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伊比利亚半岛的森林和草地复苏过来,大地又覆盖上鲜花的地毯,新的生命重新开始...... 母鹿静静地站在那儿注视着自己的孩子,这些小家伙在他们父母的爱护和保护下躺在草地上休息,享受着春天的时光...... 母鹿群将在这里度过春季和初夏的日子,然后,迁往高处...... 出生后几个星期,幼鹿就能在它们母亲的周围走动了,每年这个时候都能够看到树丛中生命的活力......”相信喜欢动物世界的朋友们都很熟悉这段话的,闭上眼睛都能够感受到那一副温馨的画面。 在动物世界里头,与温馨的画面相映衬的是一幅自然界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残酷场面,万物都在精心地算计着,以求生存。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为了各自种族的繁衍和生存,都在残酷地争夺生存资源。 人类进化导致了兽性,人类的残暴在人类整个发展史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为了获取生存所必需的食物,疯狂地掠杀动物,甚至是同类相残、易子而食。狩猎的血腥和残酷在人类社会内部更是屡见不鲜,在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互相残杀、野蛮肆意横行的历史。人类的狩猎惯性在文明史上变形为各种针对同类的专政工具和国家机器。远古以来的狩猎传统给人类带来生存的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但同时也导致人性中掺杂进嗜血的兽性,最终可能造成人类文明的堕落和后退。 要避免兽性,人类必须找回人性。中国古人不乏对人性的探讨和论证,人性问题一直受到很普遍的重视。对人性基于不同的思考和认识形成了告子的无善无恶论、孟子的性善论以及荀子的性恶论。孟子、荀子同为儒学的集大成者,在人性问题上却大相径庭并针锋相对,可见性善与性恶还是可以探讨的。 在人性问题上,孔子他老人家仅仅是简单地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此外并未加以详细的论述。 所谓性相近,是指人出生后,各人的素质基本上是相近似的,并不因贫富贵贱而有所区别。“习相远”,这个“习”含有习染而成为习惯的意思。亦即人生下之后,最初的素质是差不多的,但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差别,因而发展就不同, 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最后人性差别很大,特征差异很显著。 在这里,孔子并未肯定人性最初是善是恶,而着重说明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的发展直至定型,关键在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正是这一思想的指导,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教育理论和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差不多的,而差别的产生是由于后天的学习。但是人性究竟是偏于善还是近于恶,孔子并未明确的指出。这也就为后来的人发展各自的人性论留下了依据。 最早提到人性的善恶的人是周人世硕和孔子的弟子漆雕开等。王充的《论衡·本性篇》写道:“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书》一篇。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 这是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关键在于教养,教人以善则可以使它发展为善良,诱之以恶则变成恶棍。 相反,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却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亦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叟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告子认为人性本来无善无恶,有人说人的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所以周文王、武王做君主,人民就向善,周幽王、厉王做君主,人民就趋于残暴。又有人说,有些人的性是善的,有些人的性是恶的。所以有尧这样的人做君主,却有象这般的坏蛋出现,有瞽叟这样的恶人作父亲,却有舜那样的孝子,有纣那样的大哥的儿子,而且做了君主,却有微子启和王子比干那样的贤良。告子基本上认为人性是天生的,这种资质在后天的环境教育影响下,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变得恶。 告子还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再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他认为人性好比是湍急的水流,从东方决个口就向东流,从西方决个口就向西流。人性没有善恶的分别,就像水流本来就没有一定向东或向西的分别。人性又好像杞柳,义好像是杯盘。把人性转变成为仁义,好象把杞柳制造成为杯盘。告子把人性比作流水和杞柳,来说明人性本来没有什么善恶之分,全看引导的方法和客观条件如何而定。 这下子孟子同学坐不住,站了起来也以流水总是向下流这一特性反驳告子的人性好比水流可东可西,没有什么善与不善之分的观点,以为人的本性就象水总是往下流一样,是善的。他这样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认为人性天生至善,人人和尧舜最初没有多少差异,人人皆可学尧舜,做尧舜。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仁义礼智四德,这是与生俱来的,但这四德只是善端,是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培养维护,善性才能保持和发展。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这段话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他认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依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小孩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并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让它们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一言以弊之,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善端。如果不断地“扩而充之”,就会产生仁义礼智四德,如果舍弃它,不仅不会产生四德,而且会成为无侧隐之心、无羞恶之心、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的非人,就不足以孝敬、奉养父母,不足以保家卫国。 孟子主张性本善,但只是开端,他更强调环境、教育和自我修养。孟子以种麦为例,大麦播种下去,如果土壤、种植的时候相同,都会长得很快,成熟很好。反之,则不相同。这是由于土地有肥有薄,雨露滋养和人之勤惰等各种因素不一样而造成的。所以凡是同类的东西都是相似的,人也是如此。孟子认为,善端是人共有的,在坏的环境影响下,人的善端会遭到泯灭,而走上不善的邪路。相反,在好的环境影响下,人的善端会得到扩充,走上善良的正路。孟子还多次列举栽培树木、种植农作物的发展情况做比喻来说明后天培养的重要性。对于人来说,则说明能否受到教育,对人的本性向善良方向发展极其重要。并用美丽的西施和外表丑陋的人为比喻来强调主观修养。 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呢?我们下次接着讲。 才叔细读《中医内科学》 高源明作品 沉思的卓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