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5:生物圈中的人

 江南夜月 2010-11-24

 

专题5:生物圈中的人

 

课程专家:刘恩山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与成员:赵京秋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高级教师

乔文军    北京十一学校                高级教师

人:赵京秋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高级教师

 

1学时

 

赵京秋

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生物圈中的人”。本节课讨论的重点是:人的食物来源、人的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生命活动的调节,同时也强调了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这几个内容就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副主题。现在请教授谈谈:本主题为什么要确定为“生物圈中的人”,这样设置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刘恩山:

我从四个方面来简要谈谈当初我们设计课程标准的一些基本思路。先从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思路来谈。出于我们对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理解,特别是考虑到关心和保护生态环境,让学生形成相应的保护意识和行为是我们相应的培养目标。因此结合学科特征,我们在设计思路上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样一个主题。在具体落实课标上,我们又考虑到人和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影响相对要大。因此在生物课程标准整个10个主题的设计中将人做了一个主题,将生物圈中的植物也做了一个主题。所以这两个主题在生物所有主题中的地位和内容都相对要偏重一些。这是整体的思想考虑。这样的思想并不是说动物就动物、细菌、真菌等在生物圈中不重要,只是考虑从相对作用来说,我们突出了这样的主题。所以,从整体上看,这个主题在整个课程标准的作用自然就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上。

 

刘恩山:

第二,我来谈谈从主题本身来说,我们对它的考虑。这个主题本身是让学生有两个方面的了解。一是对自身有更深入的了解,重点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这是以解剖生理学为主的对人体的视角,跟以往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还特别强调人在生物圈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起到的特殊作用。在这方面的教育还包括人在生物圈中应负担怎样的责任,每个学生应该有怎么的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这个就是在整个单元的设计中有的特点和思考。另外,在这个模块中学生对自身的了解是重要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也包括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他们对饮食、体重的控制,对美容的关注和了解,以及青春期特有的问题等,他们都期望通过对人体自身有更过的了解来解决自己在生活中的困惑。这是学科决策上的依据。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这个模块更多的去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关注。

 

刘恩山:

第四个考虑,作为生物初中课程中的主要或重点内容,我们帮助学生为后期其他主题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方面的内容也与此相关。在动物学内容上,其他动物类群的解剖生理、相关的器官系统就不涉及更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将人作为代表,对动物特别是脊椎动物一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有深入了解。所以此模块要为其他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总的说来。我们在设计时主要考虑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赵京秋:

老师从整体的课标设计的角度给老师做了简单解释。老师们已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在此不做课标的具体解读。在课标的五个主题中,“生物圈中的人”的副主题都是围绕人的生理、形态、结构和功能来进行的。那么这几个副主题之间有怎样的关联。接下来请老师来解说。

 

乔文军:

正如老师所说,此主题很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能感受到此主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这是因为人就是学习者自身,看似熟悉却又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另外,人是生物圈中起着重要影响的组成部分。从我个人体会看,这几个副标题的设计在逻辑上有内在的关联。主题的前四个方面关注的是人个体水平的生命系统,最后一个主题将人的个体水平延伸到生物圈的宏观层次。在整个两部分中,如把系统的分析分成结构和组成、动态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及信息的交流两层面,则在“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人的代谢物的排出”这两个副标准下,学习的主题就是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而其中也蕴含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在第二个副标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中更凸显出来。这三个主题就将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问题涵盖其中了。副标题“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又从个体水平上做了信息交流的解读。此信息交流使人体能达成内环境的稳态。这自然又过度到下一主题。人在整个生物圈中作为重要因素,他与环境之间有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信息交流等,会对整个生物圈的稳态起着影响。这就是几个副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赵京秋

老师的角度很高,从人的个体到生态系统宏观的联系上给与了解读。我们在理解了个体与环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后,就能在设计课程时站在更高的角度。

 

老师:

有了刚才的认识,就能把每个章节、课时的内容变成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得每一课的教学内容之间相互协调,最后使学生形成较好的知识框架。

 

赵京秋

既然谈到了知识框架的问题,我们现在先给老师展示简单的知识框架。(ppt12min)这是教师在讲完神经系统的组成结构后给学生总结的知识框架。那么怎样才能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图,我们看下接下来的图。请老师解释下此图。

 

老师:

这个图是生物和理科教学中常使用的概念图。概念图从一个最主要的命题开启,置于最上端,支持主命题的下位概念就依次往下排开。此图体现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逻辑框架结构。制作这种概念图可帮助教师把章节中主要的知识构建于网络中,且能说清楚知识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可用此图让学生学完每一部分知识后将其关联起来,并在脑海中形成图示化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调用相互知识,这样就能将主要的结构和功能涵盖在其中。

 

乔文军:

老师的讲述中我听到了两个关键词:知识点和关联。概念图的体系就非常清楚将知识点和关联呈现在这个框架中。教师帮助学生或学生自己建构的概念图有多细致、科学就是知识建构结果的细致和科学程度。

 

刘恩山:

概念图和前面呈现的教师建构的轮廓图是教师常用的两种方法。他们将知识点之间关联的整体布局,以及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构成网状的连接,而不是单一线状的连接。它体现了知识间复杂的相互联系。针对老师提到的特点,我认为不同的方法都是可取的。另外每个老师制作的概念图不尽相同。这只是给老师提供一个范例,并不表示概念图就完美无缺。老师不必追求完美或有统一答案的概念图,只要概念图能反应知识的内在关联就可以了。

 

赵京秋

每个学生画的概念图不一样是否就体现了他自身形成概念的过程?

 

刘恩山

是的。个性化的概念图更便于自己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应该鼓励个性化的概念图,这对学生自己有更重要意义,而不是背诵别人绘制的概念图。

 

乔文军:

可能教师需留意概念图中是否隐藏有错误信息或不科学的概念。

 

刘恩山:

或者教师要注意去矫正错误的概念信息。

 

赵京秋

刚给大家呈现的是结构上的概念图。那如何将功能也在此图中体现出来呢?教师可在自己的教学中,以此为基础,将结构和功能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更完善的概念图。这对教学更有帮助。

 

刘恩山:

这是徐丹老师绘制的以结构为基础的概念图。我们可以考虑神经系统下有结构和功能两个并行分支的概念图,这样来表达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当然还有其他设计思路。

 

赵京秋:

我们提供此概念图的意义在于不仅强调生物结构的组成,更强调功能上的表现。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要发掘教育的价值。那么“生物圈中的人”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乔文军:

由于时间的推演,学生对于某些所学知识会逐渐遗忘。真正能够留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才是教育中要关注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在“生物圈中的人”专题中,我们可以设想在一段时间后,哪些内容将被遗忘掉,哪些能影响学生一生。如关于“消化和吸收”中的细节问题,学生可能会遗忘,但是我们希望能培养学生关于健康饮食的基本素养,这可陪伴其一生。再如一些具体的理论知识会在高中继续加强,在初中部分我们让学生体会人怎样与环境和谐相处。

 

刘恩山:

老师更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整个主题中有两大部分:人体自身和人与生物圈。对于人体自身我举两个例子。第一,在次主题中要让学生理解人体结构的精巧,甚至精美,在此种系统里生命才得以进行。在了解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要渗透生命教育的价值,在珍视自己生命的基础上尊重他人生命。这是隐藏在此单元中的重要内容。另外,在细节的内容上,如关于人的生殖发育中,人的道德责任方面的教育也是相关的教育内容。第二,人对生物圈的责任。人怎样对生物圈持续发展做出负责任的行为,环保意识的建立更重要的去影响个人的行为。观念的形成及观念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决策是我们在课中要注意开展教育的方面。

 

赵京秋:

老师对情感态度上的教育已上升到对生命的认可和对责任的认可层次。这是初中教育中特别关键的,对孩子一生影响特别大的地方。除了知识和情感的教育,还应该有技能的培养。本专题中设计了很多活动。这些活动安排上是有层次的。我们将其分类,一是属于探究类活动,这类活动的结果不是肯定的,在活动中会形成不同的现象,需要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第二是观察和验证的实验;第三模型制作类实验;第四资料收集、调查类实验。教师在整体设计单元时,针对不同的专题活动应该有不同设计思路。请老师结合自身的体会为我们谈谈。

 

乔文军:

我自身对于此处也有困惑。现在整个的新课程都倡导探究性教学。从课程标准及不同版本教材的指导看,都给教师提供了很大发挥空间。这就存在困惑,面对这么多的选题,应该选哪个?或者同一内容在初高中都有,那么怎么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来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达成教育目标。一要清晰课标要求的目标。老师要明确活动建议中指向的目标与高中阶段的区别体现在哪里。这可以清晰定位初中的内容。如“生物圈中的人”主题中关于人的生理、结构的有关内容在高中所占比例就较少,从此点说初中就要为高中做很好的基础。另外,具体的某一活动,初高中在内容目标和活动建议中会不同。高中会有更高的层次。

 

刘恩山:

首先三维目标并不是空设的。我用事例来说明技能目标的重要。美国一家高科技公司主管说在高科技公司中,被裁掉的90%的人员并不是因为其知识本身不行,而是不具备重要的技能,如创造性解决问题、接受新事物、表达交流等能力。因此,这个主管建议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发展相关技能,以便他们面对今后社会中的挑战。我认为学生今后面对的社会和生活挑战才是学生真正面对的挑战,这比纸笔考试要厉害得多,会影响个人、家庭和相关人员的生活质量。若理解此点,就能理解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不是空设,能力目标一定要到位。作为有责任的教师,不仅仅考虑让学生通过一两次考试,而要为其一生的发展负责。第二,能力发展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要注意不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与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不同活动除了让其理解知识本身外,要帮助学生形成相关能力。教师要知道同类型活动在初中也许只安排了两三次,但要清楚为了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学习能力或自我发展的能力的获得,教师应有怎样的考虑。教师在布局教学活动的安排时,一定要知道活动选择安排的背后,我们对学生能力体系构建的布局图。在我们构建学生能力发展图时,每个学校是不一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学校学生的情况不同。因此教师在构建能力发展图时,要非常清楚自己的学生是在怎样的能力基础上让其发展。若教师不熟悉,可在教学开始的一两周内尽快了解。另一个因素是学校资源,这包括教师个人资源(个人在哪些方面更擅长等)。在不影响大的能力发展的情况下,发挥教师特长及学校资源优势很重要。目前教材中可以提供的内容比实际可用的略多,这为教师构建自己特色的能力发展框架提供良好的平台和选择余地。

 

赵京秋

初中所说的教育是人人都应完成的基础教育。这些活动的设置从基本的技能角度讲是满足学生的生存需要。老师是从不同角度给教师提了建议,要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安排教学活动。目前教师可利用的资源很多。从这里想到,我们在新课教材的安排和组织上也有思考,请老师简单谈谈教材编写的意图。

 

刘恩山

我们有一个习惯做法是分析教科书,要专研课程标准。现在,教师可能要专研多本教科书。在分析教科书时,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和特点,有几个注意的地方。第一,能体现重要的概念或核心原理的部分是哪些。教师要注意梳理出这些重要内容,且一定要知道这些重要知识点的在学科逻辑上的关系,在学生认知结构发展上的关系。尽量将两者结合起来,若不能结合应更多关注学生认知的特点。此外,重要原理之间的关系和刚提到的能力体系发展构建,也是我们在教材编写时特别考虑的因素。第三,当我们把知识框架构建好后,应用怎样的素材帮助学生形成这个框架。在教材编写时,我们选择了有利生物素材或者活动设计方案来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概念。教师要考虑用什么活动串接来形成概念及概念的相互关联。

 

乔文军

老师讲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仅是知识的脉络、层次的递进关系,还有能力目标有发展图,在形式和内容的选择上有整体的规划。教师往往在能力培养上的递进设计比较欠缺。我们曾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的一个微生物重点实验室。这个活动包含的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应该很丰富,但最后结果并不理想。学生对于看到的高端实验室很茫然,不知道高端设备的用途;当他想与科学家交流时发现自己连最简单的问题都不能提出。如果在此活动之间,有低端的活动铺垫如对微生物种类先期的了解,或对要参观的实验室有一定了解等,再走进实验室会有更好效果。

 

赵京秋

两位老师的意思是,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按照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而且要有层次,逐步递进。从“生物圈中的人”主题下的副主题中安排的活动也渗透了这些思想,从动手实践、直观观察最后到资料收集研究探讨等,体现情感的目标、责任感等。接下来我给教师提供一个关于“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的案例,他如下设计教学过程(PPT)。首先创新环节导入;第二设计实验共有5个观察实验,说明食物中含有五大类营养物质。我想与两位老师探讨一个问题。这些实验在不同教材中选择不一样,有些教材中没有选择,如鉴定蛋清中的蛋白质,用的是高中双缩尿试剂检测。这些实验设计对初中的学生是培养了兴趣,但是否有必要,以及可做哪些改进?

 

乔文军

这个老师的课一定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欢迎。我的担心是如果每个实验都做会对课时提出挑战和要求,特别是有一些测试会与高中的方法重叠。从课程和技能培养目标讲,可能会有将高中目标移到初中目标的嫌疑。形式上讲,从设计探究、突显生物为科学实证学科上说,我个人认为可以倡导这个方向。具体处理几个食物的测定,选择哪一个还需要老师们交流探讨。进一步说,我们鉴定物质的目的并不是得到了这个食物含有某成分的结果就画上句号,而是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

 

刘恩山

因没有看到课堂实况,我只能依据有限信息做评判。首先我们不去评判其是否好,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课程的实施中,每个老师的课程方案可以有不同,但课程标准提出的底线要求要达到。在底线达到的基础上,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教学要求提得更高。这位老师在实施时充分利用了课程标准给老师的空间,使用了更多的资源来丰富自己的教学活动,对教学效果有更多追求,更多探讨。在这些方面,这位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相信这位老师也会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反馈和调整。这样的设计也会让教师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目标,也就落实了课程标准。只是我要强调在这种活动的后面我们期待学生达成的目标,以及这个目标与课程标准的目标的一致性是如何的。这位老师很好的是用到了各种资源各种手段,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了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引入的活动中,也关注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证据让学生获得相关概念,思路上有很多可取之处。老师们要注意看下这个目标和自己期待的目标的达成是否一致。对于初高中衔接问题,老师们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定高中的内容提前放入初中就不好,同时在学生的能力可以接受时,可以选择某种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更深的内容。教师在把握时要注意初高中的要求不同,如同样用试剂检测,在初中就不会告诉其机理,而是关注什么现象可以说明什么问题,而高中就不只是记住现象了。

 

赵京秋:

刚才两位老师在课的设计点评上很精彩。课的设计是延续的,在所有活动的最后是到达到这个目的,让学生选如下课题(PPT),自己查阅资料,做成演示文稿汇报稿,再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这就是教师在设计课程的延伸思路。这也提示我们在设计课程上要整体考虑。我们刚刚从宏观上,从课的两个小片段谈了课主题内容的理解。不管何种教学思路,教师都应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这样才能实现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这里还存在下一个课时要讨论的教学评价问题。

 

赵京秋:作业

在“生物圈中的人”主题下任选1个内容,完成知识概念图,或者是知识网络的构建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