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靈真君(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太初溟滓,玄極冥濛中,有虛皇分置五劫,曰龍漢、赤明、上皇、延康、開皇等,當斯 時也,天光未分,清濁未判,則知三氣為天地之尊,九氣為萬真之本,是故元始象先天, 開明三景,造立天根,五丈開廓,普植神靈,太極一判,天地始明,東分青九,南受丹 三,西成白七,北歸玄五,中生黃一,號以五老,即玄黃植象之根也。五老各佈始炁 化生四象,以定四隅,周環六合,兩儀運乎其中,推成萬物。」 在殷代前後,就把春天黃昏時,出現在南方的若干星星,想像為一隻鳥形,同時把東方 的若干星星,想像為一條龍,西方的若干星星,想像為一隻虎,北方的若干星星,想像 為龜蛇形象。二十八宿體系形成以後,就把他們一分為四,每七宿組成上述一種動物形 象。《書?傳》稱:四方皆有七宿,可成一形,東方成龍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 尾,南方成鳥形,北方成龜形,皆西首而東尾。近人高魯作《星象統箋》,即據此畫出 了四象圖形。 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龜蛇)。從史料記載來看,我國四象最先產 生,在創立四獸(四象)的同時,也創立了二十八宿。所謂二十八宿,即我國古代天文 學家,將黃道(太陽和月亮所經天區)的恆星,分成二十八個星座,稱二十八宿。「宿」 者指星的位元次和集合體,即一撮星也。二十八宿以北斗(大熊星座)斗柄所指角宿為 起點,由西向東排列,它們的名稱與四象的關係為: 星辰,來確定方位,和測定季節時令。二十八宿與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結 合在一起,成為我國古代劃分天區的標準。二十八宿體系,不僅是古人觀測日月五星位 置的座標,而且有些星宿,還用來測定歲時季節的變化,所以最初的二十八宿體系,是 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係的,至於二十八宿與四象相配,當與古人動物崇拜有關。 四象之龍、虎、雀、龜蛇,在原始動物崇拜中,都被視為靈物、神物,並成為一些 部族的圖騰。(馬書田) 物,其信仰是從原始的自然崇拜,精靈崇拜,逐步發展為圖騰崇拜,成為人們卜問的對 象,祭祀的神靈。黃帝時,龍已被當作神靈異物看待,並成了天子的象徵。《史記五帝 本紀》云:「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 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亨,諸侯咸來賓從。....軒轅乃修德振兵....撫萬民,度四方, 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版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 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 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伐之,平者去之....而邑於涿鹿之阿,遷 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於萬國..一時播百 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這裡的黃帝以土代之,即:黃龍地蟲寅見」是也。龍不僅總合了大族圖騰的內容,而且 還成了貴為天子的黃帝族徵(即天子的象徵)。其他諸侯,就各用各族自己的小圖騰。 這些特徵之外,還得加上雲,所謂雲從龍,龍舉而景雲屬,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傳 說名官皆以龍,命為龍師也。還有以龍喻天子,隨著人們對天子的崇拜,而逐漸神化了 天子,也就神化了龍。 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可升天,可聚雲,可致雨,可生泉。」古書 之言龍蛇,即謂二龍並掣,蛇龍可異位,蛇亦日龍(小龍)。龍不但能興雲降雨,還可 以調和陰陽之氣,龍是天地間尊貴之物,因此古人認為天子是龍的化身,天子受命於天, 天下受命於天子,所以皇帝的容貌,被稱為龍顏,身體稱為龍體,所穿的衣裳,稱為龍 袍,睡床稱為龍床。龍自古即被視為皇帝權威的象徵,因此歷朝均頒定,只有皇帝才能 穿著五爪龍抱,而王公將相,朝服上的龍繡,就只限於四爪或三爪,名曰蟒袍。 《說文解字》云:「龍鱗蟲之長,能幽能叫,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 秋分而潛淵」《爾雅翼》云:「龍以變化無方,物不能制,故在人比君」。於是天子也者, 在他活著的時候,變化無方,物不能制,即使死了,也仍然是神妙不可測的登天之龍。 《史記封禪書》:「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刑山下,鼎既成,有龍垂削髯蚥墜」,商周時 期,龍又成了神通廣大,會做魔法的巫師、教士,人們認為龍,可以幫助溝通人神、天 地、諸神,以及生民中有異稟的巫覡,可以乘龍來往於人神、天神之間。 《左傳》記載:「凡祀,啟縶西效,龍見而雲」,這種「雪祭」,在古代已盛行於世, 它作為一種古老的膜拜習俗,其目的以祭土龍,祈禱雨水,為人間解除旱災。是時,龍 已被先人作為主宰自然的神靈,而加以崇拜。(丁常雲) 天干地支,及五行方位,來斷定地相、墓相、風水,吉凶禍福的理論基礎,認為河川名 山,靈山頂上,皆有龍神存在,從龍神所在的位置,向山坡延伸,具有一條靈性的地脈, 此地脈即稱為「龍脈」,龍脈與平坦部分交連之處,稱為「龍穴」若擇到龍穴中心,建 宅或造墓,必能福蔭子孫繁衍,興旺發達,因此國人對天界星宿龍神,及地上土府龍的 信仰,自古即深植民心。 民間自古即視龍為神的化身,人們認為在天有天龍,在地有地龍,舉凡鍾靈毓秀吉 穴之地,都有地龍及土府九壘諸神,鎮護看守。在築屋看宅,動土施工,大興土木時, 難免觸犯地靈,並驚動原本守護地靈的土府九壘諸神,無法安居而離位遠走他方,導致 靈氣消失,故在動土興工前,即會慎重奉請地龍,及土府九壘諸神離位,並於工地現址 東方偏僻之地(即生氣方位),安置地龍及土府九壘諸神神位,每逢農曆初一、十五, 以香燭、供果、清茶祭拜,以祈諸神暗佑,施工順利,吉祥平安,動土之日,一般都到 廟宇,祈乞平安符撓鹽米,澆潑工地五方,而後動土興工。於工程告竣落成時,再擇吉 日,舉行安龍謝土,奉請地龍及土府九壘諸神,復歸本位。(民俗宗教日曆) 龍為四靈之一,權貴之象徵,先秦文獻,載有養龍、馴龍、乘龍、屠龍等記載。魯 昭公廿九年( 西元前513年 )秋,龍出現於晉國絳都 ( 今山西侯馬 )近郊,引起騷動。 蔡墨云:自舜至夏,有養龍民族。《大戴禮五帝德書》記載:亦謂顓頊乘龍,至四海巡 遊。可證我國上古確有龍之存在。 《說文》云,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 百潛淵」《爾雅翼》王符言:「龍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頂似 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背有十一鱗,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鬚髯,頷下 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 又名尺木 ),龍無尺木,不能升天,阿氣成雲,既 能變水,亦能變火,其乃神通廣大之靈物也。 《生庵外集》謂:龍生九子皆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贔麻,形似龜,好負重,今 碑下跌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好 吼,今鐘上鈕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 立於鼎蓋。六曰蚣瓊,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骴,好殺,故立於刀環。八日狻猊, 形似獅,好焰火,故立於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鋪。此謂龍生 九子,習性、歸宿各不相同之由來。 其次,虎是猛獸,古人認為其能鎮鬼避邪。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畫虎於 門,鬼不敢入」,「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惡遇, 燒虎皮飲之,繫其爪,亦能辟惡,此其驗也。」古人還認為白虎是一種祥瑞:「德至鳥 獸」,則「麒麟白虎到」(馬書田) 虎為獸中之王,白虎舊時以為兇神。《協紀辨方書》引《人元秘樞經》「白虎者,歲 中之兇神也,常居歲後四辰J.因此,更受到人們的尊崇和奉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