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证下营养

 《经络与营养》自然养生 2011-01-03

证下营养 


我们大概都听说过这个故事,大意是华佗有一次给两位患同样疾病的人开了两种不同的药方。病人很不理解,同样的毛病,为什么用不同的药呢?华佗的解释是,你们现在的病症相同,但病因却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使用了不同的药方。

同病的可能不同治,同治的却又可能是不同的病。辨证施治,这一点始终是中医津津乐道的。其实这就是中医诊病的独特之处,即“对证下药”,而不是“对病下药”。

关于“对证下药”,通常民间会错误地理解为“对症下药”。以为是根据病患反应出来的各种症状来作为下药的依据。这样的理解,其实更倾向于“对病下药”。那么这个“证”到底与“症”有什么区别呢?

“症”是疾病的表现,而“证”则包括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等。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讲,很多的疾病其实是人们对亚健康忽视,导致亚健康向极端方向发展造成的。因此,如果我们在亚健康阶段能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合理的营养调理手段激发自身能力,很多疾病是可以避免发生的。甚至我们发现,即使是大多数的慢性病,也是由于长期的营养不均衡造成的。而这些问题,原本是可以通过营养学手段加以调理和治愈的。

因此,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概念:对证下营养。

这里的证,我们可以通过经络检测获得。

比如下面这个案例:


   我们发现上面这个案例反映的是这个人的经络分布、气血、阴阳等状态,而不是通常我们理解的一些症状(这些图,我们只要经过一些简单的培训,即可以掌握其信息)。比如我们看到这个人的肾经分布在虚证,这就说明此人肾虚。但我们通常理解的肾虚只是它的症状,诸如腰酸背痛、耳鸣、夜尿频多等等。

通过经络检测,我们可以很详细地知道此人十二经脉的分布情况,而这些经脉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组合,反应出来的就是传统中医所说的各种脉象。并且,通过检测我们不但能够定性,也同时做到了定量。凡是看过中医的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有多难得。它一方面给我们制定营养调理方案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也为顾客提供了他本人的各种中医数据,做到了医患之间的信息平等。

根据以上经络分布,再参考营养素的归经(参考《气血的解析》一书第五章),我们即可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营养调理方案来。其中即包括饮食建议,也包括营养素建议,即包括作息建议,也包括运动建议。我们把这种以具体中医数据为依据,制定营养调理方案的方式称之为“对证下营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