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汶川地震应急管理堪称巨灾应对典范

 关爱未来 2010-10-25

从单项应急管理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

从事后应急处置向注重事前预测、预警、预防和全过程管理转变

从单纯依靠政府应对,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应对转变

从一国独立应对,向多国携手合作应对转变

本报记者 周前进

在前往汶川、都江堰、北川、绵竹等地实地考察了四川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中的具体做法后,9月22日,参加“5·12”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暨巨灾应对国际研讨会的国内外专家聚首成都,探讨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理念、模式、机制和巨灾应对的不同做法。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全球巨灾防范和应对已从单项应急管理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从事后应急处置向注重事前预测、预警、预防和全过程管理转变,从单纯依靠政府应对,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应对转变,从一国独立应对,向多国携手合作应对转变。“而汶川特大地震的应对,为人类防范应对巨灾提供了宝贵经验,堪称巨灾应对的典范。”

应对巨灾

协作应急是当前趋势

在22日的研讨会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曼谷区域中心南南合作处项目专家赞德利卡-威利森是第一位发言的外国专家。赞德利卡-威利森曾多次来中国,通过实地考察后,他认为中国政府很了不起。“我为中国,为四川取得的巨大成绩感到高兴、赞赏。”

赞德利卡-威利森认为,非常迅速的应急机制是汶川地震应对成功的原因。“我们看到四川省迅速做出反应,启动预案,中国政府很好地对资源进行分配,其他市区也能从预算中拨出一部分来支援,也就是对口援助的方式。这种互助、前瞻的精神,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都值得称赞。”

亚太地区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自然灾害出现频率已呈现高发趋势,并越来越出现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单一应对到多个地区多个国家共同面对、共同应对的趋势。”来自联合国亚太经社会通信技术与减灾部经济事务官员那克·拉塔那旺认为,加强部门、区域的合作尤为重要。

协作不仅体现在救援上,在其他方面也可以走得更远。世界救援组织兼英国救援协会主席、英国莱斯特郡消防安全局局长大卫·韦伯介绍说,现代消防会遇到各种难题,不再是过去单兵作战。“譬如我们可以合作培训,合作开发技术和技能,这对那些没有能力和充分资源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的国家来说意义重大。”

而在应急的重点上,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石玉成认为,应该大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加快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强化专业救援队伍建设。

减灾机制

应立足基层建设应急准备体系

既然灾害不可避免,那么有无办法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减灾机制尤为重要。”联合国减灾战略日内瓦及曼谷办公室减灾项目专家埃马纽埃尔·米·代古斯曼认为,要让风险源也就是让整个社区都能应对,提升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

“我也同意这一点。”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湖生认为,国内外经验表明,应急准备是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应贯穿于突发事件预防、保护、响应、恢复的全过程。“举例来说,今年8月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四川成功运用抗震救灾经验,及时转移群众,最大限度保护了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李湖生建议,在恢复重建阶段,如果在灾害损失评估、恢复重建规划、项目实施等活动中,统筹考虑应急准备体系及应急能力建设等问题,将能够从源头上解决许多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很高兴,这次在四川发现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李湖生还建议,政府应制定全面的灾害风险分析、对重大危险源分布进行调查,同时加强应急资源配置、生命线系统及关键基础设施避灾与保护等的详细规划和建设。“在强化政府应急管理职能和加强能力建设的同时,建议将应急准备工作的重心下移,要重视家庭、单位、乡村、社区这些基本社会单元的减灾与应急准备,形成 ‘政府—社会—个人’各尽其力的协同机制,从而构建完整的社会应急准备体系。”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 neteas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