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比一比 (国标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第1课)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第1课《比一比》,从直观形象的图画到展现农家生活的韵文,都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本课教材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图画,再现农家小院的景象,这为第二部分词语、第三部分韵文提供了直观形象的画面。第三部分韵文由四个小节组成,主要通过对农家小院里具体事物的比较,展现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这为学生识字提供了具体的语言环境。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认识一个笔画——“竖钩”和一个偏旁——“提土旁”。(3)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通过观察、阅读,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和实际运用,巩固和拓展量词的积累。(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词语王国趣事多多,词与词之间还可以成为朋友呢!有的朋友形状相近,有的朋友读音相近,有的朋友意思相近,还有的朋友意思相反,更有趣的是,把有些朋友集合起来,还可以编成儿歌呢!你看,这里就有一首由反义词朋友组成的儿歌,(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反义词朋友多又多,大对小,远对近,黑对白,高对矮,笑对哭,早对晚,有对无,多对少,粗对细,一天到晚说不完。
2、师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由反义词组成的朋友?分小组交流一下,看谁知道的反义词朋友多。
3、出示三组实物图,引导学生比较发现。
第一组:一个篮球,一个乒乓球。
第二组:一个篮球,三个乒乓球。
第三组:大小一样的两个球,一个是铅球,一个是皮球。
师:以上三组实物中,蕴藏着三对反义词朋友呢,谁能把它们找出来?(大与小、多与少、重与轻)
4、小结归纳:看来大与小、多与少、轻与重等都是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二)第1课 比一比》。
(借助儿歌帮助学生复习和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反义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交流自己学的反义词,可以启发学生从生活中积累词汇;引导比较,让学生自己自主发现,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二、观察图画,自主识字
1、启发谈话,引导观察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穿过碧绿的稻田,闻着泥土的芳香,听着百灵鸟的歌唱,我们已来到一户农民伯伯家,这是一所农家小院,你看,多美的小院啊!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通过富有激情的话语,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中,增强了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积极的参与情感。)
2、讨论交流: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内容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听。
3、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图下8个生词——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
(2)开展找朋友游戏,将写有生词的卡片贴在图画中的相应事物上。
(3)同桌交流:在这8个生词中,哪些字、词你早已认识了?你是在什么地方认识的?
(4)让学生去拼音认字。
(5)开展“我会认、我会记”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字形的。
(找朋友游戏,帮助学生建立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把识字与认识事物有机结合起来;同桌交流自己所认识的字,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识字;“我会认,我会记”可以增强学生识字的自信心。)
(6)师:除了图下的8个词外,你还能从图上认识哪些词?老师这里还有几张卡片,看谁能从图上找到这些卡片的朋友。(老师要事先准备好写有“房子、辣椒、桌子、草坪、小朋友”等词的卡片。)这些词你是从什么地方学到的?
(根据课程标准“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尽可能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多认字,体现“下要保底,上要封顶”的思想。)
三、学习童谣,理解量词
1、这些动物和水果的名字我们会读了,它们名字中的生字我们也认识了。让它们之间比一比谁大谁小、什么多什么少,好吗?(播放课件,学生自由说谁和谁比,比的结果。)
2、有一个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在作比较,听听他是怎么说的。(播放童声录音)多好听的童谣呀,你们也想学会说吗?自己读一读。
3、检查读。评读。
4、练习说话,理解句意。
出示第一句: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给这句话换个说法吗?还可以怎么说?(黄牛比猫大。猫比黄牛小。)你能把后三句也这样说出来吗?
5、强调“群和堆”两个量词。
课件出示一只鸭子,说说这是什么。再出示许多只鸭子,有多少只鸭子呢?许多只鸭子在一起就可说是“一群鸭子”,还可以说“一群”什么?(一群羊、一群蚂蚁、一群大雁……)
出示一个杏子:看这是一个什么?再出示一堆杏子:想想这要怎么说,还可以说“一堆”什么?(一堆土、一堆萝卜……)随着课件出示“堆”字,认读生字,认识“提土旁”。
6、讨论探究:“颗”的适用对象,与“棵”的区别。
出示图片:一颗黄豆、一颗纽扣、一颗珍珠。随着出示,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用量词“颗”。)看看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我们还可以说“一颗”什么呢?课件出示:一颗(),有的同学说“一棵树”,小组讨论一下是不是这个“颗”字?为什么?课件出示:一棵树。
7、同桌之间背诵童谣,边拍手边背诵。老师参与其间,和学生拍手背诵童谣。
8、完成课后“我会说”练习,巩固量词的用法。为了增强练习的情趣性,可采用“我指你说”的游戏方法。如:这是什么?这是一朵花。
9、发出倡议,延伸学习。
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做这个游戏,课间和同学到操场上说说校园里的设施,回到家里可以和爸爸妈妈做这个游戏,说说家里、小区里能见到的东西,好吗?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句意和量词的用法,还使学生掌握了运用比较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练习,体现了快乐学习的思想;由课堂向课外、向社会延伸,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四、指导写字,培养习惯
1、出示汉字,引导观察。
读一读:牛、羊、小、少。
看一看:这四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一笔落在竖中线上。)这四个字可以分成两组,再仔细观察看看你打算怎样分,你是怎么想的。(“牛、羊”为一组,“小、少”为一组。)“牛、羊”这两字字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少”这两字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逐个练写,落到实处。
(1)指导第一组:牛、羊
学生试写感悟,交流体会。
牛:描一描,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第二横在横中线上,并且要长一些。)
教师根据学生书写情况示范指导,学生练写。
看一看:仔细看老师写。
练一练:学生认真书写。
引导欣赏:自我欣赏、组内欣赏、集体欣赏。
自己先圈画出写得比较满意的字,同桌互相看看,相互学习。老师边深入学生中间指导,边挑选有典型性的作业,最后用实物投影展示并评析。
羊:方法步骤同上。重点引导三横的长短变化及之间的距离。
(2)指导第二组:小、少。
观察:这两个字哪儿不同?引导学习新笔画“竖钩”,注意“少”上边的“小”没钩。
课件展示书写过程,书写顺序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重点看笔顺:先中间后两边。都是先写哪一笔?
书空:随着课件的展示,学生书空。
描红:学生按笔顺描红。
再观察:这两个字中都有两点,这两点有什么不同?(一个是左点,一个是右点;左点稍低,右点稍高。)
再练习: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
再欣赏:与上一组字相同。
(引导学生看范字、描红,在感知中感悟,学生会主动观察,细心书写。在交流体会时,自己的想法得到肯定后会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主动、自觉地观察字形、练习写字;将教师的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的写字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选做练习,差异发展
1、填一填,画一画。
地球(),月亮(),月亮绕着地球跑。
太阳(),地球(),地球绕着太阳跑。
2、分一分,送一送。
黑板上出示词语“杏子、苹果、桃子、红枣、花猫、黄牛、鸭子、小鸟”,请小朋友将相应的图片请到黑板上来,再将它们分别请到水果之家和动物之家。
(选做练习,新颖有趣,而且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为学生的差异发展提供了空间。)
[评 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特色:
第一,注重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学习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及态度上产生的反映,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魅力。这节课教师凭借色彩明亮的多媒体课件,充满童趣的语言,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赋予词语生命力,唤起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自主地识字,自主地交流合作,感受到识字的快乐和自己获取知识后的成功喜悦。
第二,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的能力。从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来看,教师由原来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由反义词组成的朋友,根据提供的三组实物图,发现词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等等。这样做,不仅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一是充分挖掘学生课外学习的积累,并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例如:除了图下的8个词外,你还能从图上认识哪些词?这些词你是从什么地方学到的?这样做,沟通了课堂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二是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例如: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做“我指你说”的游戏,课间和同学到操场上说说校园里的设施,回到家里可以和爸爸妈妈做这个游戏,说说家里、小区里能见到的东西,好吗?这样做,大大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真正体现了“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