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林七贤之四

 墨香笙樵 2017-04-10

向 秀 的 志 趣

 

竹林七贤之四


                                  旭、丁功谊

 

  向秀(约227——272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少年时代即有才名,后研读《庄子》,颇有心得。在乡里讲《庄子》,山涛听了,觉得高妙玄远,如同“已出尘埃而窥绝冥”,二人遂成忘年之交。经山涛介绍,向秀认识了嵇康与阮籍,同为竹林之游。

    在竹林之游中,他又与山涛、嵇康最相得。《晋书》本传载“(嵇)康善锻,(向)秀为之佐,相对欣然,旁若无人。又共吕安灌园於山阳。”

 

    但是,我们都误解了向秀。

  我们都以为,向秀就那个帮嵇康拉风箱的人——嵇康的粉丝。其实,向秀是一面帮嵇康拉风箱,一面在做嵇康思想工作的人。

  做什么思想工作?

  也许关于“养生”的问题;

  也许关于注《庄子》的问题。

  当然,嵇康不怎么听,或者说,听了一部分,没有全听——

  向秀说,他想用玄学的新思路注《庄子》,嵇康摇摇头,劝他不要注,嵇康说,那是注不好的。嵇康一辈子看不起的,就是为人作注的事业。嵇康说,他不会为人作注;还说,《庄子》中的玄言妙旨,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注释的结果,必然是玄言妙旨僵化滞塞,既然以前没有一个好注,现在也不如不注。

  鉄锻完了,思想工作还是没有做通。

 

  等向秀的《庄子》注差不多完成了,拿给嵇康看,请嵇康提提评论意见。嵇康才吃了一惊,很是佩服。说向秀的注释,使《庄子》的玄理更加美妙,好友吕安见了,也大为叹服,感叹说“庄周不死矣”。

  《晋书》称:“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

  嵇康写《养生论》,向秀写《难养生论》,互相诘难,磨砺思想;此类文章虽留存不多,但他们在一起快乐的情景已见一斑。

  文帝司马昭取得政治、军事上的胜利,接下来要征服竹林精神。在杀了嵇康、吕安,擢升山涛以后,眼睛便盯上了向秀——这个经常在嵇康打铁时,帮嵇康拉风箱的人。为的是他和嵇康旁若无人地默契,并亲眼见证了钟会被嵇康奚落的情景。

  当然,向秀注《庄子》的名声,也应该是文帝召向秀去洛阳的重要原因。

 

    向秀没有嵇康的那份刚烈、至性过人;但是,他冷静、清晰,逻辑思维特别强大。他在学术上的造诣和成就,远远超过嵇康。所以,历史写到向秀的时候,他的头衔是“魏晋之际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放在“文学家”前面。

  向秀在擢升的山涛和死亡的嵇康中间徘徊,迫于压力,在经历了犹豫以后,还是应征去了洛阳。

  在洛阳,司马昭假装惊讶地问:“闻有箕山之志,何以至此?”

    向秀说:“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

  向秀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这个回答,是当时他能找到的最好的回答。向秀一方面对庄子的形而上学那一套研究得很精;另一方面,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的关系的那一套也不含糊。 

   “竹林七贤”的文化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七种”(模式数字)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五花八门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处的准则和方法;特别在乱世,在政治动荡不宁的情况下,人如何保全自己?或者不保全自己等一系列“生存策略”和“生命策略”。

    在“七种关系”中,向秀是与众不同的一种。他不走山涛的路,不愿意出仕;但和嵇康又不一样。他不愿意出仕,并不是一定不愿意和司马氏合作,而是要搞他的学术研究。所以,开始隐居不出,司马氏一用力,他就出来了。应征到洛阳,和文帝的那番对话,给历史学家(主要是历史学家)陈寅恪一个错误的印象,好像向秀是“改节自图”了,其实不是的。

  向秀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当官的料”,而是一块“学术研究的料”。他当官的政绩,我们今天知道得不多,但他注《庄子》,不仅开了一代风气,且对魏晋玄学的推动,至今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很多人,经常在做官和隐居之间徘徊;好像人生,不是做官,就是当隐士,没有中间道路可走。以前也许是,但在郑玄、王弼以后,情况改变了。

  郑玄作为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遍注儒家经典,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虽然郑玄年轻的时候也做过副乡长之类的小官,但因党祸被禁锢,十四年后大赦;郑玄原来就不想做官,在这十四年中,他杜门不出,集中精力遍注群经。注释与著书“几百余万言”,  创立“郑学”,对中国经学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此后他求名而不求官,屡拒征辟;大将军何进为了表示礼贤下士,对郑玄礼敬有加,设几、杖之礼以待之。郑玄只穿普通儒者的便服与何进相见,拒不穿朝服。仅隔一夜,未等授予官职就逃走了。汉献帝征郑玄为位列九卿的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郡县长吏都要送迎。郑玄借口有病,告老还乡,并十多次拒绝举贤良方正、茂才,公车征左中郎、博士、赵相、侍中、大司农,都没有就职。病重和临危之时,他还在注释《周易》。

 

    与向秀差不多同年出生的王弼,虽然在大将军曹爽擅权时补过台郎。但曹爽被杀,便牵连丢职。秋天,又感染疠疾而亡,年仅二十四岁。但在玄学上的成就之大,几乎空前绝后;他们对待做官和做学问的人生态度,不会对向秀没有影响,毋宁说,郑玄和王弼就是向秀的榜样。

  向秀先后任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但“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与其说是因为竹林嵇康的关系,不如说,是他学习郑玄和比他早死的王弼人生道路的结果。

 

  向秀的志趣,今天很少有人理解。不说今天,就是在“竹林七贤”的时代,理解的人也不多,好朋友嵇康就不怎么理解。因为他反对向秀注《庄子》。最后他说佩服的话,很可能是因为向秀的《庄子》注得好,不等于嵇康理解了向秀为什么注《庄子》。

 

  做官不是目的;同样,隐居也不是目的;人生应该怎么安顿?做一个比较纯粹的“学术知识分子”吧——也许向秀心里是这么想的。

  自从郑玄、王弼、向秀以后,中国比较纯粹的“学术知识分子”队伍和“学术自觉”的思想,就在“文学自觉”以后发展起来了。

 

  从洛阳回来的路上,他绕道过嵇康旧居,触景生情,闻笛声而作《思旧赋》,恍恍惚惚、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短赋,不仅悼念了亡友,也成了一曲曹魏将如破船沉没一般覆亡的哀歌。

 

 

思旧赋并序

 

  题解:

  这是一篇精彩的抒情小赋,是竹林人士遭司马氏棒杀时痛苦的呻吟。

  向秀应征去了洛阳以后返回,绕道过嵇康旧居,见墙垣颓败,旷野萧条。面对落日寒冰,遗迹旧址,听着笛声,以旧风景写已亡人。小序与赋三次写“日影”,三次写“音乐”;把嵇康临刑时的“琴声”,与重过旧庐的笛声复叠在一起,把两种音乐混在一起,如同把新旧两种生活混同在一起,以旧庐的音乐,写以往的深情,表达人琴俱亡之痛。此是悼亡,亦是自悼。

  赋很短,正如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这种欲言又止的写法,缘自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也是向秀在洛阳对文帝说了近于投降的话以后,面对嵇康旧居,有一种无言的内疚和痛楚,内心又愤懑不甘,又怀念感伤,同时无法向老朋友交代,所以赋写不下去。

  假如说,左思的《三都赋》是晋朝开国的颂歌,向秀这篇《思旧赋》,则是曹魏灭亡的哀唱。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①,其人并有不羁之才②。然嵇志远而疏③,吕心旷而放④,其后各以事见法⑤。嵇博综技艺⑥,于丝竹特妙⑦;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⑧。余逝将西迈⑨,经其旧庐⑩。于时日薄虞渊11,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12,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注释:

①吕安:字仲悌,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居止:住处。按语:向秀与嵇康、吕安交情深厚。嵇、吕二人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则迫于司马氏的威势而赴洛阳应郡举。归来途中,路径嵇康的山阳旧居,触景生情而写了这篇纸短情长的小赋。

②不羁之才:有才能但不受羁绊。

③志远而疏:志向高远,但疏于人事。

④心旷而放:心性旷达,行为放达。

⑤各以事见法:指嵇康和吕安被司马氏杀害之事。嵇康对司马氏深恶痛绝,后吕安之兄吕巽霸占了吕安的妻子,反诬之不孝,吕安引嵇康为他辩解,于是二人同为司马氏所杀。见法:伏法,被刑。

⑥博综:博通,指多才多艺。

⑦丝竹:指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

⑧“临当”三句:《晋书》本载嵇康临刑时,顾视日影,索琴弹曲《广陵散》,并感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就命,就死,指被杀。

⑨逝、将:都是句首助词。西迈:指往日行赴洛阳。洛阳在山阳西南,故云。

⑩旧庐:旧居,即山阳竹林。

11薄:迫近。虞渊:传说中的日落之所。“日薄虞渊”指太阳将落。《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谓黄昏。”

12曩(nǎng)昔:从前。

 

译文:

我和嵇康、吕安的情趣相近,他们都有不受羁束的才情。然而嵇康的志向高远而处事疏阔,吕安的心胸旷达而言行放逸,后来都因事被杀。嵇康精通各种技艺,尤对音律擅长。当临刑之时,他回顾日影,取琴抚弹。我行将西去,路过嵇康的旧居。当此之际,太阳西沉,凛冰凄寒,邻里有人吹笛,声音嘹亮悲摧,追怀往昔同游宴乐的情景,我不禁因笛声感伤而深深叹息,因而写下了这篇赋。

 

将命适于远京1,遂旋反而北徂2。济黄河以泛舟兮3,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4。践二子之遗迹兮5,历穷巷之空庐6。叹《黍离》之愍周兮7,悲《麦秀》于殷墟8。惟古昔以怀今兮9,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10?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11。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12,寄余命于寸阴13。听鸣笛之慷慨兮14,妙声绝而复寻15。停驾言其将迈兮16,遂援翰而写心17。

 

注释:

1将命:奉命。《仪礼·聘礼》:“将命于朝。”郑玄注:“将,犹奉也。”《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元年》:“凡使人以和为贵,勿迭相矜夸,见于辞色,失将命之体也。”胡三省注:“奉命而行,谓之将命。”适:往。远京:指京都洛阳。

2旋反:返回,指从洛阳回来。北徂(cú殂):北行。山阳在洛阳东北,故云。

3济:渡。泛舟:乘船。

4驾:车驾。城隅:城角。

5二子:指嵇康和吕安。

6穷巷:隐僻的里巷。

7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室东迁,周大夫路过故都,见宗宙毁坏,废墟上长满禾黍,作诗以悼之。愍(mǐn悯),同“闵”。

8麦秀:《麦秀歌》。《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朝周,路过殷墟,见禾黍青青,乃作《麦秀歌》以述怀。黍离、麦秀,后皆用作感慨亡国之词。

9惟:想。古昔:指上文殷商旧事。怀今:指感于古事而怀念嵇康和吕安。

10焉如:何往。

11“昔李斯”二句:《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丞相李斯为赵高所陷害,受五刑而死。临刑前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此典比拟嵇康临刑前弹奏《广陵散》事。

12运遇:命运遭遇。李善注《文选·思旧赋》:“运遇,五行运转,遇人所遇之吉凶也。”领会:对于命运的领悟、理解。

13寸阴:指临刑前的片刻时光。

14鸣笛:指序中所说的邻人之笛。

15寻:继续。

16言:语助词。迈:出发。

17援翰:执笔。翰:毛笔。

 

译文:

奉命前往遥远的京城,随即返回向北而去。泛舟渡过黄河,路过山阳的故友旧居。瞻望萧条的旷野,在城角停下车舆。踏着二人留下的遗迹,经过深巷中的空屋。感慨《黍离》古诗对西周宗庙的哀悯,悲叹箕子在殷朝废墟吟诵《麦秀》之歌。抚摸到古老的哀愁而怀念故人,我的心徘徊而踌躇。梁栋屋宇历历尚存而未遭损毁,故人的形精已逝不知何方。当年李斯受罪被杀,曾哀叹不能再牵黄犬逐兔之乐而长泣悲吟。如今哀悼嵇生辞世永别之时,回顾日影而弹响鸣琴。人生的缘分遭际聊寄于瞬间的领悟遇合,剩下的美好生命托付给哪怕只有一寸的光阴。我听到笛子的声音慷慨激昂,仿佛嵇生绝世的清音得以重临。待命的车马即将远行,于是执笔写下此刻的心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