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眼镜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配眼镜的时候,镜片的度数通常要比眼睛的实际度数低一些。因为,绝对清晰的镜片会令人头晕目眩,如处幻境。换言之,看的太清,苦痛其生。 看的太清,苦痛其生... 古来万事,但凡看清了,恐怕都回不到过去了。一种境遇改变了,一种想象破灭了,仿若看到清岚后的残垣断壁,任凭如何想象,都未料及是这样一番衰颓。 没有谁愿意屈心抑志,没有谁愿意忍尤攘诟,除非有所恶有甚于死者的理由。故而,看清了,便悔不当初,只是不经过这样一番痛彻骨,几人可看的清呢?即便看清了,悔之,又几人可回头?即便回头,就可以沿着来时的路回到起点了么?世事皆可重新来过,惟生命不然,启而不返,所谓之重生,不过是心态的调试罢了。所以很多人知道回不去了,干脆闭着眼走下去,走到底,浑浑噩噩一辈子。不愿就此一生的,或效阮籍穷途之哭,或法严子陵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只是这条路太清苦,非圣之清者莫为啊... 归根结底,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环境与自塑的产物。如果荀子之性恶论成立,那么这种不同的选择便是由人的劣根性决定的。以此推之,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人所表露出的劣根性,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一同推动人类走到如今。其所形成的人类文化,或言之人类文明,自然烙上了深深的劣根烙印。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忠实于自己的本性,也终回归于本性。愚也鲁也非也淆也又如何,我自逍遥平安一生。 只是这饿而知饥,冷而求暖,实乃天性,性恶一说未免失之偏颇啊。 若言人之初,其性本善,则何为善?自古人皆以为多数人有利之事为善,就如法律为统治阶级服务一般,人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尺制定善恶的标准,供世参模遵循,甚至以此界定万物之善恶,故而善亦恶,恶亦善,性善性恶又有何区别?其质一也。 然而,人之初出,万念不生,本无所谓善恶优劣。性善性恶不过本性的趋使与回归。追回到本来的问题,故曰:趋向人的本性,就有了浑浑噩噩的活法。 看清一切却不愿随黑白颠覆而沉沦的人,隐遁也好,清慨也罢,另觅他法的生存,只是寻个活法吧。不禁想起陶潜的话,“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大抵是万古清士高人之根吧。清苦若斯,惟心远可处之。不遂风尘违心愿,故其清也;不甘沉沦于槛内,故其高也。他们生存的理论基础,便是那“心外无物”的心学。朝朝相见,岁岁相伴又如何,心无之,万物皆空也...追其源也,人世间最远的距离,是心的距离。 一边是“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一边是“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土稟缠其身”,你会怎样选择? 我,多想站在这红尘之外,只是难分难舍难回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