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资本“下注”农业

 晓苦 2010-12-20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农业都正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个年末,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六项任务中,“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被单列一项。对于外界最为关注的流动性问题,也有了明确的指向——接下来将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

  此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早已提及,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而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资本市场更无安全感的状态下,“蒜你狠”、“豆你玩”、“辣翻天”、“苹什么”、“糖高宗”……国内轮番的农产品涨价风更是掀起了一股农业投资热潮——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或拓展经营,或掉头转行,把大笔的资金投进炽热的土地,深耕农业。

  一时间,长期缺乏资金关注的农业领域成为资本扎堆的场所。

  微利时代的农业突破

  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陈晓斌觉得自己生活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原本每天起来上网看汇率,如今却是满口微生物、无公害。作为萧山一家箱包公司的总经理,2010年,他做了一件与主业无关的大事——进军有机农业。

  “箱包照样做,但已经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想找个有发展空间的行业。”外贸逐渐恢复景气,陈晓斌却开始转行。

  做外贸十多年,日子本来非常好过,就算是最艰难的金融危机时刻,他们过得也不错。只是,很多外在环境的变化让陈晓觉得越来越无能为力,比如汇率,比如原材料,比如工人明天要走……半年前,在朋友的鼓动下,陈晓斌开始和别人合伙做有机农业,目前,他们刚刚在外省拿了上百亩地,开始做土地的改良。

  “估计投入会比较大,做农业收效是缓慢的,但未来一定是光明的。”他告诉导报记者。

  而事实上,在当下这个制造业微利的阶段,像陈晓斌这样以农业作为突围之路的企业并不在少数。

  “企业受所从事轻工产业空间小的局限,积累的资本必然外溢,而一些农产品价格却一路看涨,这让一些非农企业看到了商机,涉足农业也就成了自然之事。”业内观察人士刘晓林表示。

  而随着农业产业门类不断细分,农业功能不断拓展,许多农业相关产业也都具有了较强的现实或潜在盈利能力。《福布斯》全球杂志一项调查表明,农业是中国最赚钱的行业,其次才是房地产和金融。

  以巨大资本和技术为依托,资本投资农业,浙江显然有着更高的起点。

  实际上,浙江资本进军农业同样“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各地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纷纷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浙江就掀起了一轮“上山下乡”热潮。

  如今,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浙江经济实力显着增强。2009年,浙江人均生产总值为6490美元,俨然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而非农产业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等一系列指标也表明,浙江已经逐步进入大规模的反哺期。

  只不过长期以来,资本投入不足一直困扰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政府资金和农民自身积累之外,工商资本大量进入农业领域,不啻为“反哺”的一种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在绝大部分企业家看来,丰厚的行业利润才是其进入农业领域的直接动因。

  而这一次,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下,逐利的资本和“赚钱”的农业似乎又找到了新的契合点,并且,前所未有地紧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