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收入与医药费脱钩“说易行难”
日前举办的全国医院绩效管理高峰论坛上上,一位卫生部官员称: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医生收入应与医药费脱钩。他介绍,目前公立医院“收入归己,结余分配”,这种机制使医生的个人利益与病人利益相冲突,因此,当王争艳这样的好医生就会“过得很艰辛”。
判断一位医生的工作能力不应该体现在,他一个月能创造多少医药费?医生们收入也不应该直接与医疗费挂钩。否则,你将很容易看见这样的场景。越是开大处方,高价药,越是会诱导医疗需求,要求病人进行消费的医生,收入就越高,并符合医院心目中“好医生”的标准。反过来,那些秉持医疗原则,经常鼓励病人消费很“消极”,开廉价药或少开药,创造医疗费用不多的医生,在这种判断标准下,就会受到不公平的看待。
一位医生给病人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如何?其工作是否称职?如果只是以经济的眼光去衡量,并决定他的收入,这都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因为从医疗的角度来看,医生的专业能力不应该体现在推销医药服务上,而更应该体现在诊治能力与服务态度上,一位好的医生,在诊断疾病上,他能够提供非常专业的判断,予以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并且让患者得到足够的健康指导。 所以,强调医生收入与医药费脱钩是值得肯定的。但我怀疑的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这种提议是“说易行难”。 尽管在这些常识与道理上,医疗机构比谁都懂,但管理者为什么还要坚持这种机制?答案只有一个,迫于一种强大的经济压力。公立医院经费9成靠自酬,并且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大医院忙于扩张,小医院为拉不来病源而头疼,大家都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在这种经济根源下,只有医生收入与医药费直接挂钩的机制才能足以保证,医生们老老实实的给医院赚钱,避免医院走向破产与倒闭。 难道作为主管的医疗卫生部门不清楚这一点吗?当然不是。很多时间,尽管他们也知道漫天飞的高药价和大处方,会造成或加剧看病贵问题,让民怨沸腾,从而影响到公众对之的评价。但他们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政府财政在卫生投入上严重不足,很多时候,他们手里根本没钱去补贴那些因为公益而产生的亏损。所以,他们当然只能够选择对这种营利机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公立医院,如何才能够让医生收入与医药费脱钩?就需要在养医上着手改革。一是在政府卫生投入上,必须进行立法,建立投入标准与责任追究机制。保证每年,政府投入应该占医院经费来源三成左右。二是应该扩宽医院筹资渠道与途径。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很多企业及民间慈善机构都会被政府鼓励向公益性医院捐款。接受社会捐款成为医院一种重要的筹资渠道。三是医院不妨多向富人提供一些特需服务。用富人的钱来养活医院,反哺一般就医的民众。只有在养医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的前提基础上,实现医生收入与医药费脱钩转变这一步方有现实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