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林森:中国要警惕汽车灾难

 井底之蛙-yousheng1 2010-11-26
刘林森:中国要警惕汽车灾难
  
中国低碳网专稿 国家环保部近日披露,目前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13个重点城市中三分之一以上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机动车排放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该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9月5日在2010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发展论坛做了题为《加强机动车环保法规建设,推动机动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演讲,证实了上述调查。

有毒排放严重危害健康

目前实行的空气监测标准还是1996年制定的,严重落后于形势。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没有列入监测指标,而这恰恰是毒性最强的颗粒物。国际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悬浮微细粒子。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20微克。调查研究证实,机动车辆的排污是造成大气中有毒微细粒子最终出现灰霾天气的主因。对城市中很多市民来说,灰霾天气带来的是憋气、咳嗽、头晕、乏力、恶心和坏脾气。去医院的患者一下子多起来。

对汽车排污人重灾区广东省东莞市环保局的调查报告证实,东莞机动车的排气污染量占了大气总污染超过了65%,其中灰霾天气的出现与机动车尾气污染有密切关系。当然灰霾并非只垂青广东,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江苏、汕尾、深圳等均不能幸免,中西部地区的内陆城市如兰州、西安等也难逃厄运。此外,城市的建设和扩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国城市几十年来城市发展很快,城市群密集,减少了以前存在于城乡结合部的空气污染缓冲区。这一方面造成了污染物不易排散和积累,而大量高楼大厦的建设,也阻挡了风的水平流动,为灰霾的产生提供了地面条件。现有的监测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灰霾天数已占到全年天数的30%~50%。上海环保局的有关人士表示,空气污染中有八成都来自汽车尾气。

在车辆不多的情况下,大气的自净能力尚能化解车辆排出的毒素。但中国许多城市已车满为患,交通拥堵成为家常便饭,汽车本应具备的便捷、舒适、高效的特点却被过多的车辆逐步抵消。汽车污染大气的同时还对周围环境形成噪声污染,2008年交通噪声污染就占整个环境噪声总量的28.5%,而车辆密集区域的噪声比例远大于此。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准则》,细微颗粒污染物的年均浓度限值为每立方米10微克,如果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人的死亡风险就会增加15%左右。直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腔外面;直径在2.5微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而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微颗粒物,则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

研究证实,在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主要受气体扩散和湍流扩散作用的影响,由于其质量微小且对气流跟随性极好,因此在常规除尘设备中,几乎总是跟随气流一起运动,难以从气流中分离出来。这些特点使之能长期悬浮于空气之中,随着人的呼吸吐纳,经鼻腔、呼吸道深入到气管、支气管、肺泡乃至血液中。此外,细微颗粒物会导致心律、血粘度发生改变,增加了突发性心肌梗塞的风险。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通过长期监测指出,灰霾最为直接的危害就是导致肺癌,尤其是在城市。

感叹汽车出行效率

到2015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可能达700万辆。届时,如不调控,城区每天平均拥堵超6小时,车辆平均时速不足15公里,和跑步速度差不多。严重的交通拥堵不仅出现在北京,广州、上海、南京、郑州等都开始面临这个问题,交通拥堵成为城市良性发展的症结。
700万机动车对北京意味着什么呢?据测算,如需保持目前的“通畅”程度,北京五环内道路需延长3/4,停车面积需增30平方公里。如果,按照目前的道路状况,届时早晚高峰时速低于15公里,低于人们可以承受的极限。

不单在北京,广州、上海、南京、郑州等城市的交通拥堵形势也十分严峻,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调控手段,2015年,开车与跑步同速的现象也将在其他大城市上演。

据最新数据统计,广州市民晚高峰下班的平均出行时间超过一小时,从2007年的48.6分钟增加至62.5分钟。广州去年的拥堵高峰时段跨越2至3小时,高峰期主城区干道平均车速为18.7公里/小时,已经突破国际公认大城市交通拥堵警戒线20公里/小时。

郑州近几年私家车平均每年增长12.1%,市区道路80%以上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的状态,早高峰平均车速为18公里/小时,晚高峰为16公里/小时。据推算,到2015年郑州高峰期间路网的平均车速将可能只有10公里/小时,城区道路将长时间处于拥堵状态。

难解决的城市停车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小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由于停车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停车问题不仅成为影响我国道路交通的一大顽症,而且势必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各城市占路停车现象非常严重,一些城市存在主要干道占路停车现象,有的城市车辆占道乱停乱放,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道路交通,道路能力、行车速度进一步降低,影响了经营效率。另外,车辆在道路上任意停放,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都造成了干扰,也产生了大量的交通安全隐患。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占路停车高达64%,对动态交通的影响极大。

由于社会经济、规划建设、开发商追求短期效益而不会超前投入巨资修建停车场等原因,我国各城市在1995年之前建设开发的居民小区,大都没有把停车场设计在内。而后来开发的居民小区,有的由于也没有配备充足的停车位,造成了停车混乱等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的机动化程度较低,政府对停车问题的认识滞后于车辆的发展速度,配建停车设施不足,公共停车设施缺乏,目前我国城市的停车位只能满足一半的停车需求。而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正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城市私人小汽车每年的增长速度更是高达20%—30%,预计全国每年要新建约300万个停车位,才能逐步解决停车需求与供应的矛盾。

提倡骑自行车:明智之举

一年前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首届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年会上表示,我国应保持自行车的数量,并确保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便利通达。仇保兴表示,建设部坚决反对限制使用自行车道的做法,已勒令一些城市恢复被取消的自行车道。为解决交通拥堵,政府不会限制购买汽车,但将从路权上限制私家车的使用,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在大城市中心收取拥堵费,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等。

应该说,建设部此举是很明智的,顺应国情、民情,会赢得大多数老百姓的支持。事实上,在我国一些城市取消自行车道的同时,一些原来没有自行车道的国外城市越来越重视自行车道的建设,有的城市甚至提出了建设“可步行城市”的理念。

为了保护环境,防止汽车灾难,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亡羊补牢,采取措施,尤其在限制使用汽车上相当严格。欧洲各国为了解决私人轿车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在改善公共交通的同时,还大力倡导骑自行车,一个新的普及自行车交通的热潮正在升起。2002年以来,欧洲有11个国家拨款兴建自行车专用车道。瑞士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汽车普及率很高。但目前这个小国境内已有9条自行车公路,全长3300公里,10年前在瑞士开始修建,至今已趋向完善,预计至2008年将新增5000公里。此外,德国、法国、荷兰、瑞士等国家还计划建造自行车高速公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显然,欧盟的做法应对中国有所启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