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是教育的灵魂-科学网

 lin_saisai 2010-12-22
思考是教育的灵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夫子将思考与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得相当到位。凡有点学识者,恐怕无人会否定思考的重要性。可是,一个人知道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并不代表他必定会努力践行。如果这种简单的因果关系总是成立,教育也就不会变得如此艰难。
思考有多重要?大前研一专门写了一本《思考的技术》来论证逻辑思维的强大威力。尽管有人诟病这本书存在诸多不足,并被看作大前研一自我吹嘘之作,但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是值得细细品味。也有人觉得大前的观点似曾相识,不管这些观点是否是“大前造”,关键在于观点是否蕴藏了真理成分,就如同鸡蛋好吃,还需要管它到底是哪只母鸡所生的吗?
我们都太忙,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学生忙于为“未来的饭碗”做各种应急准备,老师忙于为“当下的生活”做各式殊死拼搏。忙成为人过得充实的假象,不忙就意味着自己不重要,不忙就失去了社会的认同,不忙就令自己心底发虚。于是人人都很忙。可是忙并不是不思考的绝佳托辞。再忙也要思考,否则人就退变为高速转动车轮上的小螺丝钉,没有了主导自我的权利,更没有了思考的自由。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言语无味。”这可憎的面目,也许是别人觉得你“书味”少了,也许是“相由心生”——自己“疏于学习”后的心虚反馈到脸色上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至少有一点可以确认:一个喜爱思考之人,显然很难忍受终日无所思无所想的生活状态。
缺乏思考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一个人缺乏思考,会停滞不前,固步自封;一个社会缺少思考,会形成“低智商社会”。对此,大前研一在他的著作《低智商社会》一书中有精彩的描述:
你看:时下的年轻人只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虽然人们在网上跟人无话不谈,但却不懂与人面对面敞开心心扉;没有成功欲望、学习能力低下但丝毫不以为然;在google上找不到答案就放弃眼前问题;看到电视中的广告就会马上冲动购买;不懂英文和电脑知识却毫不担心;遇到困难,懒于思考就立即放弃;人云亦云,做什么事总愿意随大流……
你再看日本社会:……愚蠢搞笑的肥皂节目收视率反而超高;猜谜与综艺这类不需观众主动思考问题的节目越来越多;……大部分日本人不怎么看书;老师教给学生的东西不是时代所需要的,而父母更是将学生外包给了学校,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
不知道你看见这段话是什么样的感受,我觉得大前先生不单单是在为日本社会听诊,也是给我们当前的高等教育号脉。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的“宅男宅女”、除考前突击学习外不愿阅读经典作品;教师照本宣科只求完成教学任务不愿在教学上多投入以及过分看重成功学知识的传授等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无不说明:身处教育体制内的人,其不愿思考、缺少思考、浅层思考的情况显然不是少数派。
很多人不是不思考,而是浅尝辄止,不愿“深度”思考和“广度”思考。如上所述,当遇到一个问题时,若有人能够立刻给出答案,那就欣然接受,问题固然解决了,思考却没有了,获得答案成为唯一目的,而不去鉴别答案的合理性。当无人可以解答时,往往采取在搜索引擎上输入问题的关键词加以查询而懒于查找工具书加以求证。如果搜索引擎给出的答案是唯一的,那就照单全收,同样不会凭籍思考力鉴别答案真伪;如果答案不唯一,存在几种针锋相对的观点,那就随意选择一个看似正确的答案,而不会考究真理究竟为何。对此类现象,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观点或许是最恰当的解释:“给人造成麻烦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他对这些事物的看法。”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我们无法改变现实,我们能够改变的只能是自己对现实的反应。当我们把思考看成一种负担,当我们获得知识不是为了提升思考力而仅仅是寻求一个答案时,学习的功利性或许太强了,而我们在现实面前也就慢慢无能为力。
思考往往给人以痛苦。正因如此,很多人明了思考的力量,但害怕与思考如影随形的痛苦,常常拒绝思考,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重复讨论这一本无须争辩的问题。有的人不愿意思考,不是不具备思考力,恰恰相反,他们的思考力很强,但是他们害怕一旦思考清楚一个问题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虽有解决措施但难以战胜自我无法从困境中实现自我征服,为减少烦恼和肃清焦虑,与其清楚地痛苦,不如混沌地快乐。我想很多人缺少的不是思考力,而是改变自我的决心、战胜困难的勇气、及时行动的果敢和面对撕裂的痛苦时百折不挠的持久力。
当然,长久不思考必然引发思考力的退化,甚至丧失。用进废退的理论,同样适用于此。有人或许已主动放弃了思考的权利,有人因思考力下降只能借助机械式思维去辨析事物间纷繁复杂的联系,于他们而言,将其唤醒恐怕不是正确的决定,就好像常年居于黑暗房间中的沉睡者,对你在墙上一厢情愿为其凿壁“透”光的善举,回馈你的不一定是感激,或许是咆哮怒骂也未为可知。一个长期身处黑暗、成天昏昏欲睡者,要泰然面对阳光的洗礼,殊为不易。于你为善者,于沉睡者为恶。善心善行,不一定结出善果。期望通过自身努力去引导或激发身边人勤加思考,本是好事一件,但我还是奉劝你行动之前先想一想:被帮扶者主观上能否(由能力大小决定)、愿否(由意愿强弱决定)、可否(由机会大小决定)接受,否则你自寻烦恼的几率大增。
“思考太累了”、“想那么多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这样的话语你一定不陌生。在你身旁经常会有人这样念叨、鼓噪,你或许慢慢接受了“思考无用论”。但是,人不是一出生就不愿意思考,也不是未曾享受过思考带来的内心激荡。那么,为什么学历越高,越不愿意思考呢?(此处是就比例而言。按理说高素质人群中勤于思考的人数比例应该更大,但实际情况显然并非如此。现实中我们更常见到的人大多具有“简单的快乐”。简单的快乐是他们的生活常态,也是人生目标。活得简单是一种境界,但思维简单恐怕就演变为一场灾难。)罗素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一部分儿童具有思考的习惯,而教育的目的在于铲除他们的这种习惯。”看来有些人是被教育制度教化成这样,但我们知道,教育显然回答不了所有的诘问。另一个原因或许是:人性中天生的“懒惰”因子,使得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轻易就战胜了冥思苦想心力交瘁。
还是罗素,他给了另一个答案:“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为什么不思考?也许“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论断让很多人倍感生命的无趣,既然再怎么挣扎,都摆脱不了死亡的宿命,也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那么与其苦苦寻思而终无所得,还不如及时行乐,尽情享受。有的人就喜欢思索,有的人最痛恨思考,各安其位就是。要求一个成天思考人类终极命题的人不读书、不学习、不思考,恐怕是对其判了“只做行尸走肉”的重罪;相反,快乐至上之人,你非要他独守空门静夜沉思,恐怕也不人道。
思考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每个人都能上升到“承受孤单,享受孤独”的境界。只有真正的思想者,才能坦然面对内心孤独,并从孤独中找到真正自我。而教育的目的,恰恰在于帮助受教育者“认识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思考是教育的灵魂。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564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