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美的形式与内容

 十二木卡姆 2010-10-30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美的形式和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并从人类成长过程中的审美表现差异和不同地域之间的审美表现差异两个方面论证了美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美 形式 内容
  一般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它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因此,如果从客观的角度去推测,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从主观的角度去推测,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美的事物可以有截然相反的审美感受。一直以来,美学家、哲学家、科学家们为了追求美的真谛而辛勤地探索着。时至今日,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硕果累累,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可以给美下一个标准统一的定义。在下文的讨论中,笔者希望能用“美的形式和内容”来解释审美过程中的差异性和趋同性,并作相关的论证。
  一、美的形式和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事物的美包含两个部分:形式美与内容美
  任何可以被感知的事物和现象都会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于人的生理感觉器官的部分,如可以被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触摸到的,我们不妨就称之为“形式”。蕴含在形式中的能够引起人的精神活动和心理反应的东西,我们不妨就称之为“内容”。能够使我们的生理感觉器官感觉舒适、放松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而能够被我们的心理所接受、认同或引起共鸣的内容就是“美的内容”。
  因此,事物的美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美”部分和“内容美”部分。在时间顺序上,形式的感知先于内容的感知,所以形式是内容产生的必要基础。
  2.形式美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对于哪些形式是美的,哪些形式是不美的,无论在美学界还是在科学界,普遍认同这样一些观点,即对称、均衡、节奏、韵律、比例是美的,秩序和规律是美的,完整是美的。和谐是美的,美是多样化和单纯化的统一,美是对比和统一的平衡。而能够最精练地概括形式美法则的该属“多样化统一”。
  上述的形式美规律既然能够被各个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人们普遍接受,并作为一种普遍的设计规律应用于教学和传播,那么它就一定具有某种程度的科学性,或者说某种程度的必然性。形式美与内容美不同,它既然不受个体心理差异的干扰,那么它必定是建立在人类的某些共性之上,能够影响人类并形成它的群体审美偏好的共性需求,可能是“生理上的舒适性要求和心理上的求变性要求”,生理上的舒适性要求造成了对“统一”的偏好,而心理上求变性的要求则决定了对“多样化”的偏好(这一点笔者在其他的着作中已有论述)。人类在审美方面的共同偏好决定了对形式美的认同,因此,人类对形式的审美是趋同的。
  3.内容美基于人类生理和心理的个体差异
  内容美是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内容给审美主体带来的美感,是由人看到形式之后产生的联想或想象引起的。产生的联想或想象不同,就会造成审美上的差异。而每个个体由于成长经历的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等等,面对同样的事物就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想象,从而对同一个事物作出不同的审美评价。因此,人类对内容的审美是因人而异的。
  4.形式和内容共同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当两者相互冲突时力量强者为胜
  形式和内容分别作为两股力量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但形式是浅层次的力量,内容是深层次的力量。在没有内容或内容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如一个蜘蛛网和一朵玫瑰花相比,蜘蛛网给人带来的联想和想象空间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它的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内容较少,这个时候形式的美感占据主要地位,我们对蜘蛛网的美的认识主要源于它富有秩序的形式。而在内容很多或相对较多的情况下,如一朵玫瑰,会让人产生很多关于爱情的遐想,这个时候即使这朵玫瑰即将凋零,花瓣已经脱落,秩序美感已经被破坏,色彩也已经不再艳丽,但是一个诗人,仍然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凄美,并发出他的感慨。这时候内容美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形式的力量,而成为决定事物美与不美的关键。然而如果换一个人去面对同样一朵玫瑰,比如孩子,它会觉得这朵凋零的玫瑰是不美的,对它而言,形式美的力量远远超过了内容美的力量,形式是决定这朵玫瑰美还是不美的关键。
  二、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审美表现异同
  形式美是客观存在的,而内容美的产生主要依赖于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那么由于联想而产生的美感当属于内容美,而将联想因素剔除之后获得的美感,应该就属于形式美。
  1.婴幼儿的审美。研究婴幼儿的审美或许对我们研究形式美有帮助。因为婴幼儿在感知事物的时候很少去作联想。在他们的头脑中,可以被联想的意识积累很少,也就是说,他很少去关注审美对象的内容。能够让他们感到美的对象更多的是具备了形式美而不是内容美。
  那么在婴幼儿眼中,哪些东西是美的呢?很显然,单纯的形态、柔和的色彩、柔软的质感、轻松的音乐、甜淡的味道是美的,这些都是能够让婴幼儿的生理器官感觉舒适的特征。另外,我们知道儿童对一种玩具的兴趣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他们喜欢新鲜的东西,喜欢能让他们产生好奇的东西,这正是他们的求新求异的心态在起作用。这也从生理舒适性和心理求异性两方面很好地说明了形式美产生的根源。婴幼儿的美感来源主要体现在形式美。
  2.青少年的审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的增强、思维的丰富,青少年表现出对强烈的色彩、较为复杂的形态的喜好,这是因为他们的生理条件具备了对于强烈刺激的承受能力。(转第103页)(接第125页)青少年的形式美取向在变化,同时伴随见识的增长,内容美意识开始逐步形成。因此在青少年的审美过程中,形式美和内容美是并重的。
  3.中年人的审美。中年人的生理机能成熟稳定,对环境的适应很强,中年人对于单纯形式的审美趋向多元化。同时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中年人在心理上的差异性因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而显得如此之大,甚至掩盖了他们在审美生理和心理上的共性,从而表现出极大的审美差异。这个时候内容美的力量往往超越了形式美的力量而成为美感的主要来源。
  4.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集体退化,接受刺激的强度减弱,对色彩的敏感性减弱,对形式美的感受又趋向一致,即简单的温和的形态以及不太刺激的色彩。但是对于内容美的感受相对于中年人而言差异性则更大。
  以上对人类在不同的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异同的探讨,显示了随着审美对象所蕴含的内容力量的加大,形式力量被弱化,内容美成为主要的审美形式,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三、地域之间的审美表现异同
  地域审美上的普遍差异是广泛被认同了的事实,是美学家和设计师们进行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如非洲人以胖为美,东方人以白为美,西方人以黑为美,缅甸的克伦族女人以脖子长为美,我们往往去寻找人文传统中对审美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文化渊源,但类似这样的审美观纯粹是一种对内容的审美,内容美因地域各异而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是因为长期的生活文化习俗形成了特定人群在审美生理尤其是心理上的差异性。在这一类型的审美判断中,内容审美的力量远远超过了形式审美的力量,从而表现出审美上的巨大差异性。
  在地域审美差异性存在的同时,不同地域之间的审美共性也是普遍存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植物花卉,不会因为人们生活的地域不同而稍有逊色;富有秩序和节奏感的海生贝壳,谁看了都会爱不释手;各地精工细琢的民间手工艺品,因其材质和造型的精美,并不会影响世界各地人们对彼此人工造物的喜爱。类似这一类的审美观显然更侧重于对形式的审美,很少会受到人的特定心理的影响。在这一类型的审美判断中,形式审美占据了绝对上风,从而表现出审美上的趋同性,而这一点,也正是目前被广为接受和传播的形式美法则的生存基石。
  以上对人类在不同的生活地域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异同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内容美的差异性和形式美的趋同性。尽管内容美与形式美也许并不能将它们完全分开,但笔者认为相对独立地去认识它们,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异同,可以简化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更有利于美学基本原理的传播。
  参考文献:
  李砚祖主编.艺术与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钱家渝着.视觉心理学.学林出版社,2006.
  (英)E.H.贡布里西着.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许自强编着.美学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徐恒醇着.设计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