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2-18

3、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原文】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请问为人臣?曰: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请问为人父?曰:宽惠1而有礼。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23。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4。请问为人夫?曰:致功5而不流,致临而有辨。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待,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6也。此道也,偏立而乱,俱立而治,其足以稽矣。请问兼能之奈何?曰:审之礼也。

古者,先王审礼,以方78周浃9于天下,动无不当也。故,君子恭而不难,敬而不巩10,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并遇变态而不穷,审之礼也。

故,君子之于礼,敬而安之;其于事也,径11而不失;其于人也,寡怨宽裕而无阿;其所为身也,谨修饰而不危12;其应变故也,齐给便捷而不惑;其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13;其于百官之事、技艺之人也,不与之争能,而致善用其功;其待上也,忠顺而不懈;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其交游也,缘14义而有类;其居乡里也,容15而不乱。是故穷则必有名,达则必有功,仁厚兼覆天下而不闵16,明达用天地理万变而不疑,血气和平,志意广大,行义塞于天地之间,仁知之极也,夫是之谓圣人。审之礼也。

【译文】请问怎样成为一个人民的领导人?回答是:以社会行为规范来分别施行,平均普遍而不偏。请问怎样成为一个臣?回答是:以社会行为规范来对待领导人,忠实顺从而不懈怠。请问怎样做为一个父亲?回答是:宽容仁爱而有一定的行为规范。请问怎样做一个儿子?回答是:敬爱而且致力于文明。请问怎样做一个兄长,回答是:慈爱而且表现出互助合作。请问怎样做一个弟弟?回答是:恭敬顺从而不随便。请问怎样做一个丈夫?回答是:致力于成效而不漂流放任,致力于亲近而有辨别。请问怎样做一个妻子?回答是:丈夫有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那么就柔顺听从并侍奉,丈夫没有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那么就恐惧而自行劝戒。这些道理,如果偏立一面就会混乱,如果都能树立就可以治理,这些都是已稽考证实了的。请问要全面做到这些该怎么办?回答是:全面地审视社会行为规范。

古时候,先王审视社会行为规范,以光明而大的道理周遍地通达于天下,所有的行动没有不当的。所以,君子恭顺而不畏难,敬重而不惶恐,贫穷而不简约,富贵而不骄奢,屡次遇到事情变化而行为不会有穷尽,这就是审视社会行为规范的结果。

所以,君子对于社会行为规范,恭敬而安于遵守;他们对于各种事情,有门路而不会失去;他们对于各种人,很少怨恨宽裕对待而没有阿谀奉承;他们对待自身,谨慎修饰而不畏危难;他们应对各种事变,平等地给予便捷而不会疑惑;他们对于天地万物,不追求去说明为什么会这样,而致力于怎样去裁度它们;他们对于各级官员的事务、拥有技艺的人,不与这些人去争才能的高低,而是致力于善用他们的成就;他们对于上级,忠实顺从而不懈怠;他们对于使用下级,平均普遍而不偏向;他们对于人际交往,凭借着最佳行为方式而有类别;他们居住在乡间,有模式样式而不会乱来。因此,他们虽然贫穷但必然有名望,通达时必然有成就,仁爱宽厚全面兼顾天下而不强悍,明白通达运用天地万物的变化而不疑惑,心平气和,意志广大宽阔,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布满天地之间,这就是仁爱和智慧的顶点。这就称之为圣人,是审视社会行为规范的结果。

【说明】本节论述的还是领导人的最佳行为方式。这个最佳行为方式就是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我们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要在不同的环境、场合里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也是孔子的“正名原则”之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不同的场合就有不同的名份。在朝廷上是君,在家里也许就是儿子、或是丈夫、或是父亲等等,在朝廷上是臣,但在所管辖的部门里就是领导,或是管理者,或是被管理者,在家里也许就是儿子、丈夫、妻子、父亲、母亲等等。处在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名份。那么,每一个不同的环境、场合,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一个人处在不同的环境、场合里,就必须要遵守不同的行为规范。这个道理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又往往忘掉了这些。把领导人的作风、做派带回家的人比比皆是,把被管理者的卑顺带回家的人也很多,甚至有很多逆反心理,在单位上受了气,回家就模仿领导人的脾气和做派,对家里人颐指气使,从而忘掉了自己是儿女、是丈夫妻子、是父亲母亲。由此而弄得家庭不和,朋友不睦,上下级关系不融洽,而导致人际关系恶化。因此,荀子强调,在不同的环境、场合,就要遵守这个环境、场合的社会行为规范,这就是领导人的最佳行为方式。“角色”原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这个概念,其中以G.H.米德的研究最为突出。米德使用此概念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存在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便于明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研究了儿童角色意识的形成,即从想像扮演某个角色(嬉戏阶段)发展为成熟地承担某个角色(群体游戏阶段)。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而另一重要代表是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他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他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林顿将社会结构置于个人行为之上,视社会结构为一个行为规范体系,个人接受和遵循这些规范。在角色中,近代社会学家分有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这是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上区分的。前者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种族、性别、年龄等。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职业、阶级等属于先赋角色,后者亦称成就角色,指主要靠个人活动与努力获得的角色。自工业化社会以来,许多原来属于先赋的角色变成了自致角色。再一种是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这是从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上区分的。前者指角色承担者明确意识到个人所作的角色表演,因而尽力用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如讲演者等。后者指角色承担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而只是照习惯方式去做。第三种是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这是从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上区分的。前者指对权利、义务有较明确的规定,不得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如军人、警察、法官、公务员等。后者指对行为规范没有明确、严格限制,承担者有较多自由和发挥余地,如父母、夫妻、朋友等。第四种是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前者指以追求经济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如商人、企业家、经营者等。此种角色在社会上主要发挥实现效率目标的功能。后者指不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而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角色,如学者、教授、宗教信徒、公务员等。此种角色在社会上主要发挥表现社会公平的功能。在社会舞台上,任何一个人不能随心所欲的扮演角色,角色的承担首先要有一个确定的过程,或者说需要经过“认同”,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等与其承担的角色相一致。角色确定是在长期社会互动中完成的。角色确定也常有失误的情况,如不能胜任角色、未承担合适的角色、选择了不适当角色等。角色的确定是否有效,最终是由社会决定的,但它也与个人的活动和努力密不可分。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首先遇到的是社会或他人的期望。二是对角色的领悟,即角色承担者对角色的认识理解。由于人们思想的差异、环境的不同,因而对同一角色的理解常常有差别。三是对角色的实践,这是期望与领悟的进一步发展,是在个人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角色。角色冲突有两类,一是在不同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如夫妻冲突、婆媳冲突等。它常是由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偏离角色规范等原因引起的。一是在角色承担者自身内发生的冲突。这又有几种不同情况:首先,当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要求,使他难以胜任并在时间与精力上出现紧张感,亦称“角色紧张”。其次,当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角色间出现了行为规范互不相容的情况时,也会发生角色冲突。防止角色冲突只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对策。针对角色紧张就应减少过多兼职,解除过重负担。针对角色规范冲突就应使人的角色单一化,即在一种场合只扮演一种角色。在社会与文化急剧变迁时期,很多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都超出了过去人们习以为常的范围。在变迁中,当一种新角色初次出现,社会还没来得及对其权利义务作出规定,这也会造成角色不清。在人类社会中,还有一种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行为规范,正式群体指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成员占据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的角色的群体。如工厂中的车间、班组,军队中的班、排,学校中的班级、教研室等。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间的地位及角色关系的群体。如趣味相投的朋友、街道或同院的伙伴等等,都属于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也有一定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范,但是往往没有明文规定,群体成员中会自然涌现出首领,群体成员的行为受群体中自然形成的规范所调节。非正式群体中形成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体成员对劳动和管理部门的态度,因而对劳动生产率有重大影响。苏联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明,在自由的和创造性的劳动条件下,正式群体内部产生的非正式群体不仅不会涣散劳动集体,而且会使劳动集体更加团结,并有助于整个群体实现目标和完成任务。当然,也存在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发生矛盾,并干扰整个正式群体达到既定目标的情况。这时,管理者就要设法改善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改变非正式群体的倾向和已经形成的规范,使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活动协调一致起来。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研究者通过观察领导行为和测量领导绩效来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高组织、高关心人的领导行为组合,是理想的领导行为模式。现代社会学家的这些社会角色理论,其实也就是荀子所探讨的最佳行为方式问题。也就是说,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场合,就要遵守这个环境、场合的社会行为规范,这就是最佳行为方式。这也就是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之意,学,而且时常调节自己,才能够随时、随环境而变而成功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如果行为方式不符合这个环境、场合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个行为必然不是最佳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所以,这就是圣人、君子审视社会行为规范的结果。

——————————————————

【注释】1.惠:《易·益·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书·皋陶谟》:“安民则惠。”《诗·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诗·小雅·小弁》:“君子不惠,不舒究之。”《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周颂·烈文》:“惠我无疆,子孙保之。”《论语·阳货》:“恭、宽、信、敏、惠。”《孟子·滕文公上》:“分人以财谓之惠。”《说文·惠部》:“惠,仁也。”这里用为仁爱之意。

2.见:(xiàn)《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老子·七十二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荀子·劝学》:“天见其明,地见其光。”《韩非子·二柄》:“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广韵·霰韵》:“见,露也。”《集韵·霰韵》:“见,显也。”这里用为出现、显露之意。

3.友:《易·损·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诗·大雅·抑》:“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周礼·天官·大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八曰友,以任得民。”《论语·为政》:“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孟子·滕文公上》:“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释名·释言语》:“友,有也,相保有也。”这里用为互助合作之意。

4.苟:《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诗·大雅·抑》:“无易由言,无曰苟矣。”《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荀子·不苟》:“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虽怯儒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韩诗外传》:“不恤乎公道之达义,偷合苟同,以持禄养者,是谓国贼也。”这里用为随便之意。

5.功:《书·尧典》:“都!共工方鸠僝功。”《诗·豳风·七月》:“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老子·二章》:“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庄子·天地》:“事求可,功求成。”《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韩非子·解老》:“道有积而德有功。”这里用为成效之意。

6.竦:(song耸)通“怂”。《文选·杨雄〈长杨赋〉》:“迺时以有年出兵,整舆竦戎。”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丰部》:“竦,假借为耸,实为怂。”这里用为劝戒之意。

7.方:《诗·小雅·甫田》:“以社以方。”《论语·先进》:“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荀子·劝学》:“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荀子·王霸》:“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韩非子·六反》:“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这里用为道理之意。

8.皇:即“煌”的古字。《书·洪范》:“建用皇极。”《诗·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诗·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诗·周颂·执竞》:“上帝是皇。”《荀子·赋》:“皇天隆物,以示下民。”《说文》:“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王者,三皇大君也。”这里用为光明,“大”之意。

9.浃:(jia家)《荀子·解蔽》:“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与愚者若一。”这里用为通达、理解之意。

10.巩:通“蛩”。《诗·大雅·瞻卬》:“藐藐昊天,无不克鞏。”《方言》:“蛩、供,战栗也。”这里用为恐惧、惶恐之意。

11.径:《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论语·雍也》:“有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易·说卦》:“艮为径路。”《礼记·月令》:“审端径术。”《礼记·曲礼》:“送丧不由径。”本义是指道路,这里用为门路之意。

12.危:《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庄子·缮性》:“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荀子·荣辱》:“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广雅·释诂一》:“危,正也。”这里指不畏危难而直言敢为之意。

13.材:通“裁”。《书·顾命》:“伯相命士须材。”《管子·乘马》:“因天材,就地利。”《国语·郑语》:“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韦昭注:“材,裁也。”《荀子·富国》:“治万变,材万物,养万民。”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材,假借为裁。”这里用为裁度、裁夺之意。

14.缘:《荀子·正名》:“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月而知形可也。”《韩非子·解老》:“必缘理不径绝也。”《吕氏春秋·慎行论》:“缘物之情。”这里用为凭借之意。

15.容:《诗·卫风·芄兰》:“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诗·大雅·公刘》:“维玉及瑶,鞞琫容刀。”《周礼·考工记·匠人》:“凡为甲,必先为容。”《管子·枢言》:“是以能继天子之容。”《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论语·乡党》:“寝不尸,居不容。”《韩非子·喻老》:“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这里用为模式,样式之意。

16.闵:通“暋”。《书·康诰》:“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尔雅·释诂上》:“暋,强也。”《孟子·万章下》:“《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这里用为强悍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