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声检查在肝脏肿瘤的应用

 一点红@ 2010-11-11
超声技术在肝脏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
二维声像图: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依据
超声引导下活检穿刺:是确诊的最佳方手段
彩色多普勒技术:是确定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条件
超声造影:可显示低速血流、微细血流,对较早期诊断小肝癌有一定意义
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是肝癌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是微创外科的又一延伸
肝脏的正常声像图表现
肝脏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滑,边缘锐利。肝内管系结构显示清晰,走向、分布正常,肝实质呈细小、均匀光点,中等回声。
肝脏正常超声测值
肝左叶   长径——   50~80mm          
               厚径——   40~80mm
肝右叶斜径——  100~140mm
门静脉主干内径——<14mm
肝静脉  左支——8.7 ± 0 .5mm
              中支——9 .7 ± 0 .4mm
              右支——9 .6 ± 0 .5mm
肝脏的超声解剖——门脉性肝段
肝脏的超声解剖——功能性肝段
肝内强回声团块常见于哪些病?
肝脏以强回声团块为表现的良性病变有:肝血管瘤(强回声型)、肝局限性结节增生、肝脂肪瘤、肝局限性脂肪变性、肝非特异性炎症、肝肉芽肿、肝纤维癍痕、再生肝、肝错构瘤、肝内胆管结石。
肝脏以强回声团块为表现的恶性病变有:
 原发性肝癌、肝母细胞瘤、转移性肝癌(强回声型)。
胆管癌肝转移
肝内弱回声团块常见于哪些病?
肝脏以弱回声团块为表现的良性病变有:肝血管瘤(弱回声型)、肝腺瘤、肝炎性假瘤、肝结核、肝脓肿早期。
肝脏以弱回声团块为表现的恶性病变有:原发性肝癌、小肝癌、纤维板层型肝癌、转移性肝癌、肝恶性淋巴瘤、肝肉瘤等。白血病真菌深部感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真菌感染
肝癌
非均匀脂肪肝、肝结核、海绵状血管瘤、肝脓肿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分型及声像图表现
块状型  肝脏体积增大;肝脏内肿块直径>5cm,巨块型肝癌肿块直径>10cm,以非均匀性强回声改变为主,典型者呈“镶嵌状”或“块中块”。较大肿块中心液化或出血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肿块境界尚清晰,边缘不规则,可伴周围无回声晕;常有推挤或压迫肝内血管的现象;肿块周围可有“卫星结节”,后者体积小,呈弱回声改变。
块状型肝癌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分型及声像图表现
结节型  肝内肿块直径一般在5cm以内;单发或多发;肿块回声可呈强回声,等回声或低回声,回声常不均匀;多发结节的大小常不一致;多数伴有肝硬化表现,此有别于肝转移癌。
结节型肝癌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分型及声像图表现
弥漫型  肝脏形态失常,部分患者肝脏有增大;肝脏表面不光滑,似肝硬化;肝实质弥漫性回声改变,呈“磷片状”或“网状”;细致观察,可见许多直径1cm左右的可疑结节弥散分布;肝静脉,门静脉迂曲变形,管腔内可见等回声癌栓结节回声;我们统计,约1/3的弥漫型肝癌,其门静脉癌栓往往先于肝内肿块而出现。门静脉癌栓的出现对于弥漫型肝癌有确诊意义。
弥漫型肝癌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分型及声像图表现
小肝癌  癌肿直径<3cm,或两个癌结节直径总和<5cm。
①肝内癌肿直径<3cm,多为单发;②低回声者居多,但肿块回声强度一般与其大小有关,肿块<2cm 者为低回声,随着瘤体增大逐渐变为中等回声以至强回声;个别小肝癌自始至终保持强回声,可能与肝癌细胞脂肪变性有关;③肿块境界清晰,常有声晕;④多数患者伴有肝硬化改变。
小肝癌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分型及声像图表现
纤维板层型肝癌
所谓纤维板层型肝癌是肝细胞肝癌,因其肝细胞癌灶内伴有板层状纤维化的组织特征而命名,约占肝癌的 1%-2%,35岁以下者高达到40%。极少伴有慢性肝病、肝硬化。癌肿多位于肝左叶,单发多见,境界清晰,偶伴有卫星结节。AFP增高不足10%。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分型及声像图表现
纤维板层型肝癌的声像图表现为:①多数位于肝左叶;②单发多见,瘤体较大,多>6cm,平均在10cm以上;③肿瘤内部呈弱回声或混合回声,中央可有少量星状强回声钙化,约有半数伴声影;④在肿瘤中央,与钙化部位一致,有纤维疤痕,境界不清,向外周呈放射状伸展为条索状强回声,将癌组织分隔,肿瘤中央呈现强回声区,此曰“疤痕征”。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分型及声像图表现
肝母细胞瘤
较少见,是由肝脏胚胎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婴幼儿。肿瘤常发生在右叶,瘤体较大,多为单个。其声像图表现为:①肝脏显著增大,形态失常;②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呈圆形或分叶状;③肿瘤内部回声强弱不均,常有强回声或无回声区;伴有声影的强回声团的存在,提示肿瘤内有钙化,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转移性肝癌
肝脏形态可无明显变化,或形态失常;②常表现为多发结节,境界清晰;③病变内部回声复杂、多样; ④CDFI显示多为少血流改变;来自内分泌、黑色素瘤、肾脏的可为多血流表现;⑤较少合并肝硬化。
胆管癌肝转移
肺癌肝转移
食管癌肝转移
胃癌肝转移
胃平滑肌肉瘤肝转移
肾上腺肿瘤肝转移
肝脏血管瘤
肝脏毛细血管瘤:①肝内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境界清晰,呈致密的强回声,其内可见到细小的筛状弱回声;②病变有时分布在肝内较大血管边缘,但对血管无挤压现象;③少数病灶周边呈强回声改变其内回声减弱;④CDFI检查大多数病变难以显示血流;⑤生长缓慢,短期内病变无明显增大现象。
肝脏毛细血管瘤
肝脏血管瘤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①肝脏可有局限性增大;②病变常较大,形状不规则,与周围组织间境界可不清晰;③病变内部回声强弱不一,呈条索状或蜂窝状,病变内血窦、坏死、和积血可呈不规则无回声,如有钙化存在,可见强回声斑伴声影;④探头加压时,病变可有压缩性;⑤CDFI可检出条状,点状静脉血流。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肝血管瘤彩色多普勒显像
病灶内血流速度极为缓慢或相对静止,所以CDFI对肝血管瘤内血流显示率较低,仅为22-24%。而CDE不依赖于声束与血管成角大小及探查时探头放置角度,只要病灶中有极低速血流或红细胞产生运动,即可被CDE显示。虽然肝血管瘤内血流相对静止,但随呼吸运动血管内红细胞产生运动,产生极低速血流,可被CDE敏感地显示出来。
CDF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意义
90%以上的原发性肝癌具有丰富的动脉血供,这便是彩色多普勒和其他影象技术鉴别肝脏肿瘤良、恶性的病理基础之一。
CDFI将肝脏肿物的血流分布分为四种
网篮型——彩色血流信号呈网篮形包绕肿块并进入肿块内部;见于肝细胞肝癌
血管伸入型——搏动性频谱的彩色血流信号进入肿块内部;于肝细胞肝癌
斑片血流型——病变中央见点状或斑片状彩色血流信号; DSA为扩张的血管“池”,见于肝血管瘤。
血流绕行型——在多各肿瘤间有血流绕行。见于转移癌。
肝脏肿物的血流分布分
肿瘤血管的特点
壁薄,很少或没有光滑的肌层,无内皮细胞,动、静脉吻合。这些形态学上的特征与多普勒超声的检测的血流动力学结论相吻合。动静脉吻合是高速血流和湍流的解剖学基础,薄肌层导致低阻力血流。然而肿瘤血管的阻力差异较大,例如血管收缩、肿瘤细胞造成血管扭曲等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血流流动。
肝细胞癌的CDFI特征
90%以上的原发性肝癌具有丰富的动脉血供,肿瘤内动脉检出率91%、进入肿瘤内(周边)的动脉检出率50%。显著高于其他性质的肝占位。新近的文献报道100%的病例中能检测到血流信号。诊断标准随着仪器敏感性的提高而不断完善。肝细胞癌的多普勒频谱特征性表现:收缩末期高流速、高阻力指数(RI >0.6)、血管收缩的加速度时间延长。
肝癌的多普勒频谱
肝转移癌的CDFI特征
肝转移癌大部分为少血管病变(肾脏细胞癌、恶黑、内分泌肿瘤转移属多血流),多为外周血管网。新近报道,1/3发现肿瘤内血管分布,与肝细胞癌有交叉。多普勒频谱显示收缩末期流速和阻力指数低于肝细胞癌。
肝血管瘤CDFI特征
肝血管瘤,由正常血管供血。病变中央见点状或斑片状彩色血流信号;斑片血流在DSA为扩张的血管“池”。CDFI不能显示血流,是因为瘤内扩大的血管腔隙血流速度过分缓慢,只能产生很低的多普勒频移,其微弱的信号在仪器接受处理过程中被“壁滤波器”滤掉了。新近报道,血管瘤边缘发现的多普勒频谱显示收缩末期低流速血流。
局灶性结节增生CDFI特征
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肝脏的假性肿瘤病灶。可显示明确的血管分布,有扩大的导入血管和血流流向肿瘤中心,属多血供良性肿瘤。多普勒频谱显示,收缩末期高流速,但阻力指数却很低(RI <0.5)。
原发性肝癌CDFI的临床意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多血供、动脉血供者可选择TAE、TACE。
评价疗效。TAE、TACE有效治疗后,病灶内血供消失。
治疗后监测。TAE、TACE治疗后血供消失,如有残余血流或再出现血流,应及时实施治疗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