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用“学习成长记录袋”评价法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ymzxshy 2011-01-06

利用“学习成长记录袋”评价法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广州市第七中学  弓延红

教师必须采取提供学习者最后能自行把矫正机能接过去的那种模式,否则,教学的结果势将造成学生跟着教师转的掌握方式。    ——布鲁纳

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法,因为它充分体现了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念,如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等。尽管它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局限性,有明显的缺陷,如评价的效度难以保证、主观性较强、容易流于形式等,但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质性评价法,既能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又能兼顾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还是应当积极运用及推广的,当然,我们更应当在实践中摸索更好的使用方法。

不管何种评价方式,最终的目标都是促进学生发展,而唯有被评价者能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矫正,才能实现根本性的提高、发展,光靠外部力量(如教师、家长或者考试测验)的逼迫是不行的。所以,“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实施重点也应放在如何提高被评价者(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上。

笔者认为,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

(一)参与建袋

这是起始阶段,教师是记录袋的主要设计者、主导者,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建袋,汇集教师指定的评价内容,按教师设计的评价工具通过教师、同伴、家长以及自己的评价,了解自己各方面的长短。

自我评价能力首先体现在懂得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这一阶段的主要目地就是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形成关注过程、关注个人全面发展的观念,了解并熟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设计学生成长记录袋时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做好必要的思想动员,提高学生的认识及参与热情。

初一学生基本上处于懵懂状态,对为何要使用成长记录袋、自己怎么也可以为自己打分、考试成绩居然包括有平时的作业分等问题都会感到茫然不解,教师应尽可能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将他们所面临的新的评价方式讲清楚,树立学生(尤其是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心底里的自我责任感。

笔者当时是用龙应台的一篇演讲辞片断引发话题的:因为看到一蓬枯萎的、死掉的难看的草在八天清水的滋养下完全复活,“我们”疯狂地快乐的大叫;而只孤立地看到眼前一把低等植物的邻居却不以为然……这就是“过程”的意义。从40分的起点开始努力,那60分展示的就是努力就是进步就该让我们快乐地大叫;以80分为出发点,70就让人沮丧了。每个同学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也许在知识性的评价中成绩会暂时不那么理想,但每个同学都可以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进步,在态度、特长等其他方面收获自信,创新的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和学业成绩同等重要。

2、  有明确的评价任务与目标。

不是为了收集而收集,而是为了评价,任务与目标必须是鲜明的。如初一阶段评价任务可以是“反映学生一学期以来语文学习各方面的努力及进步”,目标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个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积极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加强同伴与家长的评价指导作用,在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明确了这两点才能避免将成长袋等同于一般的文件夹。评价的任务与目标也必须让被评价者知道,以促进被评价者的积极配合。

3、            要确定要收集的材料类型。

记录袋所收集的材料是为评价任务和目标服务的.如根据初一阶段的目标及任务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的资料收集:

评价目标

可收集资料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预习表、课堂笔记本、复习归纳本、摘抄本

掌握个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方法

个人自主学习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记录

积极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

综合性学习记录、各类练笔

加强同伴与家长的评价指导作用

某些学习实践中的小组、家长评价

有了这些材料,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就不是一个模糊的印象,评价就落在了实处,有据可依了;至于进步,只要有准备性的评价内容(如入学的摸底测试、语文学习基本情况问卷调查),还有一系列的过程性的资料,感受进步是相当容易的。举广州市第七中学初一十班的彭隽同学的部分成长纪录为例:

(刚入学的语文学习情况调查题之一)请向弓老师介绍你最喜欢的一本(一类)书,并简要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我比较喜欢一些故事书,如世界名著、童话精选等。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一类书呢?因为,我觉得这类书籍里面的内容有一种吸引力,比如你看完了这页,就会迫不及待地要看下一页,特别是到了最精彩的地方,你越有这种感觉。而且我还会从这些书中了解到了许多的人生道理与学到了丰富的指示。”

(一个学期后)初入校门,你曾为弓老师推荐过一本(一类)你喜欢的书,通过这个学期的阅读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收获?目前你最喜欢的一本(一类)书是什么?

 “这学期以来我的阅读收获主要有两点。第一,我能分清一篇文章的重略了,也就是知道了一篇文章里,哪些是重要的内容,哪些是次要的。第二,我开始懂得去“品味”、欣赏文章中的美词好句。能分析和理解这个句子为什么写得这么好。目前我最喜欢的是散文类的书籍。”

又比如她的摘抄开始是比较“散”的,后来就出现了“春”“音乐”等的主题摘抄,所抄文章的作者也由无名的到“春”的主题系列中的张晓风、托尔斯泰、杨朔、契诃夫、秦牧,体现了她摘抄意识的明确化及阅读品位的提高。

当然,这些目标不一定同时制定,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分阶段。如初一刚入学,目标可只定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指导学生做好这方面的资料收集与整理。

4、            选择或制定相应的评价工具,分析收集的资料。

评价工具多是评价表,对资料的分析可采用质性和量性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工具越明确,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就越大。

如小组合作探究评价表:

1)学习效果:

组员

堂上测验成绩

主要存在问题(个人填写)

 

 

 

2)活动反思(各项评议可分为很好、较好、一般、不理想)

组员

参与热情

学习态度

合作意识

对下次活动表现的一点期望

(同伴填写)

自评

组评

自评

组评

自评

组评

 

 

 

 

 

 

 

 

 

 

 

 

 

 

 

评议参照表:

 

很好

较好

一般

不理想

参与热情

主动挑起重担,积极配合分工,认真完成任务,积极举手发言。

服从工作分配,完成任务,有举手发言。

在组员的提醒督促下基本完成任务。

不肯参加小组讨论,拒绝接受任务。

学习态度

认真钻研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

能在组员影响下借助辅导书或现成答案回答问题。

可以旁听讨论,并记下别人的答案。

不关心问题的探究,玩笑对待活动,甚至影响他人学习。

合作意识

尊重他人,协调分工,及时发现自身与他人的优缺点。

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回应他人提出的合作要求。

只管完成分配的任务,再不愿多做。

独揽大权、不服从小组工作分配,或不参加合作探究。

教师应对个人或小组突出的问题给与简单的评语,并要求个人或小组在下次的实践活动中加以特别注意。

5、确定给成长记录袋评分的方法。

为了促进被评价者对记录袋评价的重视,应给成长记录袋评分,甚至纳入到学生比较重视的学期末考核中。

记录袋的评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给记录袋总体分,一种是资料分项打分。显然第二种方法比较适合。因为可以借此将我们教师最希望学生重视的内容逐一明确。如我校2002学年初一学生期中考试时,我们就将成绩总分定为150分,其中卷面占100分,成长袋内容占50分。而这50分又是这样分配的:单元预习表10分、摘抄10分、考前复习归纳10分(这三条是根据初一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预习、积累和复习习惯而制定的);“漫游语文世界”综合性学习10分、“济南的冬天”小组合作学习10分。

如果要参加统考,我们就将成长记录评价跟学生总评成绩挂钩。为克服学生的侥幸心理,评价的内容不宜过早公布。

 

经过一学年的训练,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评价就能更客观、全面。不仅能注意到知识技能方面,对情感、态度、方法等方面也有了同样的敏感。如笔者在上学期末的调查表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果要你自己整理上学期的“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你会在里面放入哪些最能反映你的语文学习态度和成果的物品呢?”

初一十班的曾光同学是这样写的:

我会放入:1、周记本。虽说周记不是很出色,但毕竟是我初一上学期的作品,以后很有纪念价值。2、系列作文。我的系列作文不算很好,但这是我第一次写系列作文,我写的时候是花了很多心血、很多心思的。可以说把我的作文水平发挥到了极限。在我眼中,它是最好的。 3、手抄报。手抄报办的的确很差,但它是和我初中同学共同完成的,以后看来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全面、综合评价自己的意识,过程中自己付出的努力、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是比最终的结果更让他们看重的。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进入这种评价法的第二阶段——

(二)自主建袋

这实际上是个发展阶段,也是落实“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最终意义的阶段,即让学生真正成为自我评价的主体,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在第一阶段,学生已从观念上理解了要全面评价语文学习的情况,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发展,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学生可以自主建立“目标成长袋”来进行评价了。

所谓“目标成长袋”应该是由被评价者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学习并自主确定评价目标后,为主动进行的有意义的相应材料收集而设立的档案袋。

这里笔者认为有几点是关键的:1、要关注被评价者的个体差异,尊重被评价者的主观愿望,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以学生的经验特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有效促进个体发展的意义。这种学习主要具有四个特征:全神贯注: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自动自发: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全面发展: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自我评估:学习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参见《人本主义与教学》http://www.pep.com.cn/200304/ca193387.htm

如果某个学生的兴趣在阅读,他就可以建立“阅读目标成长袋”;某个学生愿望是成为作家,他就应该建立“写作目标成长袋”; 经常不交作业的同学,他如果想建立“作业目标成长袋”也该予以大加赞赏……

2、对被评价者自主确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工具的制定给与适当建议。

“尊重”不等于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自主”也不等于完全拒绝有益的忠告与帮助。评价目标的设立应当是全面而明确的,唯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明确方向,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与自我促进。所以,教师应将指导重点放在这一环节上,落实到个人。

如建立“阅读目标成长记录袋”,评价目标可以是: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达到新课标要求的阅读量。

3)充分感受阅读的快乐,获得思想及写作方面的提高。

4)从他人那儿获得阅读的方法,与他人分享阅读的体验。

5)提高阅读方面自我反省、自我评价的能力。

如何评价目标的是否达成呢?在学生先认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讨,如设计读书卡、撰写读书心得与笔记、做好读书交流的录音、让父母观察自己的阅读习惯等。

3、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自我反省的指导。

如果没有了这一环节,很多“目标成长袋”就会流空。教师应定期提醒学生做好阶段的部分内容的评价和反省,如撰写一定的成长记录;分享学生的阶段进步,给与热情鼓励;还可以鼓励学生将阶段作品与父母、同伴交流,让父母、同伴给与评价。

正因为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者的自我评价能力必然能得到更主动地、更快地发展。可惜由于第二阶段的设想还没有落实到实践,所以还不能提供更多的例证,笔者将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论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