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世精华《一》

 文静1961 2010-12-04

传世精华《一》 (古句今用的释义和来源~)不断充实中~~~ - 博厚哥 - 博厚哥第一章:《左传》 

传世精华 (古句今用的释义和来源~)不断充实中~~~ - 博厚哥 - 博厚哥

左传》是先秦的一部较完整的历史著作。旧传它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解说孔子所修订的《春秋》的传注。但自宋代以来,有许多学者认为它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史官所著,可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它本名《左氏春秋》,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同为独立的史籍,后代学者将它分年附在《春秋》之后,起解说《春秋》的作用,于是又叫做《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著作比较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许多重大史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也表现了作者的儒家思想,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左传》的文字简洁流畅,叙事详尽而曲折,描述人物生动形象,因而又是一部富有文采的散文著作。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左传》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以《春秋》为纲,按年编写。叙事详细,保存了大量春秋以前的史料。有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等。

【选摘】

001 多行不义必自毙——郑庄公

 【译文】

不公正不合理的事情干的多了,必然会自己栽跟头!

  【选摘】

 002 黄泉——郑庄公

【译文】

地下,指不在人世~~~~~~~~~~··

【选摘】

003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郑庄

【译文】

在大隧道之中,那天伦之乐交融合睦!

【释源】

以上精句均来自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选摘】

004 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 ——君子

【译文】

估量自身的力量而去实行,观察并掌握时机而采取行动~

【释源】

004 源于 《左传》(郑庄公戒殇守臣)

【选摘】

005 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季梁

【译文】

如果小国有道而大国无道的话,小国就能战胜大国。所说的道,是指对人民忠诚,对鬼神诚信啊。

【选摘】

006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季梁

【译文】

人民,是鬼神的主体啊。因此圣明的君王首先要使人民家成业就,然后才尽力事奉鬼神。

【释源】

005 006 源于《左传》(季梁谏追楚师)-桓公六年

【选摘】

007 一鼓作气——曹刿

【译文】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意指一气呵成~~~~~~~·

【释源】

007 源于 《左传》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选摘】

008 风马牛不相及——楚使者

【译文】

相去遥远,彼此之间并无关系,即使放逸马牛也互不相及~~~~~~~~

008源于 《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僖公四年

【选摘】

009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宫之奇

【译文】

面颊与牙床相依,失去了嘴唇就使牙齿受寒~~

【选摘】

010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宫之奇

【译文】

上天是无亲的,他只对有德的人亲近。

【释源】

009 010 源于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

【选摘】

011 天威不违颜咫尺——齐桓公

【译文】

天子的威严近在咫尺,不离我的颜面之前~

【释源】

011源于 《左传》(齐桓公下拜受胙)-僖公九年

【选摘】

012 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晋国大夫 阴饴甥

【译文】

服罪的诸侯感念秦国的恩德,有二心的诸侯惧怕秦国的刑罚~

【释源】

012源于《左传》(阴饴甥对秦伯)僖公十五年

【选摘】

013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宋襄公

【译文】

君子在作战的时候不对受伤者再加伤害,不捉拿头发斑白的人。重伤:对已伤之人再加杀伤~

禽 同 擒 二毛:黑白发相间,指头发斑白年龄很大的人。

【释源】

013源于《左传》(子鱼论战)僖公二十二年

【选摘】

014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介之推

【译文】

是上天真正要立文公为君,而这些随从流亡的人们却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实置:真正要确立~

二三子:指从亡诸臣

【释源】

014源于《左传》(介之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

【选摘】

015 何恃而不恐——齐候   答:恃先王之命——鲁国展喜

【译文】

齐候:凭恃什么而不恐惧?展喜:我们凭的是先王的遗命。(有恃无恐)恃:仗势,凭借~

【释源】

015源于《左传》(展喜犒师)僖公二十六年

【选摘】

016 东道主——郑国烛之武

【译文】

东面方向的主人,东方道路上居停的主人,(因郑在秦东)后世以东道泛称主人。

【释源】

016源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选摘】

017 尔木之墓拱矣——秦穆公

【译文】

你墓旁的树木现在也有合抱粗了。拱:指两手合抱~

【释源】

017源于《左传》(骞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

【选摘】

018 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古人有言

【译文】

前瞻后顾,畏首畏尾,一身还余几何?既畏首又畏尾,一身不畏之处尚余多少?

【选摘】

019 鹿死不择音。——郑国大夫 赵盾

【译文】

野鹿濒死时不暇顾及寻找荫庇之所~ 音 同 荫

【选摘】

020 铤而走险,急何能择?——赵盾

【译文】

急闯险关,怎顾得选择手段?铤:快步走的样子。

【释源】

018 019 020 源于《左传》(郑子家告赵宣子)-文公十七年

【选摘】

021 在德不在鼎。——周使 王孙满

【译文】

大小轻重,在于有德行,不在于有鼎。意指享有天下在于有德行~

【选摘】

022 魑魅罔两,莫能逢之。——王孙满

【译文】

人们也不会碰上 山川 木石的神怪。魑魅:传说中的山川之怪。罔两:传说中的木石之怪。

莫能逢之:谓人们都知道神怪之情状,尽量躲避它们,所以不能遇怪异。

【选摘】

023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王孙满

【译文】

这九鼎的轻重,别人是不可以过问的啊。

【释源】

021 022 023源于《左传》(王孙满对楚子)-宣见三年

【选摘】

022 骄奢淫佚。——卫国大夫石碏

【译文】

骄矜 奢侈 放荡和安逸,(都是邪恶的根源)。

【释源】

022源于《左传》(石碏谏宠州吁)-隐公五年

【选摘】

023 收合余烬,背城借一。——齐国佐

【译文】

那我们就请求收拾残兵余勇,再借此背城一战!背靠城池,再借此一战,借:凭借

【选摘】

024 惟命是听。——齐国佐

【译文】

唯晋国之命是从,绝对服从的意思~

【释源】

023 024源于《左传》(齐国佐不辱命)-成公二年

【选摘】

025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晋大夫知荥

【译文】

我不应承担怨楚之名,您也不应承受施德之名,无怨无悔,我不知报答什么。任:当,担当。

【选摘】

026 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已尽臣礼,所以报也。——知荥

【译文】

即使与楚国将帅接触,也将一战,我将竭力为祖国效死,没有二心,尽上臣子的礼仪,这就是我要报答你的。

【选摘】

027 晋未可与争。——楚王

【译文】

晋国,还是不可与相争的~

【释源】

025 026 027源于《左传》(楚归晋直荥)-成公三年

【选摘】

028 戮力同心。——晋使吕相

【译文】

同心协力之意,戮力:并力,尽力。

【选摘】

029 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吕相

【译文】

跋山涉水,越过险阻之地。草行曰跋,难下曰险,难上曰阻。

【选摘】

030 绥靖。——吕相

【译文】

安定 安慰。此处亦有 劝止 之意

【选摘】

031 痛心疾首。——吕相

【译文】

非常心痛,头痛 难受。

【选摘】

032 唯利是视。——吕相    (唯利是图)

【译文】

此处言秦国视其有利而图之。(所以亦云:唯利是图)

【选摘】

033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晋大夫叔向

【译文】

(祁大夫十分公道)对外举荐不嫌弃他的仇敌,对内举荐,不遗漏他的亲子。

【选摘】

034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诗经 《诗 大雅 荡之什 抑》意谓德行正直则天下顺之。觉:正直。四国:天下。

【译文】

在此的意思是 有正直德行,天下人就都归顺他。

【释源】

033源于《左传》(祁奚请免叔向)-襄公二十一年 034是叔向引用《诗经》中的话~

【选摘】

035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春秋时的郑大夫子产(郑穆公之孙 亦称公孙侨 字子产)

【译文】

有美德,就能与人同;乐与人同,就能久居其位。乐:乐与人同。久:久居其位。

【释源】

035源于《左传》(子产告范宣子轻币)-襄公二十四年

【选摘】

036 口实。——齐大夫晏婴 亦称晏子

【译文】

禄养,俸禄。(现亦称 口柄 把柄)

【选摘】

037 民之望。——齐大夫崔武子

【译文】

此谓晏子有贤德,是万民仰望的人。

【释源】

036 037源于《左传》(晏子不死君难)

【选摘】

038 泱泱乎,大风也哉。——吴国公子季札

【译文】

泱泱然宏大深广,是博大之风啊!泱泱:(形容歌声、乐声)宏大深广,大风:博大之风,大国之风。

【选摘】

039 乐而不淫。——季札

【译文】

愉悦快乐而不放纵荒淫。

【选摘】

040 思而不贰,怨贰不言。——季札

【译文】

虽有忧思,但无二心,虽有怨意,但隐忍不言。

【选摘】

041 直而不倨。——季札

【译文】

刚健正直而不倨傲放纵。

【选摘】

042 迩而不逼。——季札

【译文】

靠近而不紧迫。密节而不紧迫。

【选摘】

043 迁而不淫,复而不厌。衰而不愁,乐而不荒。——季札

【译文】

迁延流动而不放荡,反复而不厌弃,有哀思而不过分愁苦,有快乐而不过分纵情。

【选摘】

044  观止矣。——季札

【译文】

欣赏观摩音乐、歌诗、舞蹈,已达止境(达到最高境界了)故观赏到这里为止

【释源】

038至044源于《左传》(季札观周乐)-襄公二十九年

【选摘】

045 宾至如归。——郑国大夫子产

【译文】

宾客到来,如同返里回家。宾至:宾客到来。

【选摘】

046 盗贼公行。——子产

【译文】

盗寇公然作恶。公:公然。

【释源】

045 046源于《左传》(子产坏晋馆垣)

【选摘】

047 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郑国大夫子产

【译文】

您有美丽优良的锦缎,不会叫人拿来学习裁制衣服的手艺。

【选摘】

048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郑国上卿子皮

【译文】

我听说君子致力于了解大的、远的,小人致力于了解小的、近的。(谦喻自己为小人)

【选摘】

049 远而慢之。——子皮

【译文】

(我却)疏远和轻慢它。

【选摘】

050 今而后知不足。——子皮

【译文】

从今以后,我知道这样还不够。

【选摘】

051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子产

【译文】

人心不同,犹如人面不同啊。

【释源】

047至051源于《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襄公三十一年

【选摘】

052 小国无罪,恃实其罪。——郑国使者子羽

【译文】

我们小国无罪,但轻信大国而依恃它。依恃大国的庇护而不设防,实在是一种罪过。实:实在 确实。

【选摘】

053 包藏祸心。——子羽

【译文】

包藏祸害之心。祸心:为害之心。

【释源】

052 053源于《左传》(子产却楚逆女以兵)-昭公六年

【选摘】

054 筚路蓝缕。——郑国右尹子革

【译文】

乘坐装柴草的车,穿着破旧的衣服。筚路:柴车。蓝缕:破旧衣服。

【选摘】

055 克己复礼。——孔丘 字仲尼

【译文】

克制自己的嗜欲,复归于礼。

【释源】

054 055源于《左传》(子革对灵王)-昭公十二年

【选摘】

056 政宽则民慢。——孔丘

【译文】

政策宽大百姓就怠慢~ 慢:轻慢。

057 宽以制猛。——孔丘

【译文】

用宽大调剂严厉,用严厉调剂宽大。(政事因此而和谐)宽:宽大。济:调剂。猛:严厉。

【选摘】

058 古之遗爱。——孔丘

【译文】

他(子产)的仁爱是古人的遗风啊。

【释源】

056至058源于《左传》(子产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选摘】

059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吴国伍子胥

【译文】

树立德行以广大滋长为上,除去恶疾以彻底净尽为好。

【选摘】

060 亲不弃劳。——伍子胥

【译文】

(勾践)能推广其亲民之心,不遗漏一个有微笑功劳的人。

【选摘】

061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伍子胥

【译文】

(越国)用十年繁育人口,积聚资财,再用十年教导人民深明国耻,并训练军队。(值得一题的是,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忠言,灭国身死之时距伍子胥谏阻正好二十二年,历史的发展完全证实了伍子胥的论断和预言,真是令人可惊、可哀、可叹!)

【释源】

059 060 061源于《左传》(吴许越成)-哀公元年

华采篇章之一

《周易》《尚书》《诗经》《左传》《国语》等都是千年传世之作。

这些文章含义深邃、语言质朴、不事奢华,简洁而意味深远、典雅正大,言而有物。

【选摘】

                                           乾卦第一

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坤,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音tuan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坤,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译文】

《乾》卦:元始,亨通,利和,贞正。初九,巨龙潜入水中,才用不得施展。九二,巨龙出现于田间,利于出现大人。九三,君子终日强健不息,直到夜间仍保持警惕,虽处危境,却没有遭受灾害,出现过错。九四,巨龙或腾跃上升,或沉游于渊,都将不会遭受灾害。九五,巨龙飞腾上天,利于出现大人。上九,飞至极高的巨龙,终将有所悔恨。用九,群龙出现而不见龙首,吉祥。

《彖传》(统论卦意)说:伟大啊,开创万物之始的天德!万物依赖它开始产生,它们都属于天。云行雨降,各种品类的事物流动成形。太阳落下又升起,上下四方六位就定了,太阳按时驾驭六龙,运行于天空。天道运行变化万物各自正定本性和寿命,保持太和的元气,以利于万物的贞正。天开始萌生众物,万国都得到安宁。

《象传》(阐发卦象、爻象的象征意义)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图强而不息。

巨龙潜入水中,才用不得施展,是由于阳气居于下位;巨龙现于田间,说明道德恩施普遍;终日强健不息,强调反复行道;或腾跃上升,或沉游于渊,审时前进并无祸害;巨龙高飞上天,表明大人奋起有所作为;飞至极高的巨龙终将有所悔恨,说明盈满不可长久;用九数,说明天的美德不自居首。

《文言》(文饰《乾》《坤》两卦之言)说:元始,是众善之长;亨通,是美好的会合;利和,是义利的应合;贞正,是百事的主干。君子行仁,能够为人尊长;美好的会合,能够合于礼;利于他物,能够合于义;坚持正道,能够办事。君子是施行这四种美德的人,所以说《乾》卦:元始,亨通,和谐有力,贞正坚固。

【释源】

(乾卦第一)源于《周易》亦称《易经》(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周人所作之《易》,故名。

传世精华 (古句今用的释义和来源~)不断充实中~~~ - 博厚哥 - 博厚哥《周易》经文记有许多殷周历史故事,传文多反映儒家政治、哲学、伦理思想。它以八卦形式推测自然界和社会变化现象。富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对象、辞、言、意神、妙、文、变的阐述,对动静、开合、聚散、盈虚、阴阳、刚柔等对立因素的把握,对后世的哲学、学术方法论、美学及艺术创造均有很大影响。

 

【选摘】

 

                                                               皋陶谟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禹曰:何?

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译文】

皋陶说:啊! 检验一个人的行为可用九德。检验他的言论,如果属于有德之人,就可对他说:可以担负些事情。

禹问:什么是九德?

皋陶说:宽宏大量而又庄重谨慎,温顺柔和而又卓然独立,老实厚道而又严肃恭敬,有治理才干而又办事认真,顺从臣服却又刚毅果断,耿介正直而又温文尔雅,志向远大而又注重小节,刚劲强正而又实事求是,坚强不屈而又符合道义。应当明显的运用这些具有九德的人。

【选摘】

                                                             五子之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末或不亡

【译文】

其第一首说:我们伟大的祖先大禹有训:百姓可以亲近,不可认为它们低下。只有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了,国家才会安宁。照我看来,天下的愚夫愚母都能胜过我。一个人有许多失误,岂能在过失明显时才埋怨呢?应当在过失没形成时就加以考虑。我面对亿万人民,内心恐惧就好像用腐朽的绳索驾着六匹马一样。地位在人之上的人怎能不谨慎呢?

其中第二首说:皇祖大禹的训诫有这样的话:内兴女色的迷乱,外兴游猎的迷乱,纵情饮酒不知节制,嗜好歌舞不知满足,住着高峻的宫宇,墙上雕绘彩饰。只要有一项如此,没有不亡国的。

【选摘】

                                                                 说命

惟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无启宠纳侮,无耻过作非。惟厥攸居,政事惟醇~~~~~~

~~~~~~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允怀于兹,道积于厥躬。惟筥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惟说式克钦承,旁招俊乂,列于庶位。

【译文】

国家的治与乱唯在众官。官职不要授及偏爱亲昵的人,只应看他的才能;爵位不要授及德行不好的人,要看他的贤德。考虑到是善的才行动,行动要选择时机。自以为有善举而沾沾自喜,反而会丧失了这种善;自己矜夸有才能,反而要丧失自己的功绩。做任何事情,都应有准备,有备才会无患。不要开启宠幸媚陷的大门,这是自己接受轻侮;不要认为有过错是羞耻而文过饰非。如果行为举止都像上面讲的那样,政事才能达到醇美~~~~~~

人求多听,是想建立功业,学习于古人教训就可有收获。我没听到过做事情不以古为师,而国家可以安治永世的。要学会谦逊自己的心志,时时努力追求,这种完善的品德就会到来。要相信并不忘怀这点,道就会在他身上积累下来。教是学的一半,至始至终念念不忘学习,道德就会完善,而且是不知不觉的达到。借鉴先王现成的法律,就会长期无过失。我傅说用此承受您的旨意,广招俊才,安排他们担任各种官职。

【释源】

(皋陶谟 )( 五子之歌 )( 说命)源于《尚书》也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为上古至周商的政事史料汇编。尚 即 上,上代以来之书。故名。

传世精华 (古句今用的释义和来源~)不断充实中~~~ - 博厚哥 - 博厚哥汉代有 今 古 两个传本。今文《尚书》由汉初伏生所授,汉初存28篇;古文《尚书》相传汉武帝末年得于孔子故居壁中,由孔安国献于朝廷,45篇,后佚。尚书今 古文合编本共58篇,依朝代先后分为《虞书》5篇,《夏书》4篇,《商书》17篇,《周书》32篇,其体式大致有典、谟、训、诰、誓、命等六种,保存了上起尧舜下迄商周的重要史料。

【选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在那河中小州。幽娴美好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求取它。幽娴美好的姑娘,梦寐之中追求她。追求她而追不上,梦寐之中把她想想念呀又想念呀,翻来复去不可忘。长短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采摘它。幽娴美好的姑娘,用琴瑟来亲近她。长短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选择它。幽娴的姑娘,用钟鼓来愉悦她。

【选摘】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适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魏风》

【译文】

大鼠啊大鼠,别吃我的粮食。多年伺候你,你却不对我照顾。坚决离开你,前去那乐土。乐土啊乐土,于是得到了我的去处。大鼠啊大鼠,别吃我的粮食。多年伺候你。却不对我报德。坚决离开你,前去那乐国。乐国啊乐国,于是得到我的住所。大鼠啊大鼠,别吃我的苗。多年伺候你,不对我慰劳。坚决离开你,前去那乐郊。乐郊啊乐郊,谁还会痛苦而长号!

【释源】

(关雎)(硕鼠)源于《诗经》原称《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传世精华 (古句今用的释义和来源~)不断充实中~~~ - 博厚哥 - 博厚哥共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大部分都是周初至春秋的作品。《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诗歌。《雅》有大雅 小雅 《颂》有周颂 鲁颂 尚颂,多数出于统治阶级。编成于春秋时代。

【选摘】

                                                                           大司乐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袛、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音、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春官宗伯下》

【译文】

大司乐,职掌成均(周代大学之一)的法规,用来治理建国的学政,集合公卿大夫子弟中的成年者进行教育。聘请有道气、有德行的人,使他们施行教育,死后便为乐祖,祭祀于瞽宗(周代五学之一,西学)。以乐德来教育国子,使他们能够做到中正、和谐、袛敬、有常、孝敬、友爱。以乐语教育国子,使他们能够做到兴(触物生情)道(以古导今)、讽(背诵)、诵(吟唱)、言(直说己事)、语(为他人说话)。以乐舞教育国子,使他们能够舞云门、大卷(黄帝之乐)、大咸(尧乐)、大磬(舜乐)、大夏(禹乐)、大濩(汤乐)、大武(武王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谐和其音节,使进退应节,合舞合声。用来祭祀鬼神地神,使邦国相合,万民亲睦,安抚宾客,悦服远来的客人,资生万物。区分六代乐舞,编排好先后的次序,用来祭天神,享人祖,祀鬼神。

【释源】

(大周乐)源于《周礼》,亦称《周官》、《周官经》。记载西周政治制度的经书。儒家经典之一。

传世精华 (古句今用的释义和来源~)不断充实中~~~ - 博厚哥 - 博厚哥共42卷,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属,下设73种职官,保存了有关当时社会制度、典章文物、审美习尚、工艺水平的重要史料。

华采篇章之二

春秋时代,诸子百家诞生,这不仅是中华思想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文学(尤其是散文)史上出现的第一次高潮。诸子前期著作(管子、孔子、老子、孙子等)文笔洗炼,擅长譬喻,在动人的故事中反映深刻的道理。

【选摘】

                                                                     牧民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译文】

凡是占有土地、治理百姓的人,应致力于四时农事,确保粮仓充足。国家财力雄厚,则远者会来;地力开发充分,则百姓就会留住。粮仓充足,人民就会懂得礼节;衣食充裕,百姓们就会懂得荣辱。君主服用合于礼仪的制度,六亲就会坚固;礼、义、廉、耻四维得到发扬,君令就可以贯彻执行。~~~~~~

国有四维,缺少一维,国家就会倾斜;缺少两维,国家就会有危险;缺少三维,国家就会倾覆;缺少四维,国家就会灭亡。倾斜可以扶正,危险可以安定,倾覆可以再起,一旦灭亡了,就没什么办法再采取了。什么叫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使人们不超越行为规范,义使人们不自行钻营求进,廉使人们不掩饰过错,耻使人们不趋从枉邪。不超越规范,国君地位就安定;不妄自钻营,百姓们就不会巧诈;不掩饰过错,行为自然端正;不趋从妄邪,邪事就不会发生。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置,在于违背民心。人民厌恶忧劳,我们设法使其安乐;人民厌恶贫贱,我们设法使其富贵;人民厌恶危难,我们设法使其安定;人民厌恶灭绝,我们设法使其生育繁息。

【选摘】

                                                                         心术

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昭知天下,通于四极。是故曰: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为内德。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气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义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行不正则民不服。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私者,乱天下者也。

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近。能专乎?能一乎能毋卜筮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己乎?能毋问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故曰: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力之极也。

一物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募选者所以等事也,极变者所以应物也。募选而不乱,极变而不烦。执一之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之与同光,天地之与同理。

【译文】

外表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未修;内心不精明的人,是因为心未治好。端正形体,修饰内德,万物都能得到。好像飞鸟自来,神都不知究竟。就可以明察天下,通于遥远的四极。所以说,不要让外物扰乱耳、目等器官,不要让器官扰乱了内心,这就叫做内德。所以要做到意气安定,然后使行为端正。气是充实身体的,行为是立身持正得到标志,内心不美,则心意不安;行为不正,则民众不服,所以圣人像天一样,无私覆万物;像地一样,无私载万物。私,是乱天下的根源。~~~~~~

意要专,心要一,耳目要端正,知远就好像知近一样。能专心吗?能一意吗?能不占卜而知吉凶吗?能要停就能马上终止吗?能要完就完结了吗?能不问于人而得于自己吗?所以说,要思考。思之不得,靠鬼神教之?并非是鬼神的力量,这是精气之极的作用。

物能自然变化叫做精,事能自然变化叫做智。广选是用以比较事物;极变是用以顺应事物。要做到广选不乱,善变而不烦。专一君子,能坚持专一而不失,就能够统率万物,使日月与之同光,天地与之同理。

【选摘】

                                                                        水地

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

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

【译文】

地是万物的本原,是一切生命的根菀,美与丑、贤与不肖、愚蠢与英俊,都是由水所产生。水是 地的血气,如筋脉在流通。所以说,水是具备一切之物。

何以知其然?答曰:水柔弱而清,善于洗涤人的污秽,这是仁。看它颜色黑,实际上却白,这是诚。量它时不需使用任何量具,满了就自动停止,这是正。不管是什么地方都可以流去,直到流平为止,这就是义。人都向高处攀,水却偏偏独自向低处流,这是卑。谦卑是道的居室,王者的器宇,水也同样把低下的地方作为聚集之处。

【选摘】

                                                                   任法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教而不任说,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失君则不然,舍法而任智,故民舍事而好誉;舍数而任说,故民舍实而好言;舍公而好私,故民舍法而妄行;舍大道而任小物,故上劳顿,百姓迷惑,而国家不治。~~~~~~

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周书》曰:国法法不一,则有国者不详;民不道法,则不详;国更立法以典民,则不详;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百官伏事者离法而治,则不详。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以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义也。群臣上下贵贱皆发焉,故曰:“法”。

古之法也,世无请谒任举之人,无闲识博学辩说之士,无伟服,无奇行,皆囊于法以事其主。故明王之所以恒者二:一曰明法而固守之,二曰禁民私而收使之,此二者主之所恒也。夫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私者,下之所以侵法乱主也。故圣君置仪设法而固守之,然故堪材习士闲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众强富贵私勇者不能侵也,信近亲爱者不能离也,珍怪奇物不能惑也,万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动也。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宝用也。

【译文】

圣君依靠法度而不依靠智谋,依靠数术而不依靠议论,依靠公而不依靠私,依靠大道而不依靠小事。然后自身安逸而天下太平。失国之君却不然,他们舍弃法度依仗智谋,所以百姓就抛开实事而好虚名;舍弃数术而好议论,所以百姓就丢弃实际而好说空话;弃公而好私,所以百姓就背离法度而而胡作非为;丢开大道而依靠小事,故君主劳顿烦杂,百姓迷糊疑惑,国家就不会安定。~~~~~~

所谓仁义礼乐,都是从法中产生的。这是先圣用以统一人民行动的。《周书》说,国法废而不已,则国君不详;百姓不守法,不详;国家擅改立法来管理人民,不详;君臣不用礼节法制教育百姓,不详;百官管理国事者离开法度办事,不详。所以说,法是不可不永远坚持的,存亡治乱皆取决于此,圣君用以为治天下的重要标准。君臣、上下,贵贱都依据法,故曰“法”。

古时的法治,社会上没有私自请托保举的的人,没有广识博学善辩的人,没有奇诡的服饰,没有怪诞的行动,人们都被包括到法度的范围内为君主服务。所以圣君永远坚持的有两点:一是明白宣布法度,并坚决执行它;二是禁止百姓贪私而管束役使他们。这两点,是君主永远坚持的。法,是君主用来统一百姓的行动,使用属下的;私,是属下用来侵法乱主的。所以,圣君立仪设法而坚定执行它,这样那些能干的人、熟悉的人、多识博学的人,就不可扰乱法度了;人多势强、富贵而有私勇的人,就不可能侵犯法度了;君主的亲信、近臣、亲属和宠爱的人们,就不可能违背法度了;珍奇宝物也不可能迷惑法度,万物百事如果不在法度之中都不可能活动。所以,法是天下最高准则,是圣君的宝物。

【释源】

(牧民)(心术)(水地)(任法)源于《管子》春秋时齐国稷下学者著作总集。

传世精华 (古句今用的释义和来源~)不断充实中~~~ - 博厚哥 - 博厚哥托名管仲所作。

传世精华 (古句今用的释义和来源~)不断充实中~~~ - 博厚哥 - 博厚哥绝大多数篇章成于战国,亦有少数汉代学者附益部分。西汉刘向编定,唐尹知章做住。其中刘向编为86篇,今存76篇。《管子》一书,是管仲及其学派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个庞大的谋略之仓。

【选摘】

                                                                          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按时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但是我不怨恨,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选摘】

                                                          为政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厥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厥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洁’

孔子说:用政令治理百姓,用刑法整顿百姓,百姓只是暂时避免罪过,但是没有了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教约束百姓老百姓就有了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错误。

孔子说:从温习旧知识中获得新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孔子说:由!我交给你的,你懂得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

子张向孔子学求官职得俸禄的方法。孔子说: 多听,对疑惑不解的问题暂时保留,对其余确信无疑的问题谨慎的说出,就可以减少错误;多看,对疑惑不解的事情暂时保留,对其余确信无疑的事情谨慎地实行,就可以减少懊悔。语言减少错误,行动减少懊悔,官职俸禄就在其中了。

【选摘】

                                                                    卫灵公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颜渊问为邻。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声。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忽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牺牲生命而成全仁德。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朝的历法,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帽子,音乐就演奏《韶》和《武》。舍弃郑国的乐曲,疏远善于巧言献媚的人。郑国的乐曲淫靡,善于巧言献媚的人危险。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有眼前的忧患。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言论好就提拔他,不因为一个人的不好就废弃他的好言论。

子贡问:有一句话而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作为我的教育对象,不分贵贱贤愚和地区族类。

【选摘】

                                                                             阳货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敏,惠恭则不诲,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子张问:请问是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获得成功,勤惠就可以管理使唤人。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养成合群习惯,可以学到讽刺方法。近可以用诗中道理侍奉父母,远就可以服侍君主;还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学生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不好啊!不是有下棋的游戏吗?下棋也比一事不干好。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以为义是最高尚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造反,小人有勇无义就会成为强盗。

【释源】

(学而)(为政)(卫灵公)(阳货)源于《论语》,是孔丘弟子和后学关于孔丘言行的记录篇章。

传世精华 (古句今用的释义和来源~)不断充实中~~~ - 博厚哥 - 博厚哥西汉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今本《论语》是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计20篇。孔丘(前551-479)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

传世精华 (古句今用的释义和来源~)不断充实中~~~ - 博厚哥 - 博厚哥政治上主张以“仁”为核心,提倡“忠恕之道”信奉天命论(生而知之)的同时又对鬼神持怀疑态度;(学而知之)经济上以为”“不患寡而患不均”,强调“义”“利”之辩;历史观上倾向于“好古”;教育上主张“有类无教(教育对象不分贵贱贤愚和地区种类)”自汉以后,孔子思想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很大。

【选摘】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不能不慎重研究。

因此,要以下面几个方面为主,通过估计与比较,来探索军情的发展趋势:一政治,二天时,三地利,四将帅,五法制。政治是指要使民众与君主愿望一致,从而使他们能够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怕危险。天时,是指阴晴、寒暑、昼夜(对战争的影响)。地利,是指路途远近、地势险要平坦、开阔狭窄、死路通途(对战争的影响)。将帅,是指(管理军队者)才智、诚信、仁慈、勇敢、威严。法则,是指军队内部组织编制,各级将官的职责、军需军械等道德管理。凡属这五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取胜。因此要通过估计来加以比较,从而探索军情的发展趋势。比一比: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指挥高明?哪一方占有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能够令行禁止?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战士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我们根据以上比较,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选摘】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孙子说:指导战争的法则是,使敌人举国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些;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军队就差些;使敌人全旅完整的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旅就差些;使敌人全连完整的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连就差些;使敌人全班完整的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班就差些;因此,百战百胜并不是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才是最高明的。

因此,指导战争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就是进攻敌人的军队,下策是攻城。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

所以作战的法则是,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攻击敌人,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有相当于敌人的兵力就要设奇兵战胜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设法转移,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因此弱小的军队如果不自量力坚持作战,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因此,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到胜利:了解可不可以打的,就能胜利;懂得在兵力充足与不充足的情形下如何作战的,就能胜利;官兵思想一致的,就能胜利;自己有准备对付没有准备的敌人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牵制的,就能胜利。以上五点,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因此说,对敌人对自己的情况都很了解,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的,胜负可能各半;对敌人和自己都不了解的,那就每战都有危险了。

【释源】

(计篇)(谋攻篇)源于《孙子兵法》

传世精华 (古句今用的释义和来源~)不断充实中~~~ - 博厚哥 - 博厚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军事名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春秋时孙武所作。现存最早的版本有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武,字长卿,齐国(山东)人

传世精华 (古句今用的释义和来源~)不断充实中~~~ - 博厚哥 - 博厚哥著有《孙子兵法》又名《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他所阐述的军事思想和所反映的哲学思想,总结乐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包含着丰富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共13篇。一说原有82篇,9图,被三国时曹操删繁取精编成13篇。

 【选摘】

                                                                       道~~

道,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译文】

道,可以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无名,是天地的原始;有名,是万物的根本。所以经常从无中来观察无名的奥妙;经常从有中来观察有名的界限。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选摘】

                                                                             天地~~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切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对生存不为自己,所以能长久生存。所以圣人把自身放在后面,自身反而占先,将自身置之度外,自身反而保全。因为他不自私。所以能成就他的私。

【选摘】

                                                                            曲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难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二十二章》)

【译文】

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尘反能充盈,陈旧反能更新;少取反而夺得,贪多反而迷惑。所以圣人坚持以道作为天下的典范。不专靠自己的眼睛,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是非清楚;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不骄傲自大,所以才能领导。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与他相争。古时所说“委曲反能保全”,难道是空话吗?所以真诚能使人得到保全与道一致。

【选摘】

                                                                            矜傲~~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人,故有道者不处。(《二十四章》)

【译文】

抬起脚跟难以久立,跨步(两脚并行)不能远行,专靠自己的眼睛反而看不分明,自以为是反而是非不清,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骄傲自大反而不能领导。从“道”的原则来看,说它们是剩饭、赘瘤,谁都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决不以此自居。

【选摘】

                                                                              虚怀~~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无极。知其白,受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补。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二十八章》)

【译文】

(知道雄强,却安守雌弱。甘做天下的沟溪。甘做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而归服到婴儿状态。知道明亮,却安守黑暗,甘做天下的模式。甘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而复归到无极的状态知道光荣,却安守耻辱,甘做天下的川谷,甘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就会充足,而归复到质朴状态。质朴被破坏就成为各种器物,)圣人在这基础上建立起领导和管理。所以最完善的领导和管理是顺应自然无须治理的。

【选摘】

                                                                             得当~~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虚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

【译文】

想要治理天下而又勉强去做,我看他不能达到目的。天下这个神圣的东西,是不可以勉强治理的。勉强治理就会破坏它,一心把持就会失去它。一切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轻嘘,有的急吹,有的强壮,有的瘦弱,有的捷胜,有的堕败。所以圣人去掉极端,去掉奢侈,去掉过分。

【选摘】

                                                                               道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三十二章》)

【译文】

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认识自己的才叫明。战胜别人的叫有力,克制自己的才是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不丧失根基的就能长久,身死而道存的就是长寿

【选摘】

                                                                                悟实~~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古,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打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四十一章》)

【译文】

上士听见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见道,将信将疑;下士听见道,哈哈大笑。不被讥笑,就不足以成为道。所以有这样的格言:明显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路好像崎岖,崇高的德好像山谷,最洁白的好像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懈怠,质朴纯真好像不能坚持不变,最方正的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往往较晚造成,最伟大的音乐听起来好像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看起来反而好似无形。道幽隐而没有名字。只有道能帮助万物,并使它完成。

【选摘】

                                                                  思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绊,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贷;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译文】

事物稳定时,容易维持;事物还没有显出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微小时,容易分散。要在事物没有发生以前就做好准备,要在事物没有混乱以前就治理妥当合抱的大树,从细小的萌芽长起;九层的高台,从一堆泥土筑起;千里的远行,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盲目去做事情的人,会把事情搞坏,一心只想把持的人,往往会遭受损失。因此圣人不会盲目的去做事情,所以不会把事情搞坏,不是一心只想着去把持,所以也不会遭受什么损失。人们所做的事情,常常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到了结束还是要想开始一样谨慎,就不会失败。因此圣人以没有欲望当作欲望,不重视难得的货物;以不学当作学问,补救众人的过错。这样一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敢勉强作为。

【选摘】

                                                                         无争~~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自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所以能成为许多小河流归往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能成为小河流归往的地方。因此圣人要统治人民,一定要用言辞表示谦下;要领导人民,一定要把自己放在人民的后面。因此圣人居于上面而人民不感到沉重,处于前面而人民不感到危害,所以天下人民乐于拥戴而不厌弃。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和他相争

【选摘】

                                                                           待民~~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译文】

人民连死都不怕,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

【选摘】

                                                                           弱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下。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变得坚硬。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形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变得枯槁。所以坚强的属于死亡的一类,柔软的属于生存的一类。因此军队强大(骄兵)就不能取胜,树木强大(借指脆干枯硬)就会催折。所以往往坚强的处于下面,柔弱的处于上面。

【选摘】

                                                                        复始~~

小国寡民,使有什陌之器而不用,使民重生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有车,却不去乘坐它;虽然有铠甲兵器,却不陈列它。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态。使人民吃的香甜,穿的漂亮住的安适,过的习惯,(安居乐业)邻国之间互相能看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但是人民(和邻国之间)一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选摘】

                                                                        善予~~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真实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是善人。真懂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不是真懂。圣人是不积蓄的,尽量帮助别人而自己更富有,完全给予别人而自己更充实。天的道,有力于万物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道,做了事情而不争功。

【释源】

以上从“道”至“善予”十四段文章皆源于《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到家学派代表作,相传为春秋末年老聃所著。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时代,其基本部分反映了老子的思想。

传世精华 (古句今用的释义和来源~)不断充实中~~~ - 博厚哥 - 博厚哥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yi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后被道教奉为教主。

传世精华 (古句今用的释义和来源~)不断充实中~~~ - 博厚哥 - 博厚哥《老子》今本分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全书以“道”阐述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为“天下母”“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乘,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祸福相依,包含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主张“道法自然,致虚守静,涤除玄览”。抨击当时的社会现状,幻想人类社会返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去。《老子》对中国政治、哲学、伦理学、美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并被道教奉为经典。

 

【选摘】

                                                                           举贤~~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行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

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事,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众贤之事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邪怨,此若言之谓也。

         

【译文】

墨子说:现在的王公大人治理国家,都想要国家富强,人民众多,刑政大治,但是实际上国家不是富强而是贫弱,人民不是增多而是减少,刑政不是大治而是混乱,这就是失掉他们所想要的,获得得他们所厌恶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墨子说:这是在于王公大人治理国家时,不能崇尚贤人,使用能者。所以贤良人士多,国家管理就会加强;贤良人士少,国家管理也就会削弱。因此王公大人的当务之急,将是使贤人增多罢了。

那么使贤人增多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墨子说:比如说想要使国中擅长射箭驾车的人增多,就一定设法使他们富足和高贵,尊敬和赞誉他们,然后国中擅长射箭驾车的人就会增多。何况有贤良的人,敦厚德行,善辩善辞,使道术博大精深,这本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辅佐,也一定要使他们富足和高尚,尊敬和赞誉他们,然后国中贤良人士就可以增多。

所以从前的圣王治理国家,说:不义的人不使他富足,不义的人不使他高贵,不义的人不使他亲爱,不义的人不使他接近。

所以从前的圣王治理国家,安排德者而崇尚贤人虽然是农民或者是商人,如果有才能就荐举他,给他高贵的爵位、厚重的俸禄、具体的事务和决断的权利,说:爵位不高贵,人民就不会尊敬他俸禄不厚重,人民就不会相信他;权力不大,人民就不会畏惧他。把这三种东西授给贤人,并不是仅仅赐给他自己,而是想要他获得事业的成功,多办一些有意义的事。所以在这时,按照德行就任官职,按照官职为公家服务,按照服务情况规定赏赐,衡量功劳而分封禄位。所以做官的人不会经常富贵,人民也不会始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荐举他,没有才能的人就贬黜他,奉行公义,除去私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释源】

(举贤~~)源于《墨子》,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墨翟的弟子们根据墨翟平时讲学内容编撰而成。

传世精华 (古句今用的释义和来源~)不断充实中~~~ - 博厚哥 - 博厚哥《墨子》今存53篇。其中的《尚贤》《兼爱》《非攻》《非命》《小取》等篇中,提出了“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皆相爱,爱人若爱其身”;“节用”“节葬”以及“言”有“三表”“辩”能“明是非”、“审治 乱”、“明同异”等观点。 墨翟(约前468——376)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授能,节用节葬,尊天事龟等,其学说风行当时,与儒家并称“显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