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医整骨疗法综述 - 用手说话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高岁 2010-11-29

新医整骨疗法综述

网摘 2008-08-06 21:17:41 阅读139 评论1   字号: 订阅

吴国庆 中华医药杂志 2004年8月第4卷第8期

  笔者运用新医整骨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时,在研究常见病、多发病(颈肩臂痛,腰腿痛等)的过程中,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革新了手法按摩的技术,取得满意疗效。该疗法具有诊断定位准确、治疗手法轻巧、病人痛苦小、治疗费用低等特点。

    1 新医整骨疗法的理论依据和诊治特点


    1.1 软组织损伤的发病机制 新医认为软组织遭受机械性损伤后,常在局部软组织发生解剖位置的微细变化,是其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这种解剖位置的微细变化可造成内平衡失调,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或慢性组织变性、增生与粘连等组织结构的变化,并导致功能障碍。因此,新医整骨认为尽早地发现和纠正软组织损伤中的始发病变,即解剖位置的异常,恢复病变部位的正常解剖关系(内在平衡),可使病损部位尽快恢复,疾病即可治愈。


    1.2 主要诊断方法 运用双(单)拇指触诊法在体表触摸到相应病变软组织的解剖位置及形态的变化,如脊柱病变时的棘突歪、高隆或凹陷以及相邻棘间隙的变化等。因受伤部位及相邻组织水肿、瘀血、僵硬挛缩、增生疤痕


    1.3 治疗的主要原则 抓住病损部位微细的解剖位置变化情况,按照“骨错缝”“筋出槽”的原理,根据各种病损病因病理的不同特点和确切的解剖学定位,以轻巧手法(分筋,理筋,镇定和脊柱旋转复位手法),使病变软组织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和形态。


    2 软组织损伤主要病症的病理和诊断方法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是依靠各种矛盾力的对立统一而得到相对动态平衡与稳定的。因此一旦髓核突出,髓核压迫神经根就会产生腰腿痛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同时也破坏了脊柱内外的平衡关系,引起单个(或多个)椎体轻度位移,导致相邻椎体相对位置的改变。由于椎体、棘突和关节突是一个整体,所以棘突和关节突的相对位置也必然随之变化,表现为棘突偏歪,关节突关节错缝,偏歪的棘突上下棘间隙一宽一窄,同时也可损伤椎间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黄韧带),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改变应该包括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关节突关节错缝,椎间韧带损伤等。用双(单)拇指触诊法可在患肢发现“四大体征”即:患椎棘突偏歪;患椎上下棘间隙一宽一窄;患椎棘突旁压痛或放射性压痛;患处棘上韧带剥离钝厚压痛。这样就形成了新医整骨新的诊断方法。治疗上采用脊柱旋转复位法,拨正偏歪棘突可使突出的髓核还纳,纤维环的裂缝闭拢,关节突关节面对位,恢复椎间力的平衡。因而往往可以起到“立杆见影”的疗效。但也有部分病人可改变突出髓核和受压神经的关系或松解神经根粘连而缓解症状。


    2.2 颈椎病骨质增生


    2.3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本病是引起腰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以往常把本病笼统地诊断为“腰肌劳损”,得不到正确的治疗,因而久治不愈。本病是由于腰部突然“闪”“扭”造成后关节错位,用双(单)拇指触诊法可发现患椎棘突偏歪、韧带钝厚、棘突和椎旁关节突压痛,但无棘间隙变化。治疗手法以复位为主,使脊柱旋转复位法扳正偏歪棘突,当即显效。


    2.4 臀上皮神经损伤 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中,约有半数为臀上皮神经损伤,过去对本病没有认识,笼统地诊断为“急性腰扭伤”。在劳动中,腰部前弯和左右旋转时,易致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下方的一段发生离位,损伤而移行在“槽 外”(中医称之为“筋出槽”),离位后,神经本身及周围软组织发生肿胀、充血等炎症反应,引起一侧腰臀部疼痛,双(单)拇指触诊检查,在髂嵴中点直下3~4cm处的软组织中可触及一滚动的条索样物,压痛明显,仔细触摸时可以找到该物质原位之沟痕。慢性损伤者,可触到一较粗大之条索样物。治疗上以手法复位为主,急性损伤施以手法后,多数患者症状、体征立即减轻或消失,经1~2次可治愈。慢性损伤还需配合药物治疗(常用利多卡因加强地松龙局部封闭)。


    2.5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梨状肌软组织损伤中,因梨状肌损伤而致急慢性坐骨神经痛者比较多见。过去对本病认识不足,往往误诊误治而给患者带来许多痛苦。梨状肌可因某些动作,尤其是下肢外展、外旋或由蹲位变直立时被拉长或过牵而损伤。梨状肌损伤以后常波及上下孔所通过的神经、血管,所以除有一侧臀部疼痛,走路跛行外还伴有真性坐骨神经痛及其他神经受压的症状。双(单)拇指触诊,可在梨状肌走行位置上触到高起的成条索状物或束状肌索,钝厚,压痛明显,或梨状肌成弥漫性肿胀,弹性变差。慢性损伤者呈束状变硬、坚韧,弹性减低,无明显压痛。治疗上以手法复位为主,辅以药物治疗。急性损伤用手法使肌纤维舒顺平复后,多数患者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经1~2次治疗后可痊愈,必要时也可配合药物治疗(强地松龙或维生素B 12 加利多卡因局部注射)。慢性损伤者,经手法治疗再配合理疗(如针灸和中频电按摩)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6 肩周炎 基于肩部微细的解剖位置变化有“六痛点”(均为肌肉或肌腱的抵止端)即喙突痛点、肩峰下痛点、上臂后痛点、肩胛脊柱内角、中点、下角痛点。并发现肩部病损部位在急性期可触及肌腱位置偏离、高隆、错动、肌腱钝厚、弹性变差、压痛等变化。慢性期可触及肌腱变粗、变厚、变硬或双肌腱粘连、扭结。弹拨肌腱时肌腱起始端或抵止端活动幅度变大,患者仅有酸胀感,疼痛不明显。治疗以手法整复为主,用手法将肌腱扳正复平理顺,即可收到满意的效果,必要时辅以药物(穴位注射加手法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作者单位:712000陕西省第二纺织医院理疗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