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体第一大补穴——太溪穴
太溪,是肾经上的穴位,在脚踝内侧后跟骨上动脉凹陷处,当我们用手指按在这个位置上时,马上可以感觉到这里动脉的跳动。古代很多大医面对病垂的病人,就是用这个穴“补肾气”、断生死。如果在这个穴位上仍能摸到跳动的动脉,说明病人肾气未竭,还可救治;如果这里没有跳动,就说明病人阴气缠身,比较危险了。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原穴能够激发、调动身体的原动力,但调动起来后一定要把它储藏起来,即储藏到涌泉穴,这样您就有健康的根基了。所以像每天搓脚心、做金鸡独立、泡脚之类的保健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通肾经,引火归源。太溪穴在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揉太溪穴时,很多人没反应,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什么反应都没有,而且一按就凹陷下去了。这时,不痛的一定要把它揉痛,痛的要把它揉得不痛。就是要把气血引到脚底的涌泉穴去。 1、足跟痛,这就是肾虚。要多揉太溪穴,顺着太溪穴把肾经的气血引过去。只要太溪穴被激活了,新鲜血液就会把淤血冲散吸收,然后再循环带走。为什么会痛?痛就是有淤血,停在那里不动了,造成局部不通,不通则痛。您把好血引过去,把淤血冲散,自然就不痛了。揉太溪穴就是帮助冲散淤血。 11、改善寒凉体质(手脚发凉): 1)可常炙太溪穴,让温暖的生机进入寒体之内,让“体内的冰雪”变成春天的涓涓细流…… 2)还可吃中成药附子理中丸,艾附暖宫丸,交替着吃,先吃完一盒附子理中丸,再吃一盒艾附暖宫丸,如此交替。附子理中丸能温中散寒、振奋阳气,艾附暖宫丸则能直接温暖胞宫。如此交替,就有望改变女性体内的环境。再使用艾条,让她每天灸神阙、关元、足三里和太溪。 不要光想着什么能治老年痴呆、治耳鸣、治牙齿松动,只要把肾经打通,这些症状就全没了。当您有以上症状中的一项或几项的时候,肾经上(见下图)哪些穴位最敏感,就赶紧多揉它。如果今天管用的这个穴位到第二天揉的时候不痛了,您就换那个最敏感的去揉。记住这一点。比如说您今天咽喉痛,有几个穴位都治――太溪穴治、然谷穴治、涌泉穴也治,可是您揉涌泉穴的时候不痛,那就别揉涌泉穴;揉然谷穴还不痛,也不要去揉了;再揉太溪穴痛了,就揉太溪穴,这时候太溪穴就管咽喉痛。 12、治疗失眠: 《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所写,他非常强调打通心肾两经。书中有一段话是“少阴病,但欲寐也”,就是说肾上有病,心上有病,这个人就老爱犯困。建议大家在揉肾经的时候,最好把心经同时揉一揉,因为心肾是相通的,效果能达到极致。肾经叫足少阴肾经,心经叫手少阴心经,它们是一条经:在胳膊上叫心经,属火;在腿上就是肾经,属水。 13、腹胀食欲不佳找太白。 14、长痘痘。揉太冲和行间两穴,以补足心血,这样新鲜血液才能上达头面,也才会把痘痘运走。一周后,脸上痘痘已经十去六七,脸也显得白晰了许多。 15、腿抽筋,医院确诊为缺钙,但有人吃了大量补钙的药品和食品,都毫无效果。实际上是脾经堵塞,钙无法吸收。每天按摩脾经大都、商丘两穴各三分钟。三天后腿抽筋就会消失(平时要坚持按摩大都、商丘穴)。 16、崴脚:原因是胆经阻塞。 外脚踝有问题找胆经上的穴位,点胆经上的丘墟穴(位于外踝前下缘凹陷中),可将隐痛的脚外踝治好。注:有该病疼的人,平时要多揉胆经。 二、涌泉穴 1、口腔溃疡: 涌泉穴 (在足底,正坐或者仰卧,翘足,在足底部,当足趾向下卷时足前部的凹陷处,约相当于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2交界处)。主治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纹痛. 3、心纹痛。用指间关节或者用笔去点涌泉穴,治疗心纹痛的效果绝不逊于针炙内关穴。 三、巧用穴位经络治病: 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按摩合谷穴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 3、鼻炎、鼻塞——迎香 4、耳鸣、耳聋——按耳门 5、睛明也能治打嗝 6、祛除头痛太轻松:风俯 8、安神醒脑不眩晕:神庭 9、让心情安逸——曲池(曲池穴位于肘部横纹尽处) 10、肩痛不举 找——肩髎(下图) 11、治疗咳嗽、感冒发热、肺炎,辅助治疗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按摩肺经的少商穴,手法用手指甲切压1-2分钟。 12、补肺肾之虚、管小病小疾——列缺(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 13、心脏的随身保健医生——针刺和按摩内关,可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对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疑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14、心慌失眠、多梦、心慌心跳:按心经上的神门(功能:安心宁神) 16、上肢疲劳、酸痛——手三里(位于曲池下二寸处, 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用手按就痛之处) 17、急性腰痛点小肠经上的后溪穴(小手指侧,见上图) 18、治电脑病——天宗穴(位于小肠经上, 肩胛冈下窝中央,与第四胸椎相平,见下图) 20、中风偏瘫找胃经 21、小腿抽筋叩承山(见下图) 排除体内湿邪,治疗腰背痛、痔疮、脱肛等症:按摩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位于小腿腓肠肌腹下正中(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承山穴可以祛湿升阳,对有奇效。 方法:每日用食指掌骨端叩击50下,使出现酸胀感。也可用踮脚的方法。还可在睡觉时将承山穴位在床沿上滚动 21、慢性胆囊炎症、肝炎、便秘、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阳陵泉(治胆囊炎与关冲穴合用效果更好)。 23、湿病、丹毒等皮肤病——点脾经上的血海穴 24、妇科病万灵丹——阴陵泉(阴陵泉穴位于脾经上,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主治腹胀,腹痛,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遗精、阳痿。 25、阴陵泉是一个管理身体水液的穴位,能调节体内湿气。您要是有水液代谢方面的问题,平时就多多掐按阴陵泉穴。如果您手头有人参片,也可以直接贴在这个穴位上,因为人参能够增进脾经的功能,排除身上的水湿。您如果患有肩周炎,那么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就能使肩膀一天比一天轻松。 27、痛经腰痛按八髎(腰背部) 28、高血压、闭经、头痛、目眩、失眠等症——太冲穴 (位于足背第一、二趾缝间上1.5寸处。)与曲池穴合用,可加强降高血压效果;与阳陵泉穴合用,可提高辅助治疗肝炎效果。按摩手法:擦法,用手指在太冲穴来回压擦1-2分钟,使之有酸胀感觉。穴位下面要出现酸、麻、胀的感觉,即有“得气”现象为好,这样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29、拯救肝脏的义士——期门、行间 33、第一性保健大穴:关元 36、脾胃之疾:中脘穴 常用于治疗胃炎、腹胀、呕吐、消化不良、溃疡病 37、健脾胃,化痰浊,治疗咳嗽痰多,偏瘫,咽喉肿痛,癫痫等:按摩胃经上的丰隆穴(位于足三里附近 ,在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胫骨前缘外开2寸处。 38宽心顺气:膻中穴。 40、肩周炎——肩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