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支玉恒先生

 吕瑞芮图书馆 2017-06-24

支玉恒先生,是中国教坛的一段传奇。


                               一场大雪


获悉先生大名,是在1990年某期《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  


具体,记不起是哪一期了。里面刊登着满满的课堂实录,全是首届全国中青年阅读教学大赛获奖课例。印象最深的,是支玉恒老师的《第一场雪》。大气磅礴的教学设计,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细腻扎实的字词训练,别具一格的诗化板书,独出心裁的背景后置,无不让人深深惊叹!


说实话,那时,并不知道支玉恒老师是谁。只觉得这课,神了!一遍又一遍地读课堂实录,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用笔把实录抄下来。抄着抄着,嘿!会背了!于是,依样画葫芦,按着支老师的教法,给孩子们上了一遍。效果出奇地好!


多年以后,我读到了于永正先生写的《怪才支玉恒》,得知支老师是作为特邀嘉宾献课的。此课,他只备了一天,且没有试讲过——支老师原先准备的是《草原》,一看参赛选手好几位上《草原》,为了不影响他人思路,临时换课。


我只能用震惊来形容!在这样万众瞩目、名师云集的场合,居然敢临阵换课!这,不仅仅是艺高人大胆,更需要淡定与从容。



更让我难以想象的是,被演绎得如此经典的《第一场雪》,后来又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经典版本。


那个版本,先生是从别开生面的听写开始的。


先生先请四位同学,到黑板前听写,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写。词语四纵四横排列。第一行,关于下雪前的;第二行,关于下雪时的;第三行,关于雪后的;第四行,关于联想的。嘿!这个听写,居然藏着这样的玄机。


末了,支老师让学生从每一行听写的板书中,圈出五个字,成为小标题。圈画着,比较着,琢磨着,师生合作,一首隽永的小诗出现了——


                 骤然寒风冽,


                 雪寂山村夜。


                 江山粉玉积,  


                    丰年及时雪。


一次听写,三次妙用。绝了!


我惊叹于支老师的创造力,更惊叹于支老师的勇气——抛弃自己的经典,演绎又一个全新的经典。



                                一头小象


从此,支玉恒先生,成了我的偶像。


我四处寻找先生的实录和文章,如饥似渴地阅读。一遍又一遍地读,一节又一节地仿。


亲临先生的课堂,听一次他的课,成了我的梦想。


这梦想,终于在1995年秋天的杭州实现了。


那天,我早早地来到了会场,坐在舞台右侧加座上。离支老师不到十米远的地方,我目不转睛地看着支老师的一举一动。


那天,支老师上的是《曼谷的小象》。


记忆中,支老师一上来,就让孩子们朗读。一遍又一遍,入情入境地读。


课文第一句:“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


支老师先让孩子们读句子,然后在黑板上简单几笔画了禾田的样子,然后在禾田中工工整整、很有规律地地画上几朵野花。问孩子们,这是不是“点缀”,学生说不是。


那,怎么样才是点缀呢?


聪明的孩子们拿着粉笔,在禾田间毫无规律地,零零星星地画上了几朵小花。


支老师笑了。对,这就是“点缀”!


接着,支老师让孩子们跟着他的手势朗读,让这花海“一直延伸到海边。”


孩子们读得棒极了!


读到“小象潇洒地甩着鼻子”。支老师上半身微微前倾,两臂伸直,紧握双拳,模仿小象的鼻子,机械地挥动,像个机器人。孩子们笑得可欢了。他问孩子们,这是不是“潇洒”?不是!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怎样才是潇洒呢?于是,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起立,模仿支老师双臂前伸、紧握,做小象鼻子状,潇洒地挥舞着。


不禁暗暗叫绝!


“点缀”、“潇洒”这两个词语,真的很难解释。支老师用一幅简笔画,一个表演,难点轻轻化解。高!


随着课的推进,支老师依次在黑板上下写下——


晨雾美  铃声美  小象美  阿玲美


就在我以为课就在这“四美”中结束时,支老师忽然杀了一个回马枪:


“难道,课文里,写的只是美吗?”


我一愣,孩子们也一愣。后来,慢慢地,有孩子反应过来——


“不是的,汽车陷入了泥泞不堪的道路,这件事不美!”


“那么,为什么作者眼里,却觉得这一切,都那么美呢?”


“因为作者很乐观,虽然汽车陷进泥泞里,但有了阿玲的帮忙,让他们从不美好的事情中走出来,所以,觉得一切都是美的。”


“对,因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因此,虽然遭遇不美好的事,但却能发现平凡小事中的美!”


上着上着,课,渐臻哲学境界。孩子们和听课老师,一点都不觉突兀。一切,水到渠成,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支老师此课,可谓深入浅出,出神入化。文本解读不可谓不深,教学设计不可谓不精,但,课堂的呈现,却又是那样轻轻浅浅,不枝不蔓。仿佛,就是这样,就该这样。支老师,用自己的课,生动地诠释了“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的观点。


此后,我在不同场合听了支老师的《再见了,亲人》《只有一个地球》《西门豹》《丰碑》等课,每一课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其实,支老师的所有课,贯彻着一个核心的理念,那就是——为儿童教语文!



                                一轮太阳


如果说,《第一场雪》是支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第一座丰碑,那么,第二座丰碑,无疑是《太阳》了。


便是现在读支老师的《太阳》实录,我依然激动不已。


这一课,把“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一课,把“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贯彻得淋漓尽致;


这一课,把“细”、“实”、“活”、“新”的教学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课只应天上有!


如果你现场听过这一课,你一定会认同我的说法。支老师此课,无论从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演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这是一座丰碑,永恒地矗立在语文教学的大地上。


其实,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与《太阳》一课相关的一件小事。


大约2002年前后,支老师应邀在浙江台州黄岩体育馆上课,执教的是《太阳》。


读过无数回《太阳》课堂实录,对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语,我都了如指掌。但,第一次听支老师现场演绎神奇的《太阳》,我依然心潮澎湃。


现场听《太阳》,比读实录更过瘾。


依然是从朗读开始,依然是让学生把读懂的知识写到黑板上,依然是让学生按照逻辑关系把这些知识点梳理成几大块……


支老师,一如既往地举重若轻,潇洒自如。


可是!最后的环节,意外的状况发生了。


支老师让大家用练习题里面的“如果……就……”造句。他让学生把板书上“太阳的特点”与“太阳和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用“如果……就……”连接起来,说一句话。


不禁暗暗叫绝。这既是对文本内在联系的梳理,又是创造性的表达训练。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就让我当一回文抄公,记录当时的课堂片段吧——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不高的话,就没有杀菌、防治疾病的作用。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没有这么热,就没法形成气象变化。


师:好,看来这样说难不住你们。我再加点难度行不行?


生:行。


师:在“如果”后面加个“不是”,再加个“而是”,这回说吧。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不是六千度,而是两千度,就不会有杀菌作用了。


生:如果太阳离我们不是一亿五千万公里,而是很近,那就不会形成生态环境。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不是六千度,而是一千度,就不会有植物和动物。


师:看来还是难不住你们,再增加点难度好不好?


生:(小声地接腔)“就”后面,再加一个“也”……


就在这时!让人意想不到的一幕上演了——


就在学生说出:“就”后面,再加一个“也”时,支老师愣了几秒钟。显然,学生的接腔,出乎支老师的预料——因为,学生说的话,正是支老师的实录中的教学语言,显然,这个最难的教学环节,被带班老师预先“渗透”过了。


支老师面色铁青,严肃地问:“你怎么知道?”


学生小声地应道:”我们老师说过了!”


支老师当场把粉笔一扔,严厉地责问:“老师怎么可以这样!!!”


顿了顿,他缓和了一下语气:“好!既然你们都已经知道了,那,我们就不玩这个造句了……”


其实,支老师完全可以假装没听见,课依然会很流畅地往下上。因为,学生的嘀咕,是很小声的,台下老师几乎听不出来。


然而,我们的支老师,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在他眼里,虚假的课堂,最可恶。所以,他毫不犹豫地终止了这个教学环节;所以,他不留情面地把粉笔扔在地上。


支老师,用自己的愤怒,捍卫着课堂的神圣!


                             

                                     【结束语】


“支玉恒先生的教学艺术,是一个尚未破译的黑匣子”,这是周一贯先生对支先生教学艺术的最高评价。


最近,福建的施茂枝老师出版了《支玉恒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一书,比较全面地剖析了支老师的教学艺术。施先生用大量案例,以微格研究的方式,试图全方位破译这个“黑匣子”。尽管,支老师教学艺术的“黑匣子”是无法轻易被破译的,但,通过此书,我们依然可以窥见支老师教学艺术的一斑。


而今,支老师年逾古稀,满头华发。病魔常常冷不丁地缠上他,但他一直乐观地与之抗争,依然执着地行走教坛,继续书写他的传奇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