息技术人员、学科教师、管理人员的定位是由学校分工和岗位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因此,技术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过分强调技术会淡化我们的教育本质,过分强调传统教育教学会丧失第一生产力,会造成平台、资源的浪费。

今天,在我们研究信息技术教育问题的时候,大家要高度重视技术的保障、支撑作用。如果学校防火墙、网络杀毒软件出问题,我们的怎整个网络将可能瘫痪;如果Internet服务器出问题,我们近300个点将不能访问外网;如果域服务器出问题,有很多点将掉线;如果ftp出问题,大家都进不了点14;如果流媒体出问题,学科老师看不了视频课堂实录;如果思科资源库出问题,老师们就不能电子备课。我们中心机房7台服务器都承载着不同功能的服务,加之我们有300多台微机,还有电子考勤、财务管理、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图书等10多个教育、教学、管理平台的维护量。这样的建设规模,设备数量、技术复杂程度跟一般县市州网络中心没有什么两样。因此,需要强大雄厚的技术力量作支撑和人力作保障。

3、综合性。信息技术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到硬件建设,软件建设,课程建设,潜件建设。对于当前打造数字化校园而言,还要抓好建网、建库、建队、促用、促研等工作。这里有一个专业发展问题,有一个普及问题,还有一个研究促提高的问题。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对于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而言,它是资源,是平台,是喉舌,是学科。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网络的建设,校园电视台建设,校园对外网站的建设,网上学校的建设,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建设等等。

从辅助管理的角度来讲,主要包括:教务平台(学籍管理、排课系统)的建设,政务平台(校长办公系统)的建设,党务平台(干部人事管理系统)的建设,总务平台(金碟2000财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家校互联平台的建设等等。

从辅助教学的角度来讲,主要包括: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同方思科、腾图等),电子备课(科利华等)系统的建设,多媒体教学平台(竞业达)的建设,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TP2000)的建设等等。

辅助学习的角度来讲,主要包括学生电子资源包的建设,学生课外作业系统,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等等。

当然,信息技术工作所涉及到的不仅仅建设问题、还有培训问题、管理问题、应用问题和认识问题等。可以说信息技术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真正是点多面广,事情杂,难以用几句话说得清楚的。这些都是由于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性和瞻前性特征决定的。

多媒体技术、web技术、流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智能技术代表着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走向。信息技术对于学校而言是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需要学校不断加大资金、人才的投入力度,需要广大教师加大对这项事业的精神,行为的投入力度,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开拓创新。

 

(二)

增强理性就是对影响我校信息化发展问题和影响着“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问题进行系统思考,整体规划,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领导的认识上去了,经费投入了,设备设施到位了,科研力量投上去了我们的科研课题就大功告成了。许许多多学校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经费和热情是实现不了教育信息化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课题而言,不仅要研究教,研究学,还要研究“建”,研究“管”,研究技术、资源与教学的整合等等。

从教育技术的角度看:教室、办公室设备不到位,是不可能进行课题研究的,因此,基础性投入满足的是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必备条件。教室、办公室设备不稳定或经常出故障,也是不可能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因此,技术性工作满足的是设备的运行状态,解决的是设备完好率问题。工作理不清,主次分不清,不能十指弹钢琴,更无法从事课题的研究工作,因此,综合服务性职能,解决的是技术管理工作复杂化问题。没有超前意识,敏锐的眼光,个人的胆识,抓不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是做不好信息技术课题的研究的,因此,瞻前性需要我们解决的是认识和眼界问题。

通过以上的理性分析,我们认为:成功的现代教育课题研究=认识×投入×技术×管理×科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认识、投入、技术、管理、科研之间关系是相乘而不是相加的关系。任何要素为零,课题研究都会失败。对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

 

(三)

认识上去了,特点抓住了,思路清晰了,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实施尽在我们的控制之中。现代教育课题实施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科研方法的有机结合。

首先、多媒体网络以其海量性、集成性、多媒化、超文本等特有的方式传承人类的文明成果,以惊人的速度创造人类的新文明。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其它任何教学媒体不可比拟的。如果我们能科学、恰当地运用,它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勃勃生机。

其二、校园网络、多媒体网络等工程是学校高投入项目。如何实现高投入与高产出的优“性价比”是学校教育现代化深化发展必须研究的现实问题。因此,着眼于整体功效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必将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信息技术的投入是个认识问题,也有个资金问题,但首先是个认识问题,再是资金问题,而多媒体、网络的应用则是个管理问题、方法问题。因此,信息技术课题所关注的重点是应用。任何先进的技术,高档设备只能在应用实现其自身价值,学生只能在应用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也只能在应用中掌握方法,形成经验,提升智慧。因此,以方法、模式为重点的应用研究必将促进师生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素养的提高,使师生得到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有利于学校教育资源、教育技术和人力资源整合,必将加快教育整体改革进程,促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二〇〇五年九月十七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