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境分娩的急救
异境分娩急救是指在毫无准备的环境条件下突然分娩。有的产妇在田间、旅途,工作间、场地等处,突然要分娩。这处情况多见于经产妇。因其先兆症状较少,产程较短,故而可能突然发生这种情况。 1.无论是在田间、旅行车上都应选避风处。 2.产妇身下都要铺干净的衣、被或塑料布、雨衣、油布等。 3.速找寻医护人员或请有经验的人来接生,但常常是在无医护人员和无接生工具的情况下抢救。凡接生用的包婴儿的布、外阴铺的白布、纱布、手巾等,扎脐带用的线绳、剪刀、镊子都应用酒精消毒或煮沸20分钟消毒后再用。 4.胎儿产出后用衣物保暖,外阴用干净布或手巾敷盖保护。无消毒的剪刀时,可用刀片来代替,但必须用酒精消毒,或用火烧消毒。待胎盘产出后,迅速送医院抢救。 5.产后母子都应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预防破伤风,婴儿肌肉注射750单位,成人肌肉注射1500单位。注射前应做过敏试验。
流产时的急救
流产又称小产。妊娠不到7个月,因各种原因中止妊娠者,称为流产。任何场地都可发生流产。临床常见的流产类型有:先兆流产,难免流产、不完全流产、完全流产等。对流产处理处理不当,轻则造成贫血、盆腔炎、不孕症等,重则因出血造成严重后果而死亡。 症状及处理
小儿惊风的急救
一、主因 小孩突然四肢抽动、摇头瞪眼、唤之不醒、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西医称惊厥,中医称之为抽风。因为小孩的神经系统调控抑制和兴奋的能力比大人弱得多,因此一遇有感染、高热等病症时即会抽风,常发生在6个月至3岁之间。 二、判断 1.刚出生的新生儿突然不开口,不会吃,稍有声音刺激便引起全身抽动,应首先考虑接生时感染了破伤风杆菌。 2.如有新生儿出生时上过产钳才娩出,头上有大血疱,突然抽风,不发热,应考虑颅内出血。 3.稍大一点的婴儿吃奶感染都照常不误,四肢或面部突然抽动,不发热,应首先想到缺钙。 4.如遇抽风又有发热,精神不振,呕吐,头前(前囟门)凸起,颈项僵硬,应想到是感染了脑膜炎或脑炎。 5.3~5岁孩子突然不醒人事,抽风咬舌,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很可能是癫痫。 总之,凡能引起大脑皮层神经元异常放电的疾病均可引起惊厥。 三、急救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未到医院前,都应尽快地控制惊厥,因为惊厥会引起脑组织损伤。 1.使病儿在平板床上侧卧,以免气道阻塞,防止任何刺激。如有窒息,立即口对口鼻呼吸(见图3)。 2.可用手巾包住筷子或勺柄垫在上下牙齿间以防咬伤舌。可用针刺或手导引人中(见图57)、内关(见图41)等穴。 3.发热时用冰块或冷水毛巾敷头和前额。 4.抽风时切忌喂食物,以免呛入呼吸道。 5.缺氧时立即吸氧。控制惊厥首选安定。静脉慢注0.1~0.3mg/公斤/次,1~3分钟见效。最好分秒必争送医院查明原因,控制惊厥、抗感染和退热三者同时进行。
新后儿出血的急救
新生儿出血下又称新生儿黑粪症、新生和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等,多在出生后2~6天出现。主要因为维生素K缺乏所致。 一、判断 1.早期出血:多在出生后24小时出现,可见皮肤、脐残端渗血,甚者肠道出血为黑便,或颅内出血。 2.典型出血:常在出生后2~7天出现呕血、便血、皮肤血斑、鼻出血、阴道出血、尿血、甚者肺和颅内出血导致休克。 3.迟发出血:常见于出生的棘间韧带周至3个月内,颅内出血为多见,患儿前囟膨大,嗜睡,惊厥,皮下或胃肠道出血,破伤风出血不止,预后差。 二、急救 1.尽量使病儿安静卧床,少搬动。 2.维生素K1每天1~3mg,连续肌肉注射3~5天。 3.不用配血型,用成人新鲜血5~10ml,一次肌肉注射。 4.胃肠出血者应早喂食,可促进肠内菌群生长,有利于维生素K的合成。 5.胃肠不出血者应早喂食,可促进肠内菌群生长,有利于维生素K的合成。 6.脐部出血应包扎消毒以防感染。 三、预防 1.凡疑产前或经医院诊察孕子缺乏维生素K时,应肌肉注射维生素K110mg/日,2次/日,连续3~5天。 2.如是早产儿或发现胃肠道有畸形者,出血也可肌肉注射维生素K15mg/日,2次/日,连续3~4天。
惊厥的急救
一、主因 惊厥是婴幼儿常见急症之一,6岁以下幼儿发病比成人高10~15%倍。惊厥是脑一时性功能紊乱,小儿大脑破质发育不成熟,神经髓鞘发育不健全,对兴奋和抑制不能如成人那样容易控制,并易患急性感染性疾病。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化脓或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脑寄生虫、胰腺炎等。 2.非中枢系统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急性菌痢、急性肾盂肾炎等。 3.非感染性病因:大脑发育不全、脑积水、颅内出血、脑血管病、破伤风、癔症等。 4.代谢障碍: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低血糖症,尿毒症,维生素b1、b6缺乏症,酸中毒,脑缺氧等。药物中毒也可引发本病。 二、主症 惊厥发作前有烦躁、“惊跳”、精神紧张、四肢肌张力增加等预兆。常突然出现意识不清,易跌倒,口味白沫,面色苍白或发绀,两眼凝视或斜视。面肌或四肢肌肉抽动,大小便失禁,项强直,角弓反张;甚者呼吸暂停,心律失常。惊厥常持续数分钟到数10分钟不等。 三、急救 1.使患儿侧卧位,头向一侧,松解衣扣,用纱布垫在上下磨牙之间,以防咬伤伤舌,保持呼吸通畅,保持安静。 2.手导引或针刺百会(见图43)、人中(见图57)、合谷(见图46)、十宣(见图70)、内关(见图41)等穴位。
图70 3.有条件时应及时吸氧。还可口服苯巴比妥钠5~8mg/kg/次,或肌肉注射安定.2~0.3mg/kg/次。 4.高热者应用冷水将手巾浸湿或用冰袋敷前额、肘窝、国窝以降温。
高热的急救
病、伤后,当腋下温度超过39℃时称为高热症。小儿腋温37.5~38℃时为低热,超过39℃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持续高热对身体损害很大,应及时查明原因或纠正高热症。 一、主因
二、判断 (一)发热本身的判断
(二)发热伴随症状
三、急救 1.卧床,安静休息,供给充足水分。 2.补充能量,口服0.9%盐水加白糖水,防水电解质紊乱。 3.温水擦浴,用30~39℃温水擦四肢,50%酒精擦胸、背和颈部,或用1%冷盐水灌肠。婴儿每次100~300ml,儿童500ml。 4.冷湿敷法,用冷水或冰水浸透毛巾敷于头面部和血管丰富处如国窝、大腿根、腋下、颈部,每10~15分钟更换1次。 5.冬季可保暖,夏季要避风。 6.针刺哐手导引风池、大椎(图71~72)、曲池(见较长45)、合谷(见图46)等穴。
图71
图72 7.口服阿司匹林0.5mg/次,或服银翘散、柴胡汤。 急救关键是根据病因进行抢救。病因不明前不要轻率用退热药和抗一素,以免掩盖病情,反而遗误急救时机。高热持续40℃以上而不下降者,高热出现惊厥、谵语或休克者,明显外伤引起的高热者,都应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
|
来自: 普化散人 > 《骗局 灵异 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