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

 情定三生石 2010-11-18

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

 

中国历代流传的书籍数量之大,被后世称为“浩如烟海”。面对浩瀚的书海,要想准确而有选择地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料,就要借助前人编定的图书目录。学习目录学,对于一般自学和从事科研工作者,有极大的作用。

一、古籍和古籍目录学的开始

最早的书,要算以竹木作为书写材料的简牍,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看,大约从殷商时期到公元三、四世纪,是从甲骨到简牍文化的时期,战国以来,简牍(dú)与缣(jiān)帛并用,东汉以后至魏晋是简牍和纸并用的时期。以后纸的生产发展到普遍使用,代替了笨重的简牍和价格昂贵的缣帛。

古人的书都出自手写,遇到文字点画相似或声音相近的,很容易发生讹误。加之一篇文章要用许多简写成,再用绳编在一起,一旦绳有断绝,便造成脱简或顺序的错乱。所以古有错简、韦编三绝等词语。

汉成帝时,因书颇散亡,于是下令求书于天下,又诏令刘向校书,实际就是进行古籍整理工作。刘向的校书工作包括广备异本,校定篇目,编排次序,校勘讹字脱简,然后写成正本,再撰写一篇书录。《汉书·艺文志》序说刘向“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刘向为每本书的叙录,原皆载在本书,同时又汇集各书的叙录,在本书之外别行,因称《别录》。刘向之子刘歆继承刘向的校书事业,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要编成《七略》。这两部辉煌的目录,是我国古籍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别略》和《七略》早巳失传,清代有好几位学者对这两书作了辑佚的工作。刘向父子从事校书的功绩,使西汉以前的重要典籍得到系统的整理并以文字著录下来,对保存古代文献有筚路蓝缕之功。

二、古籍目录著作和目录学的发展

历代的古籍目录著作,大体有三种类别:史志目录、官修目录、私家目录。

1.史志目录

首创史志目录的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以后各代所修的“正史”(纪传体史书)撰有史志的,都包括“艺文志”(或称“经籍志”)。这是一种特有的目录体制,重点在叙述当代学术源流,著录流传的文献资料。

“正史”中的“艺文志”,现存共有七种。

①《汉书·艺文志》

②《隋书·经籍志》

③《旧唐书·经籍志》

④《新唐书·艺文志》

⑤《宋史·艺文志》

⑥《明史·艺文志》

⑦《清史稿·艺文志》

“正史”以外史书中的“艺文志”,现存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两种。

①《通志》中的“艺文略”

宋代郑樵撰《通志》二百卷,是一部通代纪传体史书,在本纪、列传以外,书中的“二十略”向为历代学者所推重,“二十略”中的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不仅是著录文献资料的目录,还提出了许多目录学理论上的独到见解,对推动目录学的发展,贡献很大。

②《文献通考》中的“经籍考”

元代马端临撰《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其中有“经籍考”七十六卷。“经籍考”根据宋代公私目录编成,辑录各家解题或序跋原文甚多,富有资料价值。

2.官修目录

官修目录是由政府主持对国家收藏的书籍进行整理后所编的书目,即国家图书目录。从西汉刘向父子编纂《别录》、《七略》开始,历代官修目录甚多,惟此类目录多已佚,现存有以下数种。

①宋代《崇文总目》

②明代杨士奇等撰《文渊阁书目》

③明代张萱等撰《内阁藏书目录》八卷

④清代《天禄琳琅书目》十卷,《后编》二十卷

⑤清代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

乾隆时编纂《四库全书》,汇各书“提要”编成总目,共二百卷,著录群书几万种以上。各部类撰有总序、小序,各书撰有提要,不仅反映了当时全国范围内藏书的基本情况,也概括性地总结了十八世纪以前的学术发展。

3.私家目录

私家目录是由私人编纂的目录著作,形式不一,内容比较广泛。隋、唐以降,私人藏书者日多,宋代雕板印刷大为盛行,书籍数量激增,私人藏书者众,私家目录相继出现。明清出版事业日益发展,私家藏书亦远超前代,私人纂辑目录层出不穷,内容、体制多样。

①著录私家藏书的目录著作

宋代  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

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

        袤撰《遂初堂书目》

明代    儒撰《百川书志》

      祁承曗藏《澹生堂书目》

        渤撰《红雨楼书目》

      赵琦美撰《脉望馆书目》

清代  钱谦益藏《绛云楼书目》

        曾撰《也是园藏书目》,《读书敏求记》

        扆撰《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

      徐乾学藏《传是楼书目》

      孙星衍撰《孙氏祠堂书目》、《平津馆鉴藏书籍记》

      张金吾撰《爱月精庐藏书志》

②以个人力量编辑一代目录,实与史志目录相等。

      明焦  竑撰《国史经籍志》

      清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

黄氏此书,立意在收集有明一代文献,故凡宋代以前所录古籍,俱从略,仅于每类之末,附录宋末及辽、金、元三代简目,于明代撰述则据所见所藏备载之。

③指导初学的目录

    清张之洞撰《书目答问》

此书为适应初学者需要,按类分别介绍重点著作,便于熟悉书籍概祝。

三、图书分类目录和古籍分类的沿革

整理图书必经分类编排,方能按学术门类探求所需之书。

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谓“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正是图书分类的目的。历代的目录学家对图书分类皆有着重研究,从而各有不同的分类体系,反映在各代公私目录中,成为目录学发展的推动力量。

古籍分类,以大部类而论,“七分法”与“四分法”为两大主流;不过同为“七分法”或“四分法”,其各部类下所属类目,又互有繁简出入,归属不同。《隋书·经籍志》以后,“四分法”已有一统之势,而各代书目不依四分为类者,时有出现。

1.《七略》汉刘歆撰

原书虽失传,因《汉书·艺文志》依据《七略》编成,其分类体系可于《汉志》见之。据《汉志》,《七略》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辑略列在首,是全书总目,名虽为七,实际分为六部。

2.《中经新簿》晋荀勗(xù)

荀勗沿袭魏郑默所撰《中经》而编的“新簿”,分目录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书、术数;丙部记史记、旧事、杂事等;丁部为诗赋、图赞、汲冢书;四部之外,附佛经一部。

3.东晋李充整理秘阁之书,也分为四部。

4.《七志》刘宋王俭撰

王俭撰《七志》,仿《七略》体裁,分为经典志,记六艺、小学、史记等,诸子志记古今诸子,文翰志记诗赋,军书志记兵书,阴阳志记阴阳图纬,术艺志记方技,图谱志记地域及图书。

5.《七录》梁阮孝绪撰

分为内外篇,以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合为内篇,佛法录、仙道录为外篇。

6,《七林》隋许善心撰

7.《隋书·经籍志》

“经籍志”为《隋书》十志之一。《隋志》采用四部分类法,首先以经、 史、子、集定部类之名,前此以四部分类者,只称甲、乙、丙、丁,自《隋志》始有部类之名。《隋志》于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又附道经、佛经二部,不列四部之内.《隋志》出,四部分类体系大备,且《隋志》著录了东汉以下大量文献,治文史者可藉以考见学术源流,古籍存佚,以及鉴别真伪,故向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8.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

《总目》特点在于使四部分类更趋完善。四部各有总序,每类又有小序,各书俱有提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目录体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