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滴养生话部位

 天宇娇子 2010-12-24
-----耳的保健

耳为心、肾之窍,通于脑,是人体的听觉器官。耳的功能与五脏皆有关系,而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故《河间六书》谓:“肾热者,……必身瘦而耳焦也”,“肾水过少,不能润泽,故黑干焦枯也”。同时,耳之功能受心神的主宰和调节,耳的听觉能力能够反映出心、肾、脑等脏腑的功能。因为“耳通天气”,是人体接受外界音响刺激的重要途径,外界环境因素对耳的影响很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导致听力下降和耳聋的原因越来越多,噪音污染、环境污染和药物的副作用等都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听力。先天性耳聋、噪音性耳聋、中毒性耳聋、外伤性耳聋、感染性耳聋、老年性耳聋等都较常见,而且治疗起来也很棘手。因此,耳功能保健应以预防为主。

一、耳勿极听

所谓极听,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前者是指长时间专心致志运用听力去分辨那些微弱、断续不清的音响;后者为震耳欲聋的声响超过了耳膜的负荷能力。《淮南子 精神训》谓:“五声(讠华)耳,使耳不聪”。极听损伤人的精、气、神,从而影响耳的功能。特别是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对听力会产生缓慢性、进行性损伤,久而久之,可发生听力下降或耳聋。因此,在有噪音环境中工作和学习应做好必要的保护性措施,如控制噪声源,做好个人防护等。孕妇和婴幼儿尤应注意避免噪音的影响。

二、按摩健耳

按摩保健是健耳的一个重要方法。摩耳功法可分如下几步:

1.按摩耳根 用两手食指按摩两耳根前后各15次。

2.按抑耳轮 以两手按抑耳轮,一上一下按摩15次。

3.摇拉两耳 以两手拇食二指摇拉两耳廓各15次,但拉时不要太用力。

4 弹击两耳 以两手中指弹击两耳15次。

5 鸣天鼓 以两手掌捂住两耳孔,五指置于脑后,用两手中间的三指轻轻叩击后脑部24次,然后两手掌连续开合10次。此法使耳道鼓气,以使耳膜震动,称之为“鸣天鼓”。

耳部按摩可增强耳部气血流通,润泽外耳肤色,抗耳膜老化,预防冻耳,防治耳病。

三、防止药物过敏

据临床报道,因使用药物不当而引起耳聋占有相当的比例,特别是耳毒性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托布霉素、万古霉素、多粘霉素等。此外,还有柳酸盐类药、氯霉素、奎宁、氯奎,以及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如氮芥、长春碱类等,都有—定的耳毒作用。因此,临床使用应严格控制,避免引起听觉损伤而造成耳聋。

此外,纠正不良习惯。不要用火柴杆之类挖耳止痒,防止刺伤耳道引起感染。注意节制房事,适当服食补肾之品,对防治中老年耳鸣耳聋亦有好处。

----- 鼻的保健

鼻是呼吸道的门户。《内经》指出:“肺气通于鼻”。从生理结构上讲,外与自然界相通,内与很多重要器官相连接。鼻腔上部与颅脑相近,在下鼻道内有鼻泪管与眼睛相通,后鼻孔的鼻咽部与咽喉相接,气管与食管在此分道,中耳与两边耳咽管相连。因此,鼻的很多疾病常影响相邻器官的健康。从鼻的作用来看,鼻五呼吸道的出入口,既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之一,又是防止致病微生物、灰尘,脏物等侵入的第一道防线。鼻腔内有鼻毛,又有粘腋,故鼻内常有很多细菌、脏物,有时会成为播散细菌的疫源。因此,鼻的保健十分重要,应从多方面着手。

一、“浴鼻”锻炼

鼻与外界直接相通,增强鼻对外界的适应力,才能提高其防御功能。所谓“浴鼻”锻炼就食用冷水浴鼻和冷空气浴鼻。若一年四季坚持不懈锻炼,可有效地改善鼻粘膜的血液循环,增强鼻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能很好地预防感冒和呼吸道其他疾患。

二、按摩鼻部

鼻的保健按摩分擦鼻、刮鼻、摩鼻尖三个动作。用两手大指的指背中间一节,相互撩热后,摩擦鼻梁两侧24次;用手指刮鼻梁,从上向下10次;分别用两手手指摩擦鼻尖各12次。本法可增强局部气血流通,使鼻部皮肤津润光泽、润肺、预防感冒。

三、气功健鼻

健鼻功出自《内功图说》,分三步进行锻炼。两手拇指擦热,揩擦鼻头36次,然后静心意守,排除杂念。二目注视鼻端,默数呼吸次数3-5分钟;晚上睡觉前,俯卧于床上,暂去枕头,两膝部弯曲使两足心向上,用鼻深吸清气4次,呼气4次,最后恢复正常呼吸。本法可润肺健鼻,预防感冒和鼻病,还有健身强体的作用。

四、药物健鼻

平常鼻腔内要尽量保持适当湿度,若过于干燥易使鼻膜破裂而出血。在气候干燥的情况下,可配合药物保健,如在鼻内点一些复方薄荷油,或适量服用维生素A、D等,以保护鼻粘膜。还可服些中药。下列二方可供参考:

润鼻汤 天冬9g,黑芝麻15g,沙参9g,麦冬9g,黄精9g,玉竹9g,生地9g,川贝母9g。本方有润肺养脾之效,以此加减服用,可收滋润护鼻之功。

健鼻汤 苍耳子27g,蝉衣6g,防风9g,白蒺藜9g,玉竹9g,炙甘草4.5g,苡仁12g,百合9g。本方以御风健鼻为主,润肺健脾,使肺气和,脾气充。对易伤风流涕之人,有良好的保健预防作用。

另外,在养成正确擤鼻涕的习惯,即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用力排出鼻涕。不可压住一侧擤鼻涕,这样会使另一侧鼻腔内鼻涕吸入体内。克服挖鼻孔、拔鼻毛或剪鼻毛等不良习惯。鼻毛和鼻粘膜是鼻功能的主要结构,损伤之后,不但伤害鼻腔,还可导致其他疾患。

----- 胸背腰腹保健

胸、背、腰、腹是人体脏腑所居的部位,其功能盛衰直接关系着内部脏腑功能活动。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这四个部位的保养,保养得当,可促进气血运行,协调和增强全身各部分的联系,提高新陈代谢的能力,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一、胸部保健法

(一)衣服护胸

《修龄要旨·起居调摄》说:“胸宜常护”,《老老恒言·衣》说:“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以护其胸”。说明胸部的保护以保暖避寒为主,目的在于保护胸阳,年老体弱者更应注意。日常生活中,人们穿的背心、上衣,均是以保护胸背的阳气为主。

(二)胸部按摩

取坐位或仰卧位,用左手掌在胸部从左上向右下推摩,右手从右上向左下推摩,双手交叉进行,推摩30次。然后,两只手同时揉乳房正反方向各30圈,再左右与上下各揉按30次。女性还可做抓拿乳房保健:两小臂交叉,右手扶左侧乳房,左手扶右侧乳房,然后用手指抓拿乳房,一抓一放为一次,可连续做30次。胸部按摩可以振奋阳气,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

二、背部保健法

背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所过之所,五脏的俞穴都会聚于背,背的寒暖与脏腑的功能直接相关,故应当注意保护。《养生四要·慎动》说:“背者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论》亦说:“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寒咳嗽”。背部的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保暖,从现代医学来看,背部分布着丰富的脊神经,支配着背部皮肤及内脏的生理活动。背部的运动、按摩保健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调节血压,增强心肌活动的能力,促进消化机能等,有益于防病治病。

(一)背部宜常暖

背部保暖方法有三:第一,衣服护背。《老老恒言·衣》说:“肺俞穴在背,《内经》曰‘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不可失寒暧之节。今俗有所谓背搭,护其背也”。故平时穿衣注意背部保暖,随时加减,以护其背。第二,晒背取暖。《老老恒言·安寝》说:“如值日晴风定,就南窗下背日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避风晒背,能暖背通阳,增进健康。第三,慎避风寒。因为背为五脏俞穴所会,尤其是天热汗出腠开时,若被风吹,则风寒之邪易于内侵,引起疾病。故《老老恒言·防疾》强调说:“五脏俞穴,皆会于背,夏热时有命童仆扇风者,风必及之,则风且入脏,贻患非细,有汗时尤甚”。夏日汗出后不可背向电扇,以免风寒之邪伤人。

(二)背宜常捶摩 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强调保护背部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捶背、搓背、捏脊等活动背部的保健方法。

捶背 捶背又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具体做法详见第十四章第四节)。本法可以舒经活血,振奋阳气,强心益肾,增强人体生命活力。

搓背 搓背也分自搓和他人搓。自搓方法,可在洗浴时进行。以湿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拉紧毛巾两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发热为止。他人搓法:取俯卧位,裸背。请他人以手掌沿脊柱上下按搓,至发热为止。注意用力不宜过猛,以免搓伤皮肤。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闷腹胀之功效。

捏脊 取俯卧位,裸背。请他人用双手(拇指与食指合作)将脊柱中间的皮肤捏拿起来,自大椎开始,自上而下,连续捻动,直至骶部。可连续捏拿3次。此法对成人、小儿皆宜,可调和脏腑、疏通气血、健脾和胃,对调整血压也有一定作用。注意用力不宜过大、过猛、速度不宜太快,动作要协调。

三、腰部保健法

腰为人体运动的枢纽,摇动、按摩腰部,能够健腰强肾,疏通气血。中国传统武功十分强调“以腰为轴”,“主宰于腰”。把腰部活动看作生命活动之本。

(一)腰宜常摇动

中国传统锻炼腰部的方法很多。很多传统健身术都非常强调腰部活动。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皆以活动腰部为主。通过松胯、转腰、俯仰等活动,达到强腰健体作用。下面仅举几个练腰动作。

转胯运腰 取站立姿势,双手叉腰,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中指按在肾俞穴上,吸气时,胳膊由左向右摇动,呼气时,由右向左摆动,一呼一吸为一次,可连续做8~32次。

俯仰健腰 取站立姿势,吸气时,两手从体前上举,手心向下,一直举到头上方,手指尖朝上,呼气时,弯腰两手触地或脚。如此连续做 8—32次。

旋腰转脊 取站立姿势,两手上举至头两侧与肩同宽,拇指尖与眉同高,手心相对,吸气时,上体由左向右扭转,头也随着向右后方扭动,呼气时,由右向左扭动,一呼一吸为一次,可连续做8—32次。

(二)腰宜常按摩

“腰为肾之府”,经常按摩腰部有壮腰强肾之功。《内功图说·分行外功诀》:“两手擦热,以鼻吸清气,徐徐从鼻放出,用两热手擦精门(即背下腰软处)”,又“两手摩擦两肾俞穴,各一百二十次。能生精固阳,除腰痛,稀小便”。这些具体描述,可仿效进行。

四、腰部保健法

(一)腹部宜保暖

古代养生家很注意腹部的保暖。《老老恒言·安寝》说:“腰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并主张对年老和体弱者进行“兜肚”或“肚束”保健。①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盖上丝棉(或棉花)。装入双层肚兜内。将兜系于腹部即可。②肚束:又称为“腰彩”。即为宽约七、八寸的布系于腰腹部。曹慈山谓此法“前护腹,旁护腰,后护命门,取益良多。”此二法均可配以有温暖作用的药末装人其中,以加强温暖腹部的作用。

(二)腹宜常按摩

腹为胃肠所属之处,腹部按摩实际上是胃肠按摩。故此,摩腹是历代养生家一致提倡的保健方法之一,尤宜于食后进行。《修龄要旨·起居调摄》指出:“腹宜常摩”,《养性延命录·食诫篇》说:“食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人”。摩腹的方法很多,现仅举其中一种,具体做法是:先搓热双手,然后双手相重叠,置于腹部,用掌心绕脐沿顺时针方向由小到大转摩36周,再逆时钟方向由大到小绕脐摩36周。古人称此为“摩脐腹”或“摩生门”。它有增加胃肠蠕动,理气消滞,增强消化功能和防治胃肠疾病等作用。

-----口腔

由于一个人工作、学习、休息以外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求对全身众多的部位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保健功夫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具体应用时,亦当根据审因施养的原则精神,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重点部位与方法进行防护保健。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如头部、颜面、五官九窍、皮肤、躯干、四肢、五脏六腑等,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局部和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整体功能健旺,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才能正常。反过来,任何局部功能障碍也必然会影响到整体功能。本章主要讨论对机体不同部位的组织、器官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保健。其基本特点是,从整体观念出发,从局部保健入手。

第一节 口腔保健

口腔与胃、肺等脏器相通,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口腔和牙齿的任务是食物加工的第一道工序,通过牙齿咀嚼和口腔分泌适量的唾液,帮助食物消化吸收。此外,人类的语言、颜面美观与牙齿也有极密切的关系。

口腔是人体的“开放门户”之一,不但通过口腔摄取营养物质,而且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卵也可通过口腔进入人体,“病从口入”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做好口腔卫生保健,不仅可以预防口腔和牙齿的疾病,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治多种全身性疾病。口腔病灶不能及时正确治疗,就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可引起很多疾病,如急性和亚急性心内膜炎、肾炎、风湿热、关节炎、白血病、恶性肿瘤及呼吸道疾病等,所以口腔保健是预防全身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固齿保健法

牙齿保健应自幼开始,从小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健康长寿将是十分有益的,我国古代养生家对此十分重视,早就提出:“百物养生,莫先口齿”的主张,据考证,在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就开始使用牙刷刷牙了。现代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长寿老人,口腔中都有一定数量的自然牙齿,而镶配的假牙是不能完全取代自然牙齿的作用的。可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重视固齿保健术,是养生保健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介绍一些具体保健措施。

1 口宜勤漱 《礼记》谓:“鸡初鸣,咸盥漱”,《诸病源候论》说,“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千金方》亦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漱口能除口中的浊气和食物残渣,清洁口齿。一日三餐之后,或平时甜食皆需漱口。漱口的方法很多,如水漱、茶漱、津漱、盐水漱、食醋漱、中药泡水漱等,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用。

2 早晚刷牙 刷牙的作用是清洁口腔,按摩齿龈,促进血液循环,增进抗病能力。每日早晚各刷一次,晚上睡前刷牙比早晨刷牙更为重要。另外,要特别注意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即顺牙缝方向竖刷,先里后外,力量适度。横刷和用力过大,不易清洁牙间污物,又可能损伤牙周组织,导致牙龈萎缩。

3 齿宜常叩 晋代葛洪《抱朴子》一书指出:“清晨叩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诸病源侯论》说;“鸡鸣时,常叩齿,三十六下,长行之,齿不蠹虫,令人齿牢”。自古以来,很多长寿者,都重视和受益于叩齿保健,尤其清晨叩齿意义更大。叩齿的具体方论是:排除杂念、思想放松,口唇轻闭,先叩臼齿50下,次叩门牙50下,再错牙叩大齿部位50下。每日早晚各作一次,亦可增加叩齿次数。

4.搓唇按摩 将口唇闭合,用右手四指并拢,轻轻在口唇外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揉搓,直至局部微热发红为止。其作用是促进口腔和牙龈的血液循环,健齿固齿,防治牙齿疾病,且有颜面美容保健作用。

5 正确咀嚼 咀嚼食物应双侧,或两侧交替使用牙齿,不宜只习惯于单侧牙齿咀嚼。使用单侧牙齿的弊端有三:一是使用的一侧,因负担过重而易造成牙本质过敏或牙髓炎;二是不使用的一侧易发生牙龈废用性萎缩而致牙病;三是往往引起面容不端正。

6、饮食保健 口腔、牙齿患病与营养不平衡有一定关系,因此营养要合理。维生素A、D、C、B族,钙、磷、蛋白质等,是牙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应适当食用一些含维生素C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及含维生素A、D、C丰复的食品,如动物的肝、肾、蛋黄及牛奶等。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及婴幼儿童尤应注意适当补充这类食品,保证牙釉质的发育。

7.药物保健 中国古代的健齿术很重视药物的洁齿、健齿、固齿保健,且有很多方法。现仅举一方,系清代宫廷中固齿秘方,其方药为;生大黄、熟大黄、生石膏、熟石膏、骨碎补、杜仲、青盐、食盐各30g,明矾、枯矾、当归各15g,研成细末,做牙粉使用,可健齿、固齿,直至古稀之年,牙不易脱落。对胃热牙痛,尤为适用。

8、纠正恶习 不良习惯也是导致牙病的一个原因。儿童应自幼养成不吮手指不咬铅笔写字的卫生习惯。饭后不宜用牙签或火柴棒等物剔牙,这种方法极易损伤齿龈组织、继而造成感染、溃烂等。

9 防药物损齿 牙齿有病应及时治疗,但应避免一些不利于牙齿的药物,尤其在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和婴幼儿童不宜服用四环素类药物,加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等。否则,易使乳牙发黄,且造成永久性黄牙,或引起牙釉质发育不全,易发生龋齿。

二、唾液保健法

唾液俗称口水,为津液所化。中医认为,它是一种与生命密切相关的天然补品,所以古人给予“玉泉”、“琼浆”、“金津玉液”、“甘露”、“华池之水”等美称。漱津咽唾,古称“胎食”是古代非常倡导的一种强身方法。

(一)唾液的保健作用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肾为唾”,唾液由脾肾所主。脾肾乃先天、后天之本,与健康长寿密切相关。因此,唾液在摄生保健中具有特殊价值。李时珍说:“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气。心气流于舌下为灵液。道家语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红炉点雪》中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可见,唾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 帮助消化 食物进入口腔后,首先与唾液混合,形成食糜。唾液中的淀粉酶使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进而分解为葡萄糖使食物得到初步消化。

2.保护消化道 唾液清洁口腔、保护牙齿,还有中和胃酸、修补胃粘膜等作用。

3.解毒作用 唾液与食物充分混和,通过口腔里的化学变化能使致癌物质毒性失灵,被誉为“天然的防癌剂”,故有“细嚼慢咽,益寿延年”之谚。也就是说,一日三餐的细嚼慢咽是摄生保健的重要一环。

4 延缓衰老作用 吞津咽唾的确能使人健康长寿,《养性延命录》指出:“食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延寿书》中亦说:“盖口中津液是金浆玉醴,能终日不唾,需含而咽之,令人精气常留,面目有光”。这些功效已被历代养生家和气功家的长期实践所证实。此外,唾液还有防病治病、促使伤口愈合等作用。

吞津咽液能益寿延年的道理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唾液中包含了血浆中的各类成分,含有10多种酶、近10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有机酸和激素等,如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唾液腺激素等,其中唾液腺激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加速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完成,延级人体功能衰老。经常保持唾液分泌旺盛,直接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从而改善毛发、肌肉、筋骨、血液、脏腑的功能,增强免疫功能,预防疾病,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

(二)漱津咽唾法

漱津咽唾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两种。

1 常食法 坐、卧、站姿势均可,平心静气,以舌舔上.或将舌伸到上颌牙齿外侧,上下搅动,然后伸向里侧,再上下左右搅动,古人称其为“赤龙搅天池”,待到唾液满口时,再分3次把津液咽下,并以意念送到丹田。或者与叩齿配合进行,先叩齿,后漱津咽唾。每次三度九咽,时间以早晚为好。若有时间,亦可多作几次。

2.配合气功服食法 以静功为宜,具体功法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具体做法是:排除杂念,意念丹田,舌抵上腭,双目微闭,松静自然,调息入静,吸气时,舌抵上齿外缘,不断舔动以促唾液分泌;呼气时,舌尖放下,气从丹田上引,口微开,徐徐吐气,待到唾液满口时,分三次缓缓咽下。每日早晚可各练半小时。

上述二法,简而易行,只要长期坚持练功,就可收到气足神旺,容颜不枯,耳目聪明,新陈代谢旺盛,保健延寿的效果。

-----头发保健
2010-11-02 11:48

头发保健,又称头发健美或美发。中国人美发的标准是:发果而有光泽,发粗而密集,发长而秀美。故未老发早灰白,发枯焦稀疏、脱发等均属病态。头发除了是健康的标志外,它本身还有保护头部和大脑的作用,同时健康秀丽的头发又有特殊的美容作用,使人显得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头发与五脏的关系十分密切,头发的荣枯能直接反映出五脏气血的盛衰。五脏的生理病理变化直接影响头发的变化,而头发的变化又能反映出人的情志、生理和病理变化。七情过极,亦可引起头发的变化,如忧愁思虑过度常引起早白、脱发。一般而言,头发由黑变灰、变白的过程,即是机体精气由盛转衰的过程。因此历代养生家都很重视美发保健,把头发的保养方法,看做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措施之一。头发的保健方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梳理、按摩

古代养生家主张“发宜多梳”,《诸病源候论》说:“千过梳头,头不白”,《圣济总录·神仙导引》说:“梳欲得多,多则去风,多过一千,少不下数百”,《清异录》言:“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大要,梳头、洗脚是也”。梳头能疏通气血,散风明目,荣发固发,促进睡眠,对养生保健有重要意义。梳头的正确做法应是:由前向后,再由后向前;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如此循环往复,梳头数十次或数百次,最后把头发整理,把头发梳到平滑光整为止。梳发时间,一般可在清晨、午休、晚睡前,或其它空余时间皆可。梳头时还可结合手指按摩,即双手十指自然分开,用指腹或指端从额前发际向后发际,做环状揉动,然后再由两侧向头顶揉动按摩,用力均匀一致,如此反复做36次,至头皮微热为度。梳理和按摩两项,可以分开做,亦可合在一起做。

现代研究指出,勤梳理,常按摩有五大好处:第一,能疏通血脉,改进头部的血液循环。第二,能使头发得到滋养,头发光润,发根牢固,防止脱发和早生白发。第三,能明目缓解头痛,预防感冒。第四,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脑血管病发生。第五,能振奋阳气,健脑提神,解除疲劳。

二、洗、烫宜忌

《老老恒言·盥洗》说:“养生家言发宜多栉,不宜多洗。当风而沐,恐患头风”。现代研究认为,经常洗发可保持头部清洁,清除头皮表面代谢产物、细菌和微生物的繁殖,有利于保持头发的明亮光泽。但洗发不宜过勤,洗发过勤对于保养头发反而不利,因为皮脂每天顺着头发分泌大量脂酸,除有润发作用外,还有抑菌作用。洗头过勤会把对头发有保护作用的皮脂洗去,缩短头发的正常寿命,严重的还可招致毛发癣菌感染。一般而言,干性头发,宜10~15天洗一次;油性头发,宜5天洗一次;中性头发,宜7天洗一次;年老体虚者,沐发次数可适当减少。洗发水温不宜太凉或太热,37℃~38℃为佳。水温太低,去污效果又差;水温过高,损伤头发,使其变得松脆易断。对于洗发剂的选择,干性和中性头发用偏于中性的香皂或洗发护发精,油性头发可用普通肥皂、际黄皂,或偏于碱性的洗发剂。婴幼儿皮肤娇嫩,老年人皮肤干燥,可用脂性香皂洗发。

烫发能保持美观的发型,故在成年妇女中颇为流行,但烫发所用的化学药水,对头发有一定的损伤,再加上电热处理,头发易变黄、变脆、易断,失去光泽和弹性。因此,烫发不宜过勤,以4~6个月1次为宜。干性头发不可勤烫,孕妇、产妇、小孩皆不宜烫发。

三、饮食健发

日常饮食宜多样化,合理搭配,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对于健发、美发,防止头发早衰有重要作用。可适量食用含蛋白质、碘钙、维生素B、A、E等较丰富的天然食物,如:鲜奶、鱼、蛋类、豆类、绿色蔬菜、瓜果、粗粮等。同时,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健发营养食品。例如,仙人粥(《遵生八笺》):取何首乌、白米适量,用砂锅煮粥,常服。有补肝肾、益气血、乌发驻颜之效。芝麻核桃糖蘸(《药膳食谱集锦》):赤砂糖500g,黑芝麻、核桃仁各250g,加工制作成糖蘸。日服数小块,可健脑补肾,乌须黑发。经常服用,又可防治神经衰弱、健忘、头发早白、脱发等症。

四、药物美发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进行美发保健,也是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药物美发既有美发保健作用,又有健发治疗作用。美发药品又可分为外用和内服两类。

1 外用类 根据不同情况选用相应的中药洗浴头发,直接作用于皮肤组织和头发,以达到健发目的。外用药物有润发、洁发、香发、茂发、乌发,防治脱发等作用。古代医家和养生家在这方面有很多记载,现仅举几例。①猪胆汁说法(《普剂方》):猪胆一枚,取胆汁倾水中,或将猪胆置于乳香油中浸七日以上。用水洗头,待发干后适量抹猪胆汁及乳香油。本法有清热祛风,润发生辉之效。②香发散(《慈禧太后医方选议》):零陵香30g,辛夷15g,玫瑰花15g,檀香18g,川大黄12g,甘草12g,丹皮12g,山奈9g,丁香9g,细辛9g,苏合香油9g,白芷9g。研药为细末,用苏合香油搅匀,晾干。药面糁发上,蓖去。本方有洁发香发作用,久用发落重生,至老不白。③令发不落方(《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榧子三个,胡桃二个,侧柏叶30g,共捣烂,浸泡雪水内。用浸液洗发。本方有止发落、令发黑润之效,尤其对血热发落有良效。

2 内服类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配制成不同剂型,经口服而达到美发的目的。它主要通过调整整体机能,促进气血运行,而起到健发作用。具有健发作用的中药很多,例如,胡麻、油菜子、榴花、核桃、椰子浆、猕猴桃、槐实、桑椹、黑大豆等。内服药也有很多剂型,如汤剂、膏剂、酒剂、丹剂、丸剂等,可以选择地用。瓜子散(《千金翼方》):瓜子、白芷、当归、川芎、炙甘草各60g,煎药为散,饭后服1g左右,日3次,酒浆汤饮,经常服用有活血补血,美发荣肤作用,可防衰抗老,预防头发早白。地黄酒、黄精酒、枸杞酒等,皆有补虚通血脉,使白发变黑之效。七宝美髯丹、首乌延寿丹等,有壮筋骨、固精气、乌须发之功,亦可选择运用。

五、气功美发

气功美发,主要是通过锻炼精、气、神,调整身体内部功能。同时,通过直接调整任督二脉的功能。润泽发根,使头发茂盛秀美。现举两功法如下:

1.导引生发功(《诸病源候论》)

具体作法:坐地,后取两种姿式:一是并伸两脚,用两手按在小腿上,腰前俯,头着地;二是舒伸两脚,相距一尺,用两手握小腿,以头顶着地。两种动作各作十二遍。本法主要是导引督脉,因坐地作功,直接刺激督脉起点长强穴,使精气从下而上,直达头顶百会穴。常作此功,利于发根营养,使发长美。

2.升冠鬓不斑法(《遵生八笺》)

具体作法:子午时握固端坐,凝神绝念,两眼令光上初泥丸,存想,追摄二气,自尾闾间,上升下降,返还气海,每行九遍。

本功法使阳升阴降,任督流通,形成一个小周天,可有效地改善脑供血,排除忧愁焦虑,有养血、宁心、黑发之功。尤其适用于因用脑过度,耗气伤神,精血暗耗而致的发鬓斑白者。

除此而外,健发还要保持精神愉快,避免七情过度刺激。积极参加运动锻炼,防治全身性疾病,戒除吸烟、酗酒、暴食暴饮等不良习惯。合理使用大脑,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眼睛保健

眼睛的功能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非常密切,它是人体精气神的综合反映。《灵枢·大惑论》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因此,眼睛保健既要重视局部,又须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眼睛是“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素问·脉要精微论》)的器官,眼睛的健康与工作、学习、以及一切日常生活的关系十分重大。历代养生家都把养目健目作为养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兹简述如下:

一、运目保健

运目,即指眼珠运转,以锻炼其功能,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

1 运睛 此法有增强眼珠光泽和灵敏性的作用,能祛除内障外翳,纠正近视和远视。具体做法是:早晨醒后,先闭目,眼球从右向左,从左向右,各旋转10次;然后睁目坐定,用眼睛依次看左右,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反复四五次;晚上睡觉前,先睁目运睛,后闭目运睛各10次左右。

2.远眺 用眼睛眺望远处景物,以调节眼球功能,避免眼球变形而导致视力减退。例如,在清晨,休息或夜间,有选择地望远山、树木、草原、蓝天、白云、明月、星空等。但又不宜长时间专注一处,否则反而有害,所以《千金要方·七窍病》把“极目远视”同“夜读细书,月下看书”以及“久处烟火,泣泪过多”等,并列为“伤明之本”。

除上述运目方法外,还可进行眨眼、虎视、瞪目、顾盼等,这些锻炼方法可使眼周围的肌肉得到更多的血液和淋巴液的营养,保护眼睛,增强视力。

二、按摩健目

按摩是古人保养眼睛的一项重要措施。现介绍如下三种方法:

1 熨目 《圣济总录·神仙导引上》说:“摩手熨目”,“即用两手侧立摩掌如火,开目运睛数遍”。其作法是:双手掌面摩擦至热,在睁目时,两手掌分别按在两目上,使其热气煦熨两目珠,稍冷再摩再熨,如此反复3~5遍,每天可做数次,有温通阳气,明目提神作用。

2.捏眦 即闭气后用手捏按两目之四角,直至微感闷气时即可换气结束,连续作3--5遍,每日可做多次。《圣济总录·神仙导引上》指出:“常欲以手按目近鼻之两眦,闭气为之,气通即止,终而复始。常行之,眼能洞见”,说明捏目四眦有提高视力作用。

3 点按穴位 用食指指肚或大拇指背第一关节的曲骨,点按丝竹空、鱼腰,或攒竹、四白、太阳穴等,手法由轻到重,以有明显的痠胀感为准,然后再轻揉抚摩几次。《圣济总录·神仙导引上》说:“常以两手按眉后小穴中,二九(即十八次),一年可夜书”。此法有健目明目,洽疗目疾的作用。

在古代眼保健的基础上,近代创造了不少新的眼保健法,如“眼保健操”,对保健青少年的视力,预防眼睛疾病,有积极意义。

5、闭目养神

历代养生家都主张“目不久视”、“目不妄视”,因为久视、妄视耗血伤神。故《素问》言:“久视伤血”,《养生四要》指出:“目者,神之舍也,目宜常瞑,瞑则不昏”。目之神应内守,才有益于形神协调。《老子》云:“五色乱目,使目不明”。因此,《类经》强调:“心欲求静,必先制眼,抑之于眼,使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说明养目和养神是密切相关的。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学习中,看书、写作、看电视等时间不宜过久,当视力出现疲劳时,可排除杂念,全身自然放松,闭目静坐3~5分钟;或每天定时做几次闭目静养。此法有消除视力疲劳、调节情志的作用,也是医治目疾有效的辅助方法。

此外,随时注意眼睛的保护,不要在光线昏暗处或强光下看书读报,不可在卧床和乘车时读书。在夏季烈日下或冬季在雪地中长时间行走时,宜戴深色眼镜,以保护眼睛。

四、饮食健目

饮食保健对增强视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而言,多吃蔬菜、水果、胡萝卜、动物的肝脏,或适当用些鱼肝油,对视力有一定保护作用,切忌贪食膏粱厚味及辛辣大热之品。同时,还可配合食疗方法,以养肝明目。例如,草决明兔肝沥(《N古方饮食疗法》):兔肝1—2副,草决明10~12g。加工煲汤,食盐调味,饮汤食肝。可补肝养血,清肝明目;又如,菊花粥(《长寿药粥食谱》):菊花10--15g,粳米30~60g。先用粳米煮粥,粥成调入菊花末,再煮一二沸即可。有养肝明目之效,对一些高血压患者尤宜。

五、药物健目

中药健目分外用和内服两类,具体方法很多,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用。现仅举数例:清目养阴洗眼方(《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甘菊9g,霜桑叶9g,薄荷3g,羚羊角4.5g,生地9g,夏枯草9g。水煎后,先熏后洗,有疏风清肝、养阴明目之作用。除用药熏洗外,还可用药枕健目,如明目枕(《外科寿世方》):荞麦皮、绿豆皮、黑豆皮、决明子、菊花,有疏风散热、明目退翳之功,经常使用,至老目明。内服中药的种类也很多,汤、散、丸、丹等皆可。如蔓菁子散(《太平圣惠方》);蔓菁子500g,黄精1000g,二药九蒸九曝干,研成细末,每日饭后调服6g,久服,补肝明目,延年益寿。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石斛夜光丸等,亦可选择应用。

此外,还可结合气功健同。平时,要注意卫生,避免病邪感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情欲过极,耗伤精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