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师表霍懋征语文教学艺术

 水玉胭脂 2010-12-29

一代师表霍懋征语文教学艺术

白金声 2010-03-06 11:43 发表

2010年2月11日,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霍懋征走完了88载人生历程,含笑西去。她的身后,留下了她数十年来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所贡献的累累硕果。我曾多次聆听过她的学术报告,也曾多次观摩过她的课堂教学。霍老师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教学经验十分丰富。这篇小文章,拟从一个侧面对她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做些探讨,以此表示我对霍老师的敬仰与怀念。

霍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她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善于运用精湛的教学艺术,打开儿童智慧之闸,并为他们的智能发展搭桥、铺路;引导他们方向明确,思维对路;通过学生自己艰苦的脑力劳动,并享受到丰收的喜悦。”(霍懋征:《小学语文教学经验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8月版,25页。)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但是在学校有不少学生不喜欢语文,这说明,有些老师没有把语文视为艺术,更没有把教学视为艺术,把课讲得枯燥乏味,如同嚼蜡。霍老师恰恰相反,她的课,生气勃勃,师生配合默契,活生生的就是一堂艺术课。坐在她的课堂,你不会感到那是在接受教育,在进行艰苦的脑力劳动,只觉得如春风拂面,心旷神怡,文史哲等各类知识奔聚眼底,使人赏心悦目。

1.情知交融的艺术

霍老师是“无爱则无教”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在6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她以真诚而执著的爱,形成了自己的情知交融语文教学特色。她的课堂,不但有丰富的知识,而且充满了情感、情趣、情致。

这是一节一年级语文课。霍老师问学生:“你们愿意做聪明的孩子吗?愿意的,请举手!”霎时间,每个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接着,她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四件宝,如果学会了运用这四件宝,人就会聪明起来。这四件宝是什么呢?我暂时不讲,先让你们猜几则谜语。”于是,她要孩子们猜了四则谜语。“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谜底是“耳朵”。“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谜底是“眼睛”。“红门楼,白门槛,里面有个嘻嘻孩。”谜底是“嘴”。“白娃娃,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缺了它就不得了啦!”谜底是“脑”。每当孩子们猜中一则谜语以后,她就要学生讲讲这个人体器官的作用。同时,霍老师说在上课时,要仔细看,不要东张西望;要认真说,不要随意说话。总之,要多听、多看、多想、多说。在猜谜语之后,霍老师就剖析字形说:“‘聪’字,左边是耳朵的‘耳’;右上方是两点,代表两只眼睛;右边中间是‘口’字,就是嘴;右下方是个心,代表‘脑’。这四件宝合在一起,正好是个‘聪’字。‘聪’字后边所以加个‘明’字,是因为对这四件宝,要天天用,月月用,天长日久,你们就会聪明起来。”翌日,霍老师上课时问学生道:“四件宝,都带来了吗?”同学们昂首大声道:“带来了!”

在这个教例中,自始至终都有老师和学生的情感活动,这是无情却有情的。霍老师用儿童化的言语教“聪明”,诱发儿童的兴趣和智慧,产生了情知交融的课堂气氛。通过这个教例,可以具体而微地了解到霍教师教学的创造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教学中如果只强调学习知识,而忽视情感的培养,往往使学生产生厌学、冷淡,缺乏信心等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会干扰学习知识,影响品德和健康,霍老师深知个中三昧,恰当地处理了知识与情感的关系,真正达到了教学无痕的境界。

2.启发诱导的艺术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什么是“启”呢?即“开其意”。什么是“发”呢?即“达其词”。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想说而又说不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了“愤悱”,注意力集中,凝神深思,但是思路又不通。这个时候,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善于察言观色,听取学生的发言,善于选择最佳的发问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荡他们的情感。霍老师批判继承了我国古代启发式教育思想的传统,将其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不仅开启了儿童的智慧之闸,而且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溢满哲理、道德和美的情感世界,达到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和教化的目的。

在讲授《再见了,亲人》一文时,霍老师先让学生审题,问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这是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回国时,向朝鲜人民告别时说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呢?”学生说是对阿妈妮说的。再读第二段,他们说是对小金花说的;再读下面一段,学生说是对大嫂说的。老师问到底是对谁说的呢?学生只能说出阿妈妮、小金花、大嫂三个人。霍老师进一步问:“送别志愿军是不是只有这么几个人呢?”学生思路活跃了,他们说:这句话是送别时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有的学生说:也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的。这时学生的认识显然上升了一步。霍老师又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大家边读边想:“阿妈妮、小金花、大嫂,她们对志愿军是什么样的友谊呀?”先让学生读或说朝鲜人民救护志愿军,支援志愿军,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事迹,学生情绪激动。这时再问他们:“这是什么样的友谊呀?”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了。有的说:“阿妈妮为了给志愿军送打糕,冒着炮火硝烟来到阵地自己却昏倒在路旁,为了救出志愿军伤员她献出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子,这是血的友谊。”有的说:“大嫂为了給志愿军采金达莱花,被炸倒在血泊里,失去了双腿,这也是血的友谊。”在这个基础上霍老师又提出:“志愿军又怎样对待朝鲜人民的呢?”这时学生展开了联想,头脑中浮现出一幕幕电影中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在抗美援朝中流血牺牲的光辉形象,学生们争着回答。这时霍老师又提出一个较有深度的问题:“大家想一想,中朝人民的友谊是一种什么样的友谊?”这就促使学生既能归纳出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又能用书上或课外读物中的实例来说明道理,促进学生对课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提问,围绕中心和学生的难点,有的放矢,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思考。

3.咬文嚼字的艺术

文章的精髓总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讲文章的思想精髓,给学生灌输大道理,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支撑点,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吸引力,语言表达的奥妙也就得不到反映。因此,只有思想精髓和语言文字相结合,才能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霍老师说:“在语文教学中,字、词、句、段、篇,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其本身都具有很丰富的内涵,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教育水乳交融。”

霍老师教学时紧紧抓住文章中言简意赅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重锤敲打,使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溅出耀眼的火花,照耀学生的心灵。如《我的战友邱少云》里有这样两句话: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而邱少云一动没动,两只

手深深地插在泥中。

战斗打响了,才20分钟就取得了胜利。

两句话都有一个“才”字。教学时,霍老师就抓住了“才”这个字引导学生仔细琢磨,反复推敲:这两个“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她从儿童心理和经验出发这样启发学生:“如果有人不小心把开水撒在你的身上,你会怎样?”同学们纷纷回答说:“我们会受不了。”“我们身上会被烫出大泡的。”“我们会疼得大叫起来。”“我会大哭。”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个字所暗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她又让学生着重领会“两只手深深地插在泥中”这句话中的“深深地”三个字的千钧分量:烈火烧身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可邱少云为了战友们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他要抵抗人之为人的生的本能,把双手“深深地”插在泥土中。这个时候,邱少云不是在与敌人战斗,他是在和烈火与求生的本能作殊死的较量!最终邱少云经受住三十多分钟烈火烧身的严峻考验,这是多么坚强的意志,比钢铁还坚强百倍的意志!当讲到这里的时候,霍老师的眼睛湿润了,学生的眼里也闪现出晶莹的泪花,全体学生为邱少云的牺牲感到悲痛,更为他的至尊至刚的英雄行为感动了。随后,她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经过推敲、启发、讨论,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了第一个“才”字的真正含义: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忍着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为了战友的生,宁愿自己死,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熊熊的烈火竟燃烧了三十多分钟才熄灭!在身旁战友的心里,这三十分钟是何等的漫长!烈火中纹丝不动的邱少云是多么的伟大!而对下一句中的“才”字,学生们很容易理解到:邱少云的战友为了报仇,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化悲痛为力量,仅用了20分钟的时间就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经过这样一推敲、捶打,邱少云的英雄形象、作者的真挚感情一下子得到了升华,形成了一个极富感染力和震撼力的陶冶人心灵的场景,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充分显示出力量千钧、饱含真情的语言的魅力,震撼了他们的心灵,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4.板书设计的艺术

霍老师说:“有的老师不注意板书的设计,一堂课下来,写了满满一黑板,学生抄了半天,也得不到要领,效果很不好。我觉得板书不在乎多,贵在精要。多了,反而抓不住要领,重点不能突出,还要占去好多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8月版,149页)“贵在精要”,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就是说,要用最精确的文字或者符号,用最清晰的板书格式把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作者的思路等,随着教学过程的进展,一目了然地在黑板上再现出来。二是条理清楚,富有启发性。就是说,要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余地,并能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达到预期的思维效果。这第二层意思尤为重要,因为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板书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无疑应该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上做出努力。板书是静态的,思维是动态的。精要的板书就是要力求做到使静态的文字、符号变成学生头脑中积极而又有效的思维活动,这就是要“静中有动”。

怎样做到精要呢?霍老师认为,关键在于精心设计。请看霍老师教三年级《陶罐和铁罐》的板书设计。课文大意是这样的:国王的御橱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个世纪过去以后,当人们在厚厚的泥土中发现和当年在御厨里完全一样的陶罐的时候,铁罐却不知在什么年代被氧化了。人们挖遍了四周的积土,只发现几块锈蚀不堪的铁片,而且不能断定那就是铁罐的剩余部分。这则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各种东西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能以己之长去比别人之短,更不能骄傲。针对课文的中心内容,霍老师的板书内容是这样的:

  

 

  

这个板书不但把陶罐和铁罐的异同、各自的表现以及经历几千年后的结果用文字非常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了,而且用了合适的格式和几个箭头把各方面的关系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富有启发性地给学生指明了如何理解课文、如何进行思维的方向。这个板书一出现,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以及分段的方法。一般来说,三年级学生分段是有困难的。可是,在霍老师出色的板书设计的提示下,一个普通班级的学生当老师提问按什么分段、分几段的时候,他们很轻松地回答说:“按时间分段,分两段,一段是古代,一段是现代。”效果多好啊!当她手指板书让学生体会寓意然后提问“这则寓言说明什么问题”的时候,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不能用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只有虚心地向别人学习,才能进步。”有的说:“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应当谦虚。”有的说:“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应当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才能进步。”学生说得多好啊!

霍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不是一般的技能,而是她用心灵表现出来的。她的教学艺术是人格化的艺术,她的高尚人格是倾注爱心且富有教育魅力的。霍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是她艺术欣赏的理性经验的结晶与升华,是她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念,充分挖掘施教媒介的审美因素,向学生施以审美影响,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的一种最优化的美的语文教学风格。这种教学艺术和教师人格高度统一的至高境界与霍老师的知识储备与深广的阅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的系统而巩固的知识储备,经历了新旧社会两个不同的世界,经受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磨难,铸就了霍老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美好品格,锻炼了她分辨生活中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她担任过北京市妇联副主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曾任民进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霍老师光荣地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这一切,使霍老师完成了教学艺术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语文教学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白金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肖猪,“老三届”学生,当过“知青”,做过“挣工分的教师”。特定职务:1993年,黑龙江省人大代表;1997年,双城市政协副主席;2001年,哈尔滨市政协委员;2002年,民革黑龙江省委常委。主要荣誉:1986年,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93年,全国优秀教师;1996年,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998年,哈尔滨市一级功勋教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曾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发表各类文章6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其中有9部作品被黑龙江省图书馆纳入馆藏文献。在全国各地作教学报告、执教公开课300余场。代表专作有《小学语文教学新探》《实用语文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作文知识与小学作文教学》《语文德育渗透艺术》《小学古诗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家庭语文教学艺术》《教师必备的10项修炼》《怎样当老师 怎样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疑难问题精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