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研集市|于迴:《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论—大概念下美术基本问题的若干思考》

 王大根 2020-07-02

于  迴 

一线教师 

诗人

艺术家

国家博物馆志愿讲解员

AITITI助疾项目创始人

于迴老师——颖骅博士《艺术语言的思维策略》课程第七组成员。6月15日晚第四场教研集市作为第七组的问卷答疑人之一,于老师当晚除了呈现她对基本问题的理解以外,还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怎么把基本问题还给学生?的确学生才应该做问题的主人,可是如何培养学生问问题的能力呢?我们来看看于老师的思考。
近些年,在回忆和梳理自己零散的教学行为片段时发现,我教学的兴奋点已经从“教法”转移到“学法”,每年所教的学生总数差不多,可是却越来越忙碌,甚至在中午都会与主课老师抢时间“答疑”,当教学的重心从知识的普遍性转移到个体生命的差异性时,我兴奋不己,觉得自己抓住了美术与学生的联系,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我会让学生把美术课本当杂志一样去浏览,逐一询问每一位同学——“对哪一节课更有兴趣,更想深入学习”再根据每个班对知识内容的选择编制不同主题单元的教学计划。从2014年开始,我对编写《美术学习手册》的兴趣远远胜过于写教案,因为教案之于我是一种理想模式,是会与实际教学存在差距的,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论,就不可能按照教师特定的教法上课,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行为中,不变的是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会随着教学中各种真实地、不确定的、无法提前预设的突发状况而变化的。所以学案的意义远大于教案,那么,从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观点出发,接下来,我对大概念下基本问题谈几点我的思考。

一、基本问题该谁提?


在格兰特 · 威金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提到:“基本问题是通向理解之门”。汉斯-格奥尔奥·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质疑意味着摊开、公开。只有善于质疑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颖桦博士在“艺术语言的思维策略”课程中她讲到:“基本问题是针对大概念而设计的,是引起学习者的思考、探索和研究,而不是简单地背诵事实,作为老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理解力设计基本问题,颖桦博士以“时间”为大概念列举了几个基本问题,如:“什么是事件的顺序?”“时间的流逝如何在事件的顺序中体现?”“艺术家如何表达时间的流逝、时间顺序和运动?”看着这些问题,不由思考:这些问题是站位在谁的角度?学生?还是老师?这些问题是学生能理解并感兴趣的问题吗?接着,我在王大根教授一篇发表于2018年第2期,名为《以基本问题探索美术的“大概念”》的文章中找到了进一步的解答,王教授在文章中说:正是改变现有教材一课一练的支离破碎,才有了现在以“大概念”统领教与学,那么大概念是上位的、是抽象的,要通过基本问题得以实现,基本问题还可以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因为学生习惯了以往陈述性知识的直接讲授,所以核心素养本位下的教学要把基本问题还给学生,当看到这里时,我不禁思考:我们怎么把基本问题还给学生?这些问题是老师从成人、从学科角度提前预设好的?是能牵引着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吗?王大根教授在文章中还有一个很宝贵的观点——“能最大限度地吸引特定的,各种学习者,一些成人关心的问题不一定适合于学生,如果一个问题能够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那它就是基本问题”。那么,把问题还给学生最好的做法是否就是基本问题由学生提出呢?

二、怎么做才能把基本问题还给学生?


综上几位专家的观点,我的教学主张是:大概念由教师去挖掘,基本问题和小问题最大化由学生提出,那学生不会提问题怎么办?营造问题情境,设置问题场域,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意识,爱思考、会提问、勇于质疑,批判精神放在开启一个全新学习单元的首要任务。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基本问题进行问题链的整理——按照知识类、事实类、理解类、事实类进行归类,这些问题哪些是需要在老师帮助下解决的,哪些是可以独立完成的?

以高中必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五课《走进抽象艺术》一课为例,分享一点我在基本问题上的做法。我在课前先通过播放抽象主义康定斯基的光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们对抽象艺术的由来和抽象艺术的实践创作有一个感性的欣赏和认识之后,让学生们针对所看到的每人写出一个有关抽象艺术的问题。当学生们每人都写出各种奇怪、有趣的问题,教师把这些问题按知识点的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具体进行问题链的整理,分解出若干小问题,那么接下来的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今年高一我开设《设计》模块,课题是文创产品设计,和之前一样还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基本问题由学生提出,不同的是,这次学生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对基本问题进行归类,(事实类、知识类、理解类、实施类),因为每一类问题的解决对应不同的学习方法。把以组为单位汇总上来的问题进行不同层面的归类、梳理,那么接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搜集、研讨、设计、制作一一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在此,有几个不可回避的难题就是——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教师要创设问题场域,引导、启发和鼓励,或者举例;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主题怎么办?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与主题的相关性,从而生成恰当的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高级怎么办?教师要呵护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作为小问题,或者问题的引子;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本身有争议怎么办?教师可以组织辩论的形式生成问题场域,生成各种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至始至终要保持一种信念: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擅于提出问题的,他们的课程由他们的问题主宰,不用成人的强势观念,功利的成果意识来强制主宰课堂;对于低幼阶段的孩子,教师一定要学会俯下身,与孩子的目光平齐,去发现属于他们的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互换问题的方式展开平等的对话、交流。
举个例子,2020年春节全国各地蔓延着新冠病毒的侵袭,各地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教学从课下转移到了线上,新学期初组织学生开展以“疫情无情-人间有爱”主题画创作活动,启动阶段,我在第一次做全体动员大会的时候(网络)就开展了一节课的交流,把学生关于这次疫情事件想说的,有疑问的,学生的观点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用问卷星提出“把疫情与美术联系起来,能提炼哪些基本问题”的问卷进行调研,从而获得从学生层面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基本问题进行问题链的整理:

学生提出的基本问题(序号)
教师整理后的基本问题
问题属性:
问题解决途径
对应大单元教学
对应初中教材学习领域,落实核心素养
1、15
美术学习通过哪种艺术形式表达时事生活?
理解类:关系论
欣赏评述、兄弟学校画作欣赏
第一单元

欣赏  评述——图像识读、文化理解

小蝙蝠有罪吗?

疫情的元凶是谁?

事实类:本质论

时间——科学
渗透各单元
学生用软陶制作无罪的小蝙蝠
造型表现——
文化理解、批判意识、审美判断
3、5、10、11、12、13、17

哪种表现手法、艺术形式更能传达疫情主题画?

实施类:
美术表达

实施:
欣赏、技法

第三单元:美术技法:百花齐放(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
马克笔绘制电脑绘图
 

造型表现
综合探索——美术表现(创意、有个性化)、审美判断
4、7、8、9、14、16、18、20

美术如何为“疫情”传递大爱、记录、助力、致敬。。。

理解类:美术功能
 
物化——产品定制(文创)
第四单元:定格感动:疫情主题产品定制设计

设计应用
——创意实践、美术表现、文化理解、审美判断

三、基本问题的提出从哪里入手?

从时间序列上,基本问题是紧随在大概念之后,当教师从学科领域或主题领域挖掘出大概念之后,由学生提出基本问题,在这其间,教师为保证基本问题的有效性,可以思考如何营造问题情境或生成一个问题场域,所以,基本问题这一环节需要花心思,绝不是把一个陈述句变成疑问句那么简单。基本问题提出的领域可以从学科领域、自然人文、社会生活、时事热点、文化聚焦,与学生目光平齐能看到的、关注到的学生感兴趣的一切事物,因为基本问题只有是学生感兴趣的,才会成为他们学习持久的动力。如果一个主题单元,基本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提出,问题之间层层递进,既满足学生的兴趣又符合其认知规律,那么,我们就是在践行大概念下的美术核心素养教育,你会发现,我们的基本问题恰好对应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所涵盖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这种教学观同样也是在践行当前国家教育所提倡的“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

四、如何评估基本问题的有效性?

关于这个问题,尹少淳教授在题为《主题、大观念与基本问题》的专题讲座中提到,基本问题有六项指标:1.真正引起对大概念和基本内容的相关探究。2.激发对更多问题的深度思考、热烈讨论、持续探究和新的理解。3.要求学生考虑其他不同观点,权衡证据,论证自己的想法和回答。4.激励学生对大概念、假设和过往的经验教训进行必要的、持续的反思。5.激发与先前所学知识和个人经历的有意义联系。6.自然重现,为迁移到其他情境和学科创造机会。
美术基本问题的有效性在我看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1、基本问题是具有开放性,能匹配美术学科的特点。
2、基本问题是能让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一直贯穿于始终。
3、基本问题具有可迁移性,因美术学科的特点,基本问题在问题情境中,它可能是“问题”,在实践操作中,它可能是“方法”,在展示评价中,它可能是“成果”,问题从生活中来,再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回归到生活中去。
4、美术的基本问题是可以调动学习者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去探究它,可能它没有标准答案,但有着一致的价值取向。


以上所谈到的四点内容是在生生之美的第四期教研集市上,我们葵园组领到的四个有关基本问题的解答,我是站在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观点上,有些回答可能有待商榷或需要实践去检验,感谢生生之美所提供的,能碰撞教学灵感,交流思维乐趣的“磁场”,感谢在这一过程中,爱华老师充满惊喜、海纳百川的笑容,小伙伴们支持的目光,除了交流教育思想与情怀,老师们在纷扰、多变的世界之外守护着一份纯洁的学术研究领域,探讨着能让我们学生受益终生的教学教法,每一位在这一“磁场”中学习的老师都是着实可敬的!最后,感谢生生之美的平台,给予老师们的碰撞与凝聚!


文字:于   迴
图片:于   
版式:王   君


如何报名?

直接扫码登录生生之美知识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