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鉴赏”高考模拟训练

 紫藤* 2010-10-21

标题:“诗歌鉴赏”高考模拟训练

内容:

诗歌鉴赏”高考模拟训练     2007.10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佛山06.11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①这首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3分)
②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3分)
 
①“袅袅”写柳枝摇曳之态,“青青”绘桑叶青葱之色,这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融合骀荡的无尽春意(2分),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1分)
②诗歌中作者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在思念自己从军的丈夫。(细节1分,情感内涵2分)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汕头06.3.21
清平乐
五月十五夜玩月
刘克庄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姐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道是凉风。
注:刘克庄(1187—1269),宇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
(1)《清平乐》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名。从这首词的风格看,作者与我们读过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___________同属______________流派。(3分)
(2)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绘词人“玩月”的?试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1)《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从这首词的风格看,作者与我们读过的作品《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同属豪放流派。(3分)
(2)这首词是用幻想(或:想象)的手法来描绘词人‘‘玩月”的。  (2分)这样写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大胆,词人突破现实的樊篙,竟然能够骑蟾上天游玩月宫,天上摇桂树人间吹凉风,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嫦娥洗尽铅华,‘‘素面原无粉黛”,词人骑蟾、喝酒、摇树,风流倜傥潇洒;描绘的幻境壮阔辉煌,宫阙铺银嵌珠,云海滔滔翻腾,人间积气濛濛;整首词气势豪迈,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4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汕头06.4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1)这首诗属于近体诗的哪种体裁?韵脚是哪几个?(3分)
(2)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你从表现诗意的角度,分别说说选用“蜂”还是“峰”各有什么不同。(6分)
(1)属于五言律诗。(1分)韵脚是催、开、来、杯。(2分)
(2)选用“蜂”,着眼于表现梅花馥郁的香气。梅花尽管是在山中冷僻之处开花,仍然有蜜蜂来光顾,这就凸现了梅花的魅力,借以表达诗人认为只要有才华、自有知音的意蕴。
    选用“峰”,着眼于表现梅花高洁的品性。梅花生长在偏僻的山中,自有山峰映衬,超凡脱俗。这是用拟人手法来抒发诗人孤高自傲的情怀。(3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10分)南海06.11.2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
瑟: 琴瑟。
(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4分)
答:                                                                  
(2)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6分)
答:                                                                  
 
(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评分标准:拟人手法1分;能结合内容分析指出作用“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任两点给2分;没有结合内容分析但能准确指出作用给1分。
(2)同意。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意境。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怀人思乡之情,感情真挚,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评分标准:“同意”得1分;能指出“选取了引人‘思’的意象”(或“三、四联直接描写‘思’的内容”)得1分;举例准确得1分;“思”的内容表述正确得1分。如果不同意,可自圆其说,按此给分。
 
5.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问题。(6分)金中07.1
 
                                   山  家
          刘 因
                        马蹄踏水乱明霞,  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  雀声先我到山家。
请赏析前两句诗中写景的特色。(6分)
                                           
 
①诗歌前两句写景情景相生,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画面感强。②诗中马蹄踏水,水波激荡,明霞散乱,天光水色,闪烁迷离,天上地下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两种景物被聚拢于马蹄之下,有了化静为动的意趣。③醉袖乘马迎风飘举,林花因风而落,落而沾袖,动静结合,写出了花树葱茏,人醉美景的意蕴。④溪水的潺湲、马的蹄踏和天上的明霞、山中的林花交相辉映,有声有色。透露出诗人恬适的心境。(6分)(答对其中2点就可)
 
6.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1)~(2)题。华师附中07.03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2分)
        答:                                                  
   (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1分);“跳”这个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1分)。
(2)上阙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满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命名诗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每种感情1分)
 
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深圳07.2
谒岳王墓
袁  枚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咏西湖
郁达夫
楼外楼头雨如酥,淡妆西子比西湖。
 江山亦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
 
【注】①: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在西湖筑防洪堤,后人名之曰“苏堤”。
(1)袁枚诗中涉及到的“伟人”是指明代的于谦和宋代的           。郁达夫的诗句“淡妆西子比西湖”化用了诗人苏轼的“               ”。(写出原诗句)(2分)
(2)“江山也要伟人扶”“江山也要文人捧”两句诗,一“扶”一“捧”,境界各异,试指出“扶”和“捧”的不同含义,然后说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何不同。(6分)
                                                               
 
(1)(2分)岳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每空错一字扣1分,每空最多只扣1分。扣完2分为止)
(2)(6分)①(2分)扶:扶持,匡扶,呵护,映衬等(1分)。(袁诗说江山也要伟人扶,强调一个“扶”。“扶”字含义双关,既指人文景观使自然景观具有了生命、活力,有了意义,借死于杭州、葬于杭州的岳飞和生于杭州的于谦这两位民族英雄写西湖,为妩媚缠绵的西湖平添几许慷慨悲壮的阳刚之气,强调人文景观对自然景观的映衬;又指民族英雄匡扶〈保卫、呵护〉江山社稷的伟大意义。)捧:渲染,赞美,歌咏等(1分)。(郁诗说江山也要文人捧,强调一个“捧”,“捧”在这儿是渲染,是锦上添花。诗人以历代诗人画家和其他艺术家对西湖山水胜景的题咏的歌赞,强调文人的渲染对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的重要意义。(亦指江山社稷要有文人的帮衬和美化。)
    ②(4分) 袁诗大气,慷慨悲壮。(由西湖美景与人文景观的关系,联想到伟人对整个江山社稷的意义,含义深沉,主题深刻。)(2分)
郁诗优美,自信豪迈。(将苏轼作为文人对自然山水的渲染的代表,使人联想到许许多多文人对西湖的题咏,内涵丰富。)(2分)。
或者:袁诗说江山也要伟人扶,表现诗人对伟人的崇敬(歌颂)。郁诗说江山也要文人捧,(明显从袁诗而来,)但表现出文人的自信与傲气(或不服气),伟人扶正的江山还要靠文人进行美化。(意思对即可)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8分)茂名07.2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 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  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释:李涉,唐代人。曾因事贬谪出京,后被罢官流放。此诗为第二次贬官时作。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拟人(1分)
    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分)
 (2)可以有两种答案:
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2分。大意对即可得分。)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
    ②同意。在“人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2分。大意对即可得分。)而“似”字无此意味。(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江门07.2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醉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①谢亭:谢公亭故址在今安徽宣城县,古时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②劳歌:送别时唱的歌。③西楼:指谢亭。
⑴读全诗,说出第二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品味其中“急”字的妙用。(3分)
⑵结合全诗欣赏第四句“满天风雨”所描写的景象与作用。(3分)
 
⑴(3分)艺术手法:以乐景写哀景。(1分)“急”字,既写出了送行者依依不舍的心情,也写出了急遽分别无可奈何的气氛。(2分)
⑵(3分) 诗歌末句没有直接抒发离别之情,而写了西楼满天风雨的凄楚迷茫的景象,宣泄了分别后凄清的情怀。(每点1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湛江07.2
                        霁夜
孔平仲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3分)
(2)这首诗运用了衬托对比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3分)这首诗描写了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等景物,写出了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表现了诗人爽快(答“闲静”、“愉悦”也可)的精神境界。(3分)
(2)(4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描写秋夜的景色,能很好地表现出诗人的清秋愉悦的情怀。诉之视觉的朦胧的月色和诉之听觉的戍墙之铃的清泠之声相映衬,动静相衬,使人更加感到清寂(答“秋声坠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相互映衬,引起诗人的清秋逸兴”也可);(2分)之前的狂风暴雨和眼前的清寂的霁夜,构成鲜明的对比,加强了雨过天清的切身感受。(2分)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佛山07.2
山村即目
丘逢甲
一角西峰夕阳中,断云东岭雨蒙蒙。
林枫欲老柿将熟,秋在万山深处红。
    【注】作者(1864-1912) 是台湾彰化人,离台内渡后,定居祖籍粤东镇平(今广东蕉岭)澹定山村。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3分)
(2)诗中第三句的“欲”“将”二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3分)
 
(1)作者通过描绘山村中西边日落东边雨、林枫欲老柿将熟、远处万山红遍等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表现内渡之后居住在祖国大陆乡村的归属感。【联系诗歌内容分析,2分。作者的心情1分。】
(2)因为“欲”“将”二字描绘了欲老未老之枫叶、将熟未熟之柿实,此时的枫叶、柿实红得富于生机,红得耐人寻味,与末句的“秋红”照应得天衣无缝,生动地写出诗人即日所见的景致【内容分析,2分。前后照应,1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汕头07.3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⑴辛弃疾词中上下阕的“愁”具体含义有什么不同?(2分)
⑵这首词上下阕连用叠句,请说说叠用“爱上层楼”和“欲说还休”,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⑴辛弃疾词里上下阕的“愁”具体含义是不尽相同的。上阕“强说”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识尽”“欲说”而不说的“愁”是词人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2分)
⑵上阕叠用“爱上层楼”,生动地写出思想单纯的少年喜爱爬上高楼、再爬上更高层的楼那种跃跃欲试、纯真活泼的形象。下阕叠用“欲说还休”,写出由于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历尽沧桑的词人对国事的忧愁苦痛只得回避不谈。平易浅近的叠句的形式渲染了词人“有苦无处诉”的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词人内心深处无可奈何、痛楚矛盾的悲愤愁苦溢于言表,加强了辛词的艺术效果。
也可在音律节奏和诗歌结构形式上分析。(4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