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曾国藩的读书法 转自新浪博客博文

 夕阳虹 2010-12-01

论曾国藩的读书法
    曾国藩(1811-1876),字文正,号涤生,是近代湖南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办的湘军因一改清帝国八旗制度的积弊而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始祖,他的家书更是因深得古文化的奥妙而广为流传,他也因而成为集孔子所极力推崇的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三不朽与一身的人物,对后世影响很大。毛泽东称他为封建社会的精神领袖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
  作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曾国藩还是有可取之处的,特别是他的读书方法,至今看来仍有不少地方可供我们借鉴。
 
  曾国藩认为读书排在首位的是立志。只有具有远大的志向才能有一种气度,凭借这种气度而驾御如山的书籍而成为贯通古今而洞明世事的人。在志向中最为重要的是,并以此来塑造性格。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需以明强为本。”“难禁风浪四字璧还,甚好甚慰,古来豪杰皆以四字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应该来说,从读书中塑造性格,曾国藩还是有过人之处的。高明在于天分,精明在于读书。今天由于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不少人的性格开始变得柔弱,同时志向也慢慢消退了。这是值得警惕的现象,如果大方向把握不好,一个人就会走向偏颇的轨道,更不要说有什么作为了。 
  在读书中排在第二位的是,这包括一些读书方法和思维方法。比如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与此书之精局大处茫然不知也。”“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穷经必专守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经以穷理,史以考事……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义理。通常我们看书,或者贪多,或者懒惰,或者干脆是这山望那上高,一本书没读完就频频换书,结果看似读了不少,其实很多都是浅尝辄止的一知半解。专主义理则表明曾国藩注重探寻事物的本质而致力于学问的实用,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也。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很多都没有曾国藩谦虚,他们恃才傲物,藐视他人,盖文人相轻,自古皆然(曹丕语),人人自为握灵蛇之珠,家家自为抱荆山之玉(曹植语),实际上只重理论不重实践的古代文人所创造的价值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大。曾国藩也感慨文士之自命过高,立论过亢,几成通病。,没有虚怀若谷的思想,读书只能算无识 
  第三是恒,即一种持之不懈的意志力,这是曾国藩强调最多的地方,有很多箴言。如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则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虽则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在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中说: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另外针对懒惰者无法实现有恒的遁词,曾国藩批驳道: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埘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责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这就是曾国藩的精神,他从一个科场屡败的愚钝书生而一跃而成为清朝为数不多的大儒,无不与这种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精神有关。鲁迅也对这种精神予以赞赏: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跑之终点而不止的竞技者,和看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综合以上三者,曾国藩是把立志放在首位,有识放在第二位的,有恒则放在了第三位,其实这何尝不是做人的道理。我觉得对他的思想加以批判吸收,可以该为如下顺序。首先是立志,志向远大,方向准确,这是最重要的,是根本。其次是有恒,意志坚定,不屈不挠,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这是成功的必备条件。最后是有恒,对事物分析要立足长远,同时方法得当就能事半功倍。我想他给我们的启示,大略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