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章
发文工具
撰写
网文摘手
文档
视频
思维导图
随笔
相册
原创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图片转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一、唐代以来的陶瓷生产和外销 唐王朝及五代生产烧制陶瓷的窑场有十几个省,50多个窑场。唐代的都城长安,由于各国来往的人多,也就理所当然的形成一个国际性的陶瓷集散地。唐、五代的陶瓷出口除政府对外国的赠赐外,主要是民间贸易,部分瓷器是外国商人向我购买后运出去;部分是国内商人运往各国销售谋利的贸易活动。唐、五代的外贸运输路线是用陆路、水路进行: (一)陆路上用人力、骆驼作运输工具出西北往西亚、西欧各国进行贸易。 (二)海路上用船作运输工具,从东南沿海出太平洋,当时到达的国家有:日本、朝鲜、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阿拉伯、伊拉克、埃及等国家。以上这些国家都出土过唐、五代烧制的青瓷、白瓷、彩陶碎片。如1974年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出海口处发现一艘沉船,出水了几百件越窑青瓷和长沙窑的青釉褐彩器、黑釉器等。同时发现一块刻有“乾宁五年”款即898年 的方砖,足以证明这是一艘唐代的船,准备在明州宁波市 转海船去日本或朝鲜时遇难沉没。 入宋以来,官方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宁波 、杭州、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直接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由于奖励外贸,宋王朝获利也随之逐年增加。 海上贸易的增长,导致宋代造船业的发展,使当时的民用船只已可载重二千斛。并且设备齐全,包括:抛锭、起锭、驾驶、转帆、测探、指南针定船向等部件,可远涉重洋进行贸易。由于宋王朝重视海外贸易,把对外贸易的税金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收入。因此,宋代制瓷工艺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先后形成了北方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龙泉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系。同时还出现了为宫廷烧制专用瓷的名窑。使当时全国各地烧制瓷器的窑场猛增至130多个。这些瓷窑系所形成的“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完全是宋代瓷业市场的竞争结果。在当时,由于市场的竞争,使得一些一代名窑“越窑、邢窑”从此渐渐湮没无闻,成为历史的陈迹。 宋代与海外进行瓷器贸易的国家有:日本、朝鲜、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坦桑尼亚及东非。贸易品种有:越窑系青瓷,龙泉窑系青瓷及白瓷、青白瓷、还有黑釉、褐釉、绿釉、三彩等生活日常用品。 元代较宋时的海上贸易更是有所扩大。元朝政府特别重视对外贸易,至元廿一年,元朝政府将海上贸易变为官办,由政府出资金备船只,招人经营,所得利润七、三分成,官府得七,经营者得三。同时政府出告示“严禁民间私自贸易”,但由于瓷器贸易高额利润的吸引,根本就无法禁绝民间贸易活动。当时是形成了“官营、民营”并进的瓷器海外贸易局面。 对外贸易需求量的增加,促使元代瓷器有了更大的发展。除在前代的基础上仍生产传统的品种外,江西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还采用瓷石加高岭土,创出了“二元配方”法,提高烧成温度,减少瓷器变形,而烧出了颇有气势的大件瓷器。加上宋末元初的战乱,导致北方各窑的大批技术人员逃入南方,使景德镇的技术力量大大提高,创出了新的品种:釉下青花器、釉里红器,卵白釉、红釉、蓝釉的烧制成功,标志奠定了景德镇日后“瓷都”地位。 元代的海外贸易,通过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等港口,把瓷器运往世界各地。当时贸易的品种有:龙泉窑系青瓷、景德镇系的青白瓷、青花瓷等品种,还有东南沿海浙江、福建、广东 各地大批窑场所烧制的仿龙泉瓷、青白瓷、青花瓷等品种。这些仿制瓷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元代与之贸易的国家有: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伊朗等国家。以上各国都出土过元代的各类瓷器碎片和拥有完整的元代瓷器。 元代的海外贸易在数量上比唐、五代、宋代时大得多,主要原因是元代的“海上贸易船”的载重量比唐、五代、宋时大几倍。例如:1976年在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水的沉船,是元代从我国驶往朝鲜的船只。当时出水了一万多件瓷器,其中有3千多件龙泉青。1997年在木浦市附近海底,又再次发现一艘我国元代的沉船,出水了一万多件瓷器,以青瓷和青白瓷为主。 明、清时的瓷器贸易较之唐、五代、宋、元代更是空前活跃和扩大。在当时已发展到由外国商人出纹样,出图纸,由窑场按图纸纹样进行烧制各种各样瓷器的合同关系。 在明代海外贸易的瓷器中,不但有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细瓷、还有红、绿、黑三色瓷及广东、福建、浙江地区的众多窑场所生产比较粗糙的日用瓷器,特别是福建德化窑的白瓷、青白瓷,只因很多被广东潮州商人购后从潮州的汕头港出口。因此在当时被笼统称为“汕头瓷”。 清朝时“瓷都江西景德镇”仍然代表着那一时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平、瓷器的品种较明代时又有了更大的发展,除了继承前朝的传统品种外,又创出了金彩、珐琅彩、粉彩、广彩、胭脂水、天蓝釉、珊瑚红、乌金釉等等的新品种。由于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地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大受顾客的欢迎,而质优精细的中国瓷器在外国的贵族上层,已变成了他们夸耀个人财富的一种手段。如1713年一1740年间的普鲁士皇帝在选皇后时,竟用600名撒克逊骑兵与邻国的君主互换一批中国瓷器,来为他的婚礼增色。 因国外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量十分巨大,18世纪前期、欧洲很多国家就被清政府允许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瑞典等国家,都先后在广州市沙面设立了贸易站。这就进一步为中国瓷器的外销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记载的统计数字,该公司一地每年运往欧洲的瓷器竟达三百万件之多。 随着瓷器贸易的发展,很多地方出现了经销和承接定制中国瓷器的专门店。据1774年的英国《伦敦指南》中说;在英国伦敦至少有50多家这样的商号。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民间商贩也通过种种形式及渠道与外国的商人签订“合约”,按洋人的需求,再到景德镇窑场、德化窑场及各地的窑场定制各式各样的罐、瓶、杯、缸、盘、壶、梳妆用具、餐具、咖啡具并定制各种如圣经故事、西洋人物、甲胄、军徽、纹章图案等等纹饰。 从近年来各地出水陶瓷器实物情况来看,沉入海底的陶瓷器,唐代或更早 、五代、宋代的品种数量较多,元朝的较少,而明、清二朝的贸易量最大,而出水的瓷器也是少之又少。综合历代记载资料,本人看法如下:1、我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陶瓷贸易,由于陆路上的交通不方便,既费时又费力。因此,大部分的贸易活动都是利用水路从海上去进行的。2、唐代、五代、宋代时的海船载重量只有几百斛到二千斛。由于海船的运载量小,运载的货物相对也少,当时船只体小,根本无法承受海上的大风大浪,因而沉船遇难的事故就经常发生,所以相对而论,出水的器物也就多了。3、元代、明代时,由于当时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出资造船,船载重量已达几万斛可从打捞出水的沉船运载量中查证 ,甚至更大。船体的增大,抗击海上风浪的能力也就大大提高,沉船遇难的事故相对也就减少。所以出水的器物相对也少了。4、清朝时的船载量比元、明时更大,船上的设施及各方面的技术也就更先进了,加上当时外国的机动船也加入了运输的行列,沉船事故较前代更少了。相对出水的器物也就更少了。5、我国历代海外贸易的港口除了各代政府,设立“市舶司”的明州港、杭州港、泉州港、广州港外,我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各地的人民,都利用各自交通最为方便的地理位置,最佳的港口出海往各国进行瓷器贸易。这些港口是:温州港、福州港、厦门港、汕头港、惠阳港、虎门港、澳门港等。甚至利用更小的港口出海贸易,如广东沿海的潮阳海门港、惠来的神前港、陆丰的甲子港、海丰的汕尾、惠东的平海港等等的小港口。这些小港口,都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始发站。二、对出水陶瓷器的鉴定 近年来各地出水器物有铅釉陶、褐釉、黑釉、黄釉器,原始青瓷、青瓷、青白瓷、青花瓷器,品种大的有高30厘米,小的高度只有3厘米的瓶。这些陶瓷器都是现代渔民长期在海上捕捞作业,用现代的机动拖网船,在捕捞虾、蟹、蚬等各种生长在海底泥沙中的贝壳类海鲜时捡获,因现代机动拖网船的“拖网”能深入海底泥沙30-40厘米,这样才能把一些沉在海底表层的陶瓷器刮进拖网内如果是1970年以前的拖网渔船,是绝对无此能力的,因当时的出海船还是靠人力和风帆作动力的船只 ;也有一些是渔民在潜水捕捉龙虾、蟹等海鲜时捡获。文物的出水地点尤以广东省沿岸的太平洋海底为多。从品种看,早在唐代以前,民间就已向海外出口陶瓷器了。而且很多品种和造型、纹饰都是书本上所未见到的。 出水陶瓷器在出水后基本有两种状况: 一、如果船只沉入水后,部分货物或陶瓷器即被埋入泥沙之中,千百年来从未被翻动过,那么它们在出水时器物的釉面光泽如新,光可照人,而且很多都完好无损。 二、如果海上遇难的船只沉入水中后,部分的货物或陶瓷器即被抛出船舱,散落在海底泥沙的上面,千百年来被海水中的暗流,在泥沙中淘来淘去,出水时器物的釉面光泽较差,有的连釉面也被淘磨掉了。 鉴定出水陶瓷器基本上与鉴定出土陶瓷器相同,因原则上任何一件古陶瓷都经历了一条永远不变的过程“年代的风化”,因而形成了自然特定的老化状态。察看胎釉、造形、纹饰、釉彩、款识,支烧状,比重量、听声音、看器物的老化状况,都是传统鉴定古陶瓷的必要手段。但本人认为必须以胎釉的老化为主要传统鉴定手段,再结合科学仪器鉴定方为准确。 鉴定出水的陶瓷器,却有其一条不变的规律:由于陶瓷器沉入海底,在海中的泥沙沉睡千百年之久,所有的器物都曾被海水中的“海生物”所寄生过,只是或多或少而已,无一例外。海生物实际是贝壳类 在陶瓷器的外侧或内里的附着是自然而又牢固的,一些较大的附着物,即使用刀也无法使其脱落,有些甚至在器口内,因长大后无法走出器口。 出水器物釉面好的,沾上的“海寄生物”相对少,器物釉面差的沾上的“海寄生物”多。而且出水的器物在海中被“咸水”浸泡了千百年之久,由于年限及咸水的蚀化,形成了胎釉连成一体的干燥状,用20—30倍的放大镜还可察看到器物胎、釉表面形成自然均匀的下凹小黑点这些小黑点状是因海水的化学作用所形成的 ,这些下凹小黑点,即使用草酸水浸泡十天八天都无法洗掉。同时出水器物釉面上也会出现开片纹的现象新仿假器绝无以上的特征 。以上这些情况是鉴定出水器物的可靠经验。 现时市面上有人在仿制假出水陶瓷器去销售获利,但假冒出水器的“海寄生物”不是自然形成,是人为用胶水粘上去的,用5倍放大镜在器物上即可发现胶水粘贝壳干后的痕迹,并且后仿出水陶瓷器的胎釉、工艺都与旧器不同,也无上述出水旧器的几种状况,只要小心慎重地观察,即可判断真伪。 对出水陶瓷器的窑口、年代判断试举例如下: 1、青瓷器 自东汉开始生产,品种(造型)有五联罐、五管罐等、纹饰简洁明快,有刻、压印的布纹、弦纹、水波纹、蛙纹、贴辅首等。 西晋的造型有蒜头壶、谷仓、牛头罐等等,纹饰明显增多,有捏塑、贴塑、刻划、压印各种人物、动物、佛像、羽人骑兽、辅首、凤凰、辟邪、网纹、连珠纹、菱形纹等。东晋的造型有:鸡头盘口壶、羊头壶等纹饰简朴,有弦纹、水波纹、羽翼纹,褐色点彩等。南北朝的造型有莲花尊、贴花罐等,纹饰由于佛教盛行,出现了大量刻划,模印各种莲花瓣纹等。隋朝的青釉、白釉瓷器施釉至腹部不到底,下半载无釉露胎、平底、纹饰有印刻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叶纹等。唐代早期的青、白瓷器物腹部丰满,平底无釉。唐代中、晚期出现了少量的圈足器及满釉支烧的器物,造形有玉璧底器,四、五出口碗、鱼形瓶、海棠式杯、贴花壶、三彩器、绞胎釉等,纹饰有印、刻动物纹,龙凤纹、人物、花草、菱形、几何形、山形纹及点彩、条彩。 2、唐王朝、五代的越窑 当时烧制越窑青瓷的窑场有几十个,但真正能代表高水平的窑场只有:上虞、余姚、宁波、绍兴、曹山、慈溪。这几个窑场烧制的越窑青瓷器瓷胎细腻致密,气孔少,釉层匀净,内外满釉支烧器物的胎内、胎外留有泥钉支烧的痕迹 ,釉面呈黄色或青中泛黄,灰色或浅灰色,半透明或不透明,隐露精光,如冰似玉。 3、南、北宋龙泉窑 烧制龙泉青瓷的窑场也有几十个,而真正高水平的窑场是浙江省龙泉县的大窑和金村窑。龙泉青瓷的胎色可分为白胎和黑胎二类,但以白胎为多,用白胎烧制的龙泉青瓷器,露胎的边足呈火石红色,色如朱砂。龙泉青瓷的釉可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二大类:北宋期间是用石灰釉烧制青瓷器的,一般器物的釉层较薄,积釉处呈色深,釉面光泽强,相当透明,釉内的气泡较少。南宋直至元代 用石灰碱釉烧制龙泉瓷,由于石灰碱釉不易流动,烧成的器物釉层较厚,呈半透明,釉面柔和,淡雅如青玉,釉内有大量的小气泡和未熔解的石英颗粒。 元代至清的器物,历代的学者、专家们都有著书立说,本人在此不再论述。因本人研究的不充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方专家及广大收藏者给予指正。
来自: 天上星星期二 > 《单色》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特展细读丨“黑石号”沉船及出水陶瓷器的认识与思考(上)
特展细读丨“黑石号”沉船及出水陶瓷器的认识与思考(上) 上海博物馆 1周前。比照以前的沉船发现情况,这不是第一个例子,相关事例较多...
重读黑石号:沉船何来 亮点何在|黑石号
本文作者长期关注此沉船打捞物品的相关情况,在“黑石号”文物来上海博物馆展览之际,分别从“黑石号”的发现及相关情况、“黑石号”出...
古瓷和新瓷鉴定法 - 至善堂的博客 - CNTV.CN
就是说,当坯体比釉收缩得更多时,釉并不随同它一起收缩,这样就使器物的边角等尖端所在的釉受到两旁釉的排挤,于是便由坯体上脱离而呈剥釉状态。虽说是因釉和坯体的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裂釉、剥釉的力...
中国瓷器14讲 14
如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粉彩瓷器等瓷器款识。这一时期的主要釉色有甜白、冬青、影青、翠青、红釉、蓝釉、孔雀绿、黄釉和黑釉等。成化时期的单色釉瓷器主要有:黄釉、白釉、蓝釉、红釉、酱釉、仿古釉...
张荣蓉 秦大树:琉球王国时期中国瓷器的发现与研究述论
张荣蓉 秦大树:琉球王国时期中国瓷器的发现与研究述论。摘要:本文对琉球出土中国陶瓷的考古工作与发现情况,以及琉球本土学者和日本学者对相关问题所做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涉及到对出土陶瓷的分...
掌握瓷器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掌握瓷器鉴定应具备的条件掌握瓷器鉴定应具备的条件。1、瓷器的发展史地知识瓷器是历史的产物,每件瓷器无不打上它的时代烙印。以景德镇烧制的青化瓷器与龙泉舀青瓷为当时的代表。2、瓷器烧造的工艺知...
古陶瓷款识的鉴定(三)
古陶瓷鉴定中,首要的一项是造型的鉴定。孙瀛洲先生在《鉴定瓷器的要领》中说:"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一般说来陶瓷器在纹...
耀州青瓷:莹澈精巧如琢玉
今天“celadon”这个词在西方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耀州”这样的宋代瓷器,因为它最好地描述了耀州窑的各种难以捉摸的釉色。耀州窑兴起...
古董小知识| 南宋官窑
香港苏富比【凝青絮金──日本珍藏官窑八方瓶】中,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以1亿1388万港元成交,成为本次香港亚洲艺术春季拍卖焦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