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转型期美术教育

 昵称3902116 2010-10-28

儿童转型期美术教育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人们习惯把儿童学习美术的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幼儿期、转型期、成熟期。转型期大致是指儿童在二年级到三四年级学习的这段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的发展,儿童度过了天真、浪漫、稚拙的幼儿期,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要求得到正确的答案。这种探究问题,力求答案的精神,也表现在美术,尤其是对待绘画的态度上,他们对前期(幼儿期)的富有童趣、天真、稚拙的作品逐渐淡漠且不在留恋,对老师和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的作品发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那些具体的、写实的绘画作品赞叹不已,并非常喜欢临摹。这时期儿童在绘画创作时都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眼高手低、绘画困难。教师从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明显感觉得到,儿童在幼儿期似乎全是“天才画家”,绘画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整天画个没完没了也不觉得累;而以近入转型期,他们的绘画能得优秀的就少了许多。敷衍认务、完全没有兴趣的学生开始出现并逐渐扩大;到了成熟期,一个班里热衷于绘画的学生就已是及少数了。这种现象的出现,虽然有儿童自身(生理、心理)发展的原因,但却给第一线的美术教师提出了可以值得深思的一个课题:在当今艺术教育的蓬勃兴起,培养素质型人才作为教育口号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搞好转型期儿童的美术教学工作,从而扭转这种错误的局面呢?国内许多的有识之士已经参与进来,并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我在美术教学中,为填补转型期儿童在绘画上的这个断层,对他们采取了一种立体的、有针对性的、很实际的教学方法——培养儿童正确绘画习惯,它包括下面四个部分。

一、儿童正确绘画思想的培养

    由于儿童绘画的天真活泼,我们很难给其表现形式下一个严格的界定,但有由于众多画家或行家们自身的审美原因,“稚拙”富有“童趣”似乎就成了评定儿童画优劣的模式,且逐渐形成到向。(一些儿童画展也是如此)但度过幼儿期的儿童在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种稚拙、切自由型的绘画已经和他们的审美观格格不入了,他们需要的是写实的、再现的、规范的表现形式。于是,审美导向和现实之间就有了很大的差异,并导致学生的审美观念发生迷惑,甚至连一些美术教师也弄得无所适从。

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必须转型期的儿童的绘画观念给予澄清和明确,不应该摸棱两可,更不应该一味强调“稚拙”、“童趣”,把学生当作永远当做长不大的孩子。在此时期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自身的审美观为主导,以写实、再现、规范的形式作为表现的手法,大胆传授关于比例、透视等方面的知识(即使课本中没有要求),培养其准确的创造能力,于其审美观的发展相适应,并为成熟期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儿童正确绘画方法的培养

    有了正确的绘画指导思想,就要有正确的绘画方法。进入转型期的儿童在绘画上仍采用幼儿期的绘画习惯,有点到面,从局部画起,绘画过程具有发散性和放射性的特点;他们画画大多是想到哪画到哪,画到哪想到哪,缺少整体的构思和布局。这种绘画方法已经不适应转型期儿童审美观的需要了,其矛盾冲突具体表现在:1.画面散乱,没有中心,完成后对画面不满意;2.一点或某一局部刻画不好难以表现,思维受阻,陷入死胡同摆布开,导致绘画速度减慢,画时延长,绘画积极性和兴趣受到打击,最后不得不敷衍了事。

针对这种情况,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绘画方法,它分为:

1、构思。动笔之前,应该用点时间去分析画题,考虑自己应该画什么,怎样去画;要在脑袋里有整副画面的布局,并尽可能将画面各种关系考虑清楚,确定画面中心,思考表现方法和手段。

2、起稿。(转型期儿童对物象的准确性要求较高,但又存在眼高手低的毛病,所以最好先用铅笔或浅色笔起稿)构思成熟后,开始起稿。起稿要求:根据构思从整体入手,先布局好整个画面,画出大的位置、关系,注意比例和透视等方面的问题。用笔要轻,禁止直接从点或局部入手刻画。

3、深入。仍然从整体入手,由易到难,从中心到局部,对自己难以理解的东西放置一边,暂不理会(犹如做数学题)。这时教师应注意不时地提醒学生不要陷入局部刻画的死胡同。

4、细致刻画、收拾画面。画面基本完成后,开始细部刻画。最后补充完整,达到画面的要求。老师在此时应该加强学生的辅导工作,对细节刻画的深度要分别对待,以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

5、上色。上色前如同起稿前一样,要有个整体构思,设想整个画面的色彩关系,用哪些色、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使用色彩要有目的。

以上5个步骤的绘画方法最不同于幼儿期的是绘画时少了盲目性和散漫自由性,多了目的性和规范性。对于刚转入转型期的学生来说,完全理解和使用这种方法有很大的难度。幼儿期的绘画惯性对他们的影响很大难以迅速接受和转变过来。所以老师不因操之过急。

我教授这种绘画方法采用的是循序渐进、不断诱导深入的方式。从分析优秀作品的绘画过程和加强自己绘画演示的步骤开始,找出自己画面存在的缺点并让其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用相互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慢慢懂得怎样才能画好一幅作品(好坏要于他们的审美观相符)。从而消化、理解使用这种绘画方法,并在每一幅作品中尽量依据这种方法进行规范式作画。在传授这种方法时可以采用强化式训练方法,以创造命题为表现形式,5分钟、10分钟、15分钟等不同的时间为限,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整体构思、布局的绘画观念,这样既练了脑又练了手,学生绘画速度加快了,绘画难度也相应降低了,画面效果满意了,绘画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绘画兴趣也就更浓了。

三、儿童正确绘画意识的培养

    转型期儿童绘画上遇到的困难是他们在前期里从未有的,审美观的转变导致他们绘画时眼高手低,难以表达出脑袋里既定的印象,思维经常性受阻,学生有想画再到不敢画和不愿意画,兴趣降低,绘画的意志力遭受打击。这时期的学生不仅需要老师的鼓励与帮助。对待学生绘画时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老师的态度应该是改批评为指正,变“长脸”为笑脸,经常以书面或谈话交心的方式鼓励和帮助学生,打消他们绘画时的恐惧心理,表扬他们敢于尝试和创新的勇气,鼓励他们的斗志。以学生忧为已忧,以学生乐为已乐,同时经常给学生讲些培育意志力的典型事例,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恢复并树立起绘画方面的信心和决心。

 四、儿童正确绘画行为的培养 

儿童正确的绘画行为主要包括绘画的采用,绘画用具的摆放与清洗,绘画姿势的正确与否,绘画的卫生、习惯等多方面。有些绘画时行为细节非常小,很容易另人忽视,例如:擦完的铅笔灰怎么处理?(是随口吹到地上还是收拾到垃圾桶去)铅笔的选用合不合理?(现在的学生都喜欢选用自动铅笔,方便省事,但自动铅笔不适合绘画,它有方、尖、细、脆等特点,画出的线条软弱无力不流畅且易断)刨笔刀的使用好不好?(刨笔刀刨出的笔太尖细,画出的线条死板没变化,缺少灵气,很容易划破纸张)这些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细小环节,恰恰就是学生养成良好正确的绘画行为规范的基本表现,它对儿童绘画水平的提高和美术素质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培养儿童正确的绘画行为,也是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美术教师千万不能因为有拘“小节”而碍大发展的思想,古人不也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说吗?

有了问题,就要解决,解决问题需要方法,需要实际有效可行的方法。 以上介绍的就是我在教学中针对转行期儿童在绘画时所出现的问题实施的具体办法,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和经验,就当是抛砖引玉吧,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提出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