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向秀《思旧赋》 - 史林折枝 - 刘老师政治学园

 鹿鸣斋 2010-12-16

年青的时候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寥寥数行,刚开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魏晋之际,司马氏为了篡夺政权,采取了大规模的屠杀手段,造成了极其恐怖的气氛。但是具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没有被吓到。“竹林七贤”除了山涛、王戎之外,大都不与当权者合作,有的任职也是虚与委蛇。嵇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嵇康和向秀曾经一起在家中的大柳树下打铁,司马昭的党羽钟会来察看,嵇康扬锤不止,向秀拉风箱不停,以示轻蔑。钟会回去之后向司马昭进谗言说:“康、安(吕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吕安的哥哥与钟会极其亲密,他霸占了吕安的妻子,反而诬言吕安不孝。嵇康为之辩护。于是司马昭将嵇、吕一并杀害。临刑前太学生三千人为嵇康求情,但不能幸免。嵇康看看日影,刑时将到,便索琴弹了一曲《广陵曲》,且慨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又铁骨铮铮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向秀不但和嵇康一起打铁,而且和吕安一起灌园(《晋书·向秀传》),他的政治态度和性格于此可见一斑。景元三年(262年)在嵇康和吕安被害数月之后,由最高当局授意,向秀被地方政府“推荐”入仕,为免遭不测,在强大的政治暴力面前,向秀屈服了,结束了“隐士”生活,作为最后一位出山的竹林名士,赴洛阳郡举。尽管向秀已经向当局投降,但内心仍在痛苦挣扎,他清醒地看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正义精神,在汉魏之际血腥的历史运动中已经消亡殆尽。个人已无法与社会对抗,即使像嵇康一样拼到最后,流尽最后一滴血,也无异于螳臂挡车。向秀知道自己已经抵抗到最后,但他不愿蹈嵇康的覆辙,他只有屈服,面对生者,他已毫无愧疚;但扪心自问,对死难的朋友,回想起那“契若金兰”的诺言,难道他会没有丝毫惭愧之意吗?

在赴洛阳郡举,归程中向秀特意绕道到山阳嵇康的旧居来凭吊,特地写了这篇《思旧赋》以表示自己的哀思、愤懑和愧疚。迫于黑暗恐怖的现实,赋中没有激扬慷慨的言辞,也没有呼天抢地的哭诉。然而强烈的爱憎、深沉的悲哀贯穿全文,通过序言和正文对亡友,特别对嵇康表达了高度的赞扬和怀念,隐晦含蓄的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无理和残暴,可谓情意切切,寄意深远,实是悼念文章中血泪凝成的杰作,说它是“千年绝赋”,“无与比肩”都不为过。

序言先介绍自己亡友以及同自己的关系,“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嵇意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嵇康综伎艺”。可谓简单之极,却高度赞颂了他们的旷达和傲岸。“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更生动的说明了嵇康的从容、洒然和对司马氏的藐视。挚友可谓德才兼备,旷世无双,然而却“各以事见法”。至于“何事”,向秀避而不谈,一方面是因为迫于高压统治;另一方面也是作者高超技艺的体现:知道“事”之真相的读者,定会慨叹杀人者杀人理由的荒唐无稽,进而想到屠杀者的惨酷和狠毒。这样的表达,真是不说而说,不评而评,达到了不褒而褒,不贬而贬的艺术效果。至于“日薄虞泉,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这滴血的残阳、凝然的寒冰、凄切笛声都像是血泪浸泡过的,无不充满着作者无尽的悲哀和愤懑,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如水乳,达到了极其传神的艺术效果。

正文开篇云:“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以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向秀离开洛阳北上,返回河内目的地,无论是至郡府交差,还是回故里,都不可能经过嵇康的山阳故居。向秀完全是绕道特意去山阳凭吊亡友。山阳有嵇康的竹林园,这是向秀梦牵魂绕的一个地方。当年他曾与嵇康结伴往返于山阳与洛阳之间,寒风凛冽,往事如烟。“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向秀将车马停在城角下,沿着当年与嵇康散步的小路向旧居走去。这是一个冬季的黄昏,太阳就要落山,水面已结起了一层薄冰。荒野上枯草在寒风中摇曳,满目萧条。“惟追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在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伊人已逝,独留空庐,虽然栋宇还没有毁坏,而主人已经形神俱逝。远远望去,犹如荒冢一样凄凉。“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嵇康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离开音乐的,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阳光下他目注日晷的影子,行刑的时刻将近,时间不多了。他弹起了千古绝唱的《广陵散》,他将自己生命的最后的活力都融入琴声中。一切的情感都宣泄在这琴声之中。“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忽然远远的传来一阵嘹亮的笛声,悠远而悲伤,在这寒冷的黄昏,更是沁人骨髓的凄凉。

在卷帙浩瀚的中国文学长廊中,像《思旧赋》这样总共不足二百字的抒情短赋,几乎是刚开头又煞尾了的文章恐怕为数不多。那语言又止的行笔,抱蘸沉郁情感的思想,如果用鲁迅的话来形容是最为贴切不过——“从喷泉里淌出出的是水,从血管中流出的血。” 短短的、躲躲闪闪的文字后面隐藏着的那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深沉的悲哀。向秀久久地伫立在寒风中,也许眼中还噙满了泪水。物是人非,伊人已逝,这凄切的笛声是他内心情感的昭示。真所谓“山阳笛声不忍听,浑是断肠音。”这位孤独的凭吊者虽然活着,但他生命里最美丽的韶光、纯挚的友谊、光辉的理想都在这凄凉的笛声的伴奏下,随着嵇康一块儿永远地埋葬在了山阳这块土地上。笛声也停了,逝者如斯,活着的仍将度过余生。但他们的青春、共同的理想,却已埋葬这里……千古绝赋《思旧赋》就此诞生,同时也将一段历史的瞬间化为了永恒。

汉末的战乱,三国的纷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代更迭不止。在那三百多年的大分裂里,几乎没有片刻的安宁。它是一个真正的乱世。战祸使得很多人丧生,也使得许多能够发出声息言论的人不断去思考死亡与罪恶的含义,越发体味到生命的悲凉,激发了他们把真心全部投入到文学创作上,造就了一个奇葩辈出、文豪遍地的世界。

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言:“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他们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了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其实何止晋人如此,三百年分裂时期,久经离患和失志的文人们内心无一不具有空灵的美感。虽然他们痴迷于玄学,以至于险有误国误天下之状,可是他们把心灵自由之美和山川自然之美放大到了浑然遨游天地间的地步。

笑过、哭过,甜过、苦过,或放浪形骸之外,或俯仰悲伤于内,五味杂陈的生活滋味被那些乱世里不断闪过的佳人们尽数品在口中,藏于心中,落于笔下。人生得此,尽显超然于历史的风流之姿,不枉凡尘走一遭。一个如此特别的时代,上演的戏码百转千回,即便随着时光的演进完全幻灭,依然能给后人留下无数不能忘怀的记忆。虽然诸多的真相在时间的推移下隐匿,但是清澈的文字不会随着血肉的风化而消亡,后世的看客若想重返那段光怪陆离的岁月,大可翻开当时人们留下的涓涓字迹,从文字中读出那个年代不能说的秘密与趣事。如同经历一场旷日持久的狂欢,投入之后再抽身,让身体归复平静,内心却悸动不已。

不要寄望太深,也不要失望愈厉,这本就是个旖旎迷乱的时代,爱它便爱得五体投地,恨它大可以恨得不屑言语。在这里,有人醒,有人醉,有人怨,有人痴,他们并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欣然笑纳红尘的洗礼。如果观客真心喜欢,即便那字里行间的墨者魂灵不能打破时空的界限飞越沧桑,仍能勾起同喜同悲者的共鸣。知音,不求繁如星辰,唯愿寥寥几颗,与他们在天际间携袂肆意行走,逆流逐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